楔形文字发现后,300年没人能懂,后来为何突然被破译了?

lucky小默


谁说是“突然”被破译的?

(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和中国的甲骨文,古埃及文字一起,被称为人类最古老的文字。这种起源于两河流域的文字,是苏美尔人所创造。这些文字被刻在湿润的泥板上,然后在火中烤干,就可以长期保存了。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逐渐湮没在历史当中。

1625年,意大利探险家彼得罗来到了两河流域,在荒漠中,他发现了一些神秘的土丘。在这里,彼得罗发现了一些残破的砖块,上面有一些奇怪的符号。于是,他搜集了一些带回欧洲,想要研究上面到底是什么。不过,那时候还没有考古学的概念,这些奇怪的符号也就没有人愿意花时间研究了。

1700年,英国学者托马斯·海德,将这种文字命名为“楔形文字”。到了1802年,破解楔形文字已经在欧洲成为一种潮流,当时年仅27岁的德国中学希腊语教师格罗特芬德,在和朋友喝酒时吹牛,说自己能破解这种文字。酒醒之后真的开始研究了,他找到了几分铭文摹本,大胆猜想波斯文的行文句式,然后套入到楔形文字符号中,竟然获得了成功,破译了10个波斯楔形文字。


1835年,英国陆军中尉罗林森一个波斯小镇,在悬崖峭壁上临摹了一份楔形文字的铭文。

(贝希斯敦铭文)

这些楔形文字的内容旁边,有一副浮雕,上面是波斯国王大流士脚踩反叛者,在贵族的陪同下傲视俘虏的形象。更关键的是,罗林森临摹的楔形文字,也就是贝希斯敦铭文,是由三种不同的楔形文字写成的(古波斯语、埃兰语、阿卡德语),这成了破解楔形文字的关键。

为什么呢?因为这三种语言记录的是同一件事情,也就是大流士镇压反叛者的故事。而古波斯语和现代波斯语有很多相近的地方,于是就可以参考现代波斯语,破解古波斯语的楔形文字,然后就可以直接推导之前的楔形文字。

可能大家有些迷糊,楔形文字怎么还分这么多?和古波斯语又有啥关系?

简单的说,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之后,逐渐被其他民族拿来使用了,然后发展出了不同的楔形文字语言——比如咱们的汉字,很早之前被韩国和日本借鉴使用,逐渐形成了另一种系统。日语中的汉字虽然我们认识,但有时意思不完全一样。


总之,简单的理解就是,楔形文字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找到了其中一个突破口,通过贝希斯敦铭文这样的“多语文献”一对比,破译就容易多了。

(楔形文字破译)

通过现代波斯语研究古波斯语的楔形文字,然后再通过“记录同一事件的铭文”,解读其他楔形文字语言,直到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通过十几年不懈的努力,罗林森才完整破译了铭文,并且破译出150个楔形文字的读音,以及500和单词及几十个专有名词。

一直到1857年,包括罗林森在内的楔形文字破译者,在英国皇家协会主持下,分别破译了同一篇铭文,结果基本一致。这证明,人们已经解读了楔形文字。

所以,楔形文字不是“突然”被破译的。首先是楔形文字的不断流传,让人们找到了古波斯语的突破口。然后就是很多研究者的不断努力,才慢慢破译的。


七追风


楔形文字也叫钉头字,属于象形文字,是4000年前苏美尔人发明的字体,也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唯一的语言体系。然而苏美尔文明消失以后,楔形文字的破译却用了很久,刻有楔形文字的泥板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运到了意大利,然而很长时间内没有人能够看懂上面写的是什么,其破译也就无从说起。

也可以说楔形文字的破译是突然之间的事情,这是一位意大利人罗林森破译的,当然很多事情都不是巧合,都是机遇和能力的一排而合促成的,这位意大利年轻人同时精通波斯语和古希腊语,而时机凑巧地又被派到德黑兰作为雇员训练军队。在哈马丹市外的一块大岩石上,他发现了著名的贝希斯敦铭文 。他花费了16年时间破译了波斯楔形文字,1849年发表了自己的破译成果。

