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饃——記我的初中生活

背饃

我出生於八十年代的農村,上初中的時候已經進入改革開放後中國城市高速發展的第一個階段,或許那個年代城裡的孩子已經沒有了這個經歷,但是在我們陝南地區的一個貧困縣的農村,上學背饃的經歷應該是都體會過的。

背饃——記我的初中生活

我是從上初中的時候開始住寄宿學校的,由於上學要走四十里的山路,有條件的同學開始騎那種帶橫樑的自行車,我們沒有條件騎車的孩子只能星期天吃過中午飯十二點多就開始往學校走,因為得趕到下午五點到學校,六點還得上晚自習。當然斜挎著自行車上學的孩子也得在兩點多就要出發,因為山路十八彎,更多的時候是推著車子走的。

背饃——記我的初中生活

不管騎車的還是走路的,每個人要麼提著一個籃子,要麼挎個包,或者在自行車後面綁個包,或者就得在車把手上掛個籃子。籃子裡面裝的肯定不是書,因為那時候的孩子不像現在的孩子,週末各種補課班,各種家庭作業。我們那時候週末回家是要給家裡幹農活的,基本上沒有學生把書或者作業帶回家,更多的時候老師是不會佈置作業的。那麼帶的包或者籃子裡面是什麼呢?所有的孩子帶的都大同小異,裡面裝的是一星期所要吃的饃饃,還有得吃一週的酸菜,條件好點的家庭,還會給孩子帶一瓶媽媽親手燙的油潑辣子。我們那時候統稱為“背饃”。同學們路上三五成群交流的時候是這樣的。

背饃——記我的初中生活

甲:哎,你媽這星期給你背的啥饃?

乙:蒸饃。

丙:我媽給我蒸的花捲。

乙:那你哩,拿的啥菜?

甲:油潑酸菜,我媽給我拿的也是蒸饃,不過我媽還給我拿了一瓶油潑辣子。

丙:那到時候把你油潑辣子讓我蘸饃吃些,我讓你吃我媽醃的鹹菜。

甲:好麼,那有啥問題,上星期我週四饃就吃完了,週五不是還吃你的饃來麼。

……

……

那時候的同學情就是那麼的純樸,一個饃饃,一口酸菜,也許就得惦念很久很久。三個小時的路程 ,不知不覺的就走到學校了。

那時候學校食堂一般每天兩頓飯,上午糊湯,下午燴湯麵,天天如此,週週如此。糊湯得拿交的玉米篩子換的綠色糧票打飯。燴湯麵得拿交的麵粉換的紅色飯票打飯。學校是沒有經費買做飯燒的煤的,所有用飯票的學生,每月得給學校交二十斤柴火,才能用飯票打飯吃。那時候人都特別樸實,到交柴火的時候大多數的家長會用架子車給拉一車柴火交給學校,二十斤只是一個數字,從來沒有稱過,也從來不會要求去稱。因為誰都能看出來,一架子車柴遠遠超過二十斤。

背饃——記我的初中生活
背饃——記我的初中生活

十幾歲的小夥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早上一碗糊湯根本不夠吃,就只能配著帶的饃饃吃了。打好了糊湯,一般都是三個一群,兩個一夥的找個臺階一蹲,你吃我一口酸菜,我吃你一口鹹菜,開飯啦。

週一到週三都是很輕鬆的就過了,最難熬的是週四週五,因為週一到週三,拿的饃即便是涼的,但是至少是軟和的,到週四週五,涼饃饃就變成硬的了,甚至有時候天氣熱一點就會有點發黴長毛。那怎麼辦呢?不吃會餓,吃吧,又硬的咬一口都嘩嘩的往地上掉饃花。貧窮往往會激發人的想象力。我們到週四週五的時候就會把饃泡到糊湯裡吃。吃過糊湯的都知道,稠稠的怎麼泡呢?吃久了的學長們總結出來的經驗會一級一級的傳授給低年級的同學。

背饃——記我的初中生活

記得一個高年級的同學給我是這樣說的,你看咱學校這糊湯,用嘴喝著稠,用勺抄著流,泡饃你要把饃掰碎了,一塊一塊的壓到碗底,然後從碗邊上先吃糊湯,不能攪動,一攪動就漏氣了,饃就熱不了啦。大多數的同學都是這樣做的。

每週一趟的背饃,我們初中堅持了三年,我們一個山溝裡一起上學的有七個同學,有六個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堅持把初中讀完了。只有一個因家庭變故,母親遠嫁山西,沒有人給蒸饃,初二的時候輟學了。

這就是我上學的時候背饃的經歷,現在回想起來,依舊感慨萬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