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该打就要打"?李玫瑾关于惩罚的解释,是听过最好的答案

不久前,在我们小区里,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

一位熊孩子,不知道是无聊还是有趣,从28楼往下扔了15瓶啤酒瓶。

在孩子的父母得知事情之后,这一刻是疯狂的,虽然没有造成伤亡,但后果仍然是不可想象的!

结果,家长们急忙向业主群的邻居道歉,并对自己的孩子在高空抛物进行了教育进行了反思。

同时,他们还发布了殴打孩子的照片!

至于打熊宝宝的行为,有邻居说不应该去大孩子,我们应该好好教育孩子。

相反,有很多人支持父母的行为,孩子应该打,不打他,不知道将来会成为什么样。

然而,孩子到底是该打不该打呢?

孩子

最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在"圆桌会议"上解释了这一观点。

在成长的过程中,除了爱,还有敬畏。

她说。如果孩子违法,惩罚实际上是一种保护,让他知道恐惧,知道后悔,永远不敢在未来犯错。

这意味着要强调孩子们应该知道恐惧,知道规则是不能被打破的。

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只有惩罚才能使孩子醒过来,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容忍。

这不是李玫瑾教授第一次强调敬畏,她在之前对青少年犯罪的分析中也多次提到,人类犯罪的原因是没有敬畏。

孩子

没有规则,没有规矩,没有恐惧,就会产生灾难。

我们教育孩子要和以前一样,让他们知道敬畏,遵守规则,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成长。

而现在的孩子,父母都很溺爱,哪怕孩子受到了很大的打击,父母也会有负罪感,孩子也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那么孩子到底该不该打?

孩子

1、现在孩子抵抗压力的能力太弱了。

现在的孩子们,都是蜜罐养大了,一个大家庭围绕着一个孩子,孩子从小就被宠坏了,不会经历任何风雨。

父母事先都做得很好,所以孩子的童年很幸福,但他最终会长大的。

面对学习的压力,面对社会的压力,心理承受能力很差,在过去,孩子被打是很常见的,父母打孩子时,孩子知道了会跑得快。

然而现在,父母说我要打你了。

孩子会受不了,他们觉得自己被父母抛弃了。

说到底,承受压力的能力太弱了,说不出痛苦,更不用说打架了,甚至骂也成了罪过。

孩子

2、经常被殴打的儿童不能忍受偶尔被殴打。

现在,孩子们被打得的次数很少,所以当他们偶尔被打的时候,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反应。

身体不灵活,也不知道藏起来,大人也不知道轻重,也不知道怎么结束,所以这种情况是孩子被打得很厉害,父母也有负罪感。

如今,仍有许多家庭打孩子,当孩子们犯了错误时,父母会动粗。

但这一方式是巧妙的,父母可以好好利用,打孩子时,可以提前通知,往往这时候孩子就会很怕,所以跑得远远的。

过了一段时间,孩子就会诚实好几天。

事实上,这种打斗更倾向于一种"虚张声势",让孩子们知道这件事很严重,违反底线,学会反思和恐惧。

这样的孩子,心更大,也更真实,长大后受挫,也不觉得太苦。

别人说坏话,虽然感觉不好,但也会觉得无所依,心理上的忍耐力很强。

孩子

身为宝妈的我认为,生活中有一些错误,孩子可能无伤大雅,但有些错误,一生犯一次就够了。

这种错误必须受到惩罚,也是保护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学会遵守和适应规则。

不过,惩罚的最好办法不是打骂,但当暂时没有更好的惩罚手段时,"打"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你们觉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