可以看到,罗兰森破译波斯楔形文字花费大量时间、搜集大量资料,才将其破译成功,而最古老的苏美尔楔形文字却一直到20世纪才破译成功。这中间是多代科学家不断努力和在前人基础上开拓创新才完成的,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我们现代的科学研究来说,能够保持这种恒心和毅力是非常宝贵的,所以说也并不是突然间被哪个天才给破译的。


西凉宣抚使


楔形文字是起源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代西亚地区苏美尔人使用的一种文字,因文字笔画多呈一头大一头尖的楔形而得名,所以又叫“钉头文字”和“箭头字”。

(楔形文字)

最早的时候,苏美尔人在地上用图画的方式记录一些账目,渐渐的这些记录账目的符号演化为表意符号,几个表意符号合在一起就可以代表一个复杂的词或者短语。这种古老的表意符号经过巴比伦人、亚述人和阿拉米人的改造和使用,慢慢转变为一种半章节文字。

楔形文字共有500种,一直是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唯一的文字体系,是灿烂的苏美尔文明的代表之一。这种由图画文字逐渐发展成苏美尔语的表意文字善于将一个或者几个符号组合起来,来表示一个新的含义。比如可以用“口”表示“说”的意思,也可以把“眼睛”和“水”连起来表示“眼泪”的意思。

(楔形文字)

由于当时的苏美尔文明不掌握造纸术,所以这些楔形文字都是用木棒或者芦苇杆在潮湿的黏土上写成,然后晾干再进行烧制,形成泥版文书。唯一不足的是这种泥版文书非常笨重,有的甚至有两米多长,近两米宽,无法携带。

楔形文字对西亚许多民族的文字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它极为复杂,而且难以掌握,所以在公元一世纪初时,就慢慢消亡了。但是受它影响,古巴比伦王国继承了楔形文字,并加以扩大和完备,使其变得更加精致和优美。到了波斯王朝时期,波斯人对楔形文字进行了改进,把它逐渐变成先进的字母文字。从那时起,世界上再也没有人使用这种古老而又艰涩的文字了。

(楔形文字)

到了一千多年后的1472年,一个名叫巴布洛的意大利人在今天的伊朗一座古庙的墙上,发现了一些奇怪的字体。虽然他回国后向人说起过这件事,但当时没有人注意。直到一个叫瓦莱的意大利人在伊拉克又发现了这种刻在墙上的符号,经瓦莱研究,他认为这是古代西亚人的文字。他把这个发现带回了欧洲,使得更多的欧洲人头一次了解了这种古代西亚地区的文字符号。

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楔形文字是贝希斯顿铭文。这是公元前522年,波斯皇帝岗比西斯远征埃及时,国内爆发了叛乱,岗比西斯因此丧命,贵族大流士平定了叛乱,当上了波斯国王。大流士为了让世人知道自己的功绩,让人把他平定判断的经过刻在一块大岩石上,这就是贝希斯顿铭文。

(楔形文字)

实际上贝希斯顿铭文上面不止楔形文字这一种文字,还夹杂着新埃兰文和古波斯文。当法国学者罗林森于十九世纪偶然发现这块铭文后,他从此于这种神秘的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发现贝希斯顿铭文后,罗林森经过九年的研究,先是破译了铭文上的古波斯文,然后将破译出的古波斯文与楔形文字相比对,终于读出了大部分的楔形文字的内容。但是还有一部分罗林森始终无法破译,这成为他至死的遗憾。

(格罗特芬)

几乎与罗林森同一时代的德国青年学者格罗特芬也是一个楔形文字的爱好者,这位天才的语言学家发明了一种根据波斯拼音进行逻辑推理的解读方式,这种解读方式就像一把打开神秘宝箱的钥匙,使格罗特芬获得了成功。

目前,虽然仍存在一些词汇上的小问题和语法上的疑惑,楔形文字基本上已被现代人破译成功。我们终于能够通过阅读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留下来的文献去了解两河流域文明这一伟大但早已灭亡的文明,也可以解读出这一文明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


笑语千年


楔形文字的破译与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破译过程非常相似,依靠位在伊朗西部山壁上发现的贝希斯敦铭文来进行破译工程。破译方法是从古希腊人记述的一则波斯碑文,人们已知其希腊文内容,可以与后来发现的相应的波斯楔形文字的原文相互对照。但这种楔形文字与苏米尔、巴比伦和亚述的楔形文字无共同之处。直至18世纪末到19世纪,其他楔形文字才一一被解读出来。解读顺序如下:波斯楔形文字-新埃兰楔形文字-巴比伦楔形文字-苏米尔楔形文字(因苏美尔与其他楔形文字所属的语系完全不同)。



kagerchen


那是公元前522年(东周景王姬贵24年)的事情。

当时的波斯国王冈比西斯二世率大军远征埃及。有一个叫高墨达的僧侣在国内发动了叛乱。冈比西斯闻讯后从埃及返回,却不幸于中途死亡。一时间,波斯贵族群龙无首。

这时,有一个叫大流士的人设法获得了王位,并平定了叛乱。为了称颂自己的功绩,大流士命人将平定叛乱的经过,用三种文字(巴比伦文、埃兰文和波斯文)刻在今天伊朗贝希斯顿村附近的一块大岩石上。

这就是著名的贝希斯顿铭文。

清道光16年(公元1835年),一个叫罗林森的英国人偶然发现了铭文,并制成了拓本。经过8年多的努力,罗林森首先译解了其中的古波斯文,然后又将古波斯文与楔形文字对照,终于第一次读通了这些文字。

在罗林森和其他学者的不懈努力下,到清光绪27年(公元1900年),虽然还存在一些词汇问题和语法疑惑,对楔形文字的释读工作基本上成功了。

正是在成功解读了楔形文字的基础上,今天的我们才能看懂古代两河流域留给我们的宝贵文献,进而知道了距今3000-5000年前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一些王朝更替、民族兴亡和文化变迁。


零度灰界


美索不达米亚楔形文字的破译相比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破译要难很多。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一直以为古埃及是人类第一个文明中心,但是近年来大家发现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开始得更早。不仅如此,当地的楔形文字出现的时间,也早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由于美索不达米亚采用泥板记录,而泥板的制作成本极低,比古埃及用的莎草纸便宜多了,使用范围很广,因此有大量的泥板保存至今。

刻有楔形文字的泥板其实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被运到了意大利,但是没有人知道那些符号是什么意思,因此也就没有人再去理会它。最初研究和破解楔形文字的是罗林森。

和商博良一样,罗林森也是一位语言天才,他17岁时就熟练地掌握了波斯语,此外他还会古希腊语。1835年,罗林森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雇员,他被派到德黑兰去训练当地的部队。

他听说在哈马丹郊外贝希斯敦村附近的一块大岩石上有非常漂亮的雕画,于是出于好奇就跑去看热闹。在那个悬崖峭壁上,他看到了令人震撼的一幕——高达百米的巨型雕画,虽然经历了上千年的风霜,但画面依旧清晰而漂亮。

这时罗林森注意到在巨幅雕画的上部刻有很多古怪的符号,他本能地感觉那些符号隐藏着什么秘密。他想爬上去把它们给拓下来带回去琢磨,可是他爬不了那么高。后来,他找来一个能够爬高的库尔德小男孩,拿出一大笔钱请那个男孩爬上去帮他拓下那些符号。这就是著名的贝希斯敦铭文。

由于那个雕画高近百米,当时也没有什么攀岩工具,因此攀高拓(tà)片是一件非常困难而危险的事情。小男孩在岩石缝里打下了木桩,然后用绳索拴在木桩上,相当于搭了个简易的脚手架,这才得以攀到岩石的顶部把那些符号拓了下来。

那些拓片上的符号像一个个小钉子,后来那些文字在英语里就被称为钉子形文字,而在中文里被翻译为楔形文字。罗林森针对这件事,后来写道,“我当时并不知道攀登到岩顶找到那些铭文会是怎样伟大的壮举”。

也是罗林森运气好,拓片上的文字和罗塞塔石碑上的一样也是三种,那么它们应该是三种不同的文字。但是和罗塞塔石碑所不同的是,这三种文字他一种也不认识。

罗林森没有办法,只能先把这件事搁置了。后来他被作为外交官派驻到巴格达,当然同时也被安排了间谍工作。他在巴格达的大街小巷收集各种信息,有些是英国要的情报,有些是他自己想要的史料。

在他32岁那年,一件事让他后来下决心破解那些楔形文字,那一年,法国人发现了传说中的亚述帝国的都城尼尼微,欧洲掀起了研究中东地区古代历史的热潮。于是,罗林森决定专注于楔形文字的研究。但是,由于他所获得的拓片上没有任何他能够认识的文字内容,因此那些楔形文字的破译要比利用罗塞塔石碑破译古埃及象形文字难得多。

罗林森决定从其他的地方找到那些铭文的内容,最终他从古希腊人的记述中,见到了对这个古波斯雕画和碑文的描述,由此,他知道了希腊文的内容。这以后,他将希腊文的内容和拓片上的波斯楔形文字的原文相互对照,花了16年时间,才破解了波斯楔形文字,1849年他发表了自己的破译成果。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古埃及或者中国文明都不同的是,那里不是单一文明,而是在大约3000年的时间里被一个又一个国家轮流统治,因此不同时期的文字也不一样,需要一一破解。在破解了古波斯楔形文字后,罗林森试图破解拓片上的第二种楔形文字,以便了解更多的历史。

当时欧洲人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发现了大量早期文明的遗迹,大量的楔形文字泥板被发现,很多学者对此感兴趣而参加到了破译的工作中,不过他们并没有合作。几年后罗林森和其他学者们独立地破解出了新埃兰楔形文字和巴比伦楔形文字。

但是,最古老的苏美尔楔形文字却一直没有得到破译,因为它们太古老了,和其他楔形文字没有什么共同之处,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更像是象形文。苏美尔的楔形文字和后面的差别很大。直至18世纪末到19世纪,其他楔形文字才一一被解读出来。解读顺序是这样的:古波斯楔形文字-新埃兰楔形文字-巴比伦楔形文字-苏美尔楔形文字。

苏美尔文字的破解非常难,是非常多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从19世纪末直到20世纪40年代,大家花了大约半个世纪的时间,才算把它基本上搞清楚了。从此,我们才得以了解地球上近7000年的文明。

生活在美索不达米亚的人都为人类贡献了什么呢?说到那里,大家可能第一个想到的是已经不存在的空中花园,但那其实在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中不过是一个微乎其微的成就。

从苏美尔人开始,那里为人类发明了车子和帆船,最早的水利系统,最早的文字,最早的上釉技术,那里也是最早普遍使用铁器的地区,那里的先人还制定了最早的法律,和埃及人签署了最早的和平条约,等等。

美索不达米亚在很长的时间里是世界上几何学和天文学的中心,当时古希腊的学者都要到那里学习数学。这就是我在下一个模块第一讲要说的内容。

不过,随着气候的变迁,波斯帝国的入侵,那里的文明消失了,并最终被埋在了黄沙之下。不过,如果你到世界上那些大博物馆去,依然能够看到几千年前那里的文明。


从黔说事


因为这是模仿古汉字假造出来的,为了证明一个假造的文明的存在,没有任何传承,没有任何延续,也没有像汉字一样演变进化。


逍遥游之投资策略精选


由苏美尔人所创,属于象形文字。被破译是时间问题,祖国稳定了,当然有时间考究历史了


成都本地帮


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和衰落,究其原因,主观因素都是人,所以破解一种文字不过是时间问题


独自行走的朝圣者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我们的圣人给过很通透的解释了,对你这个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