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爲什麼沒有解體?

大笨蛋6703


1950年,印度共和國成立時,許多歐美人認為肯定難以維持長久,可能會陷入解體或內亂。這種論點的前提有一個就是,歷史上的印度從未形成一個實至名歸的統一國家。

然而,六十多年過去了,印度非但沒有解體,反而在南亞頗有一種捨我其誰的發展味道,經濟增長速度越來越快,1975年吞併了錫金,成為一個不可小覷的地區性強國。一些人預言印度會解體,倒也不是胡說八道,因為印度的歷史遺留問題太多了。從英聯邦中獨立出來,印度沒有經過社會革命,世俗化程度太低,導致種姓制度,民族問題,宗教信仰問題和語言問題突出,可以說是發展的隱患。我在這裡談五點吧。

第一,印度的民族多樣性。民族多樣當然好,但是也有弊端,就是治理成本太高,眾口難調。印度有100多個民族,雖然印度的主體民族為印度斯坦族,但是其人口總數只佔全國總人口的46.3%。這就導致,有很多內在影響集權的不確定因素。第二,英聯邦退出印度之後的歷史遺留問題。1600年,如日中天得英國侵入莫臥兒帝國,強勢建立了東印度公司。印度在1757年以後全面一邊倒,淪為殖民地。隨著世界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1947年6月英國正式頒佈了《蒙巴頓方案》,宣佈實行印巴分治。

1950年印度共和國成立,獨立後第一年印度與巴基斯坦就由於克什米爾爭端而爆發軍事衝突。尼赫魯並非一個強硬的領導人,巴基斯坦問題懸而未決。這就是印巴衝突的起源,也是印度目前要解決的問題之一。第三,龐大的人口基數與分配製度不匹配影響了發展。據2016年的數據,印度人口13.3億,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雖然提供了許多廉價勞動力,然而人口擁擠,城市建設跟不上,基礎設施亟待完善。

此外,印度的種姓制度非常頑固,雖然憲法規定人人平等,但是根深蒂固的等級觀念難以去除。資源集中在少數高級種姓的手中,社會矛盾不斷激化。而且,性別比例嚴重失衡,重男輕女,男性人口6.237億,女性人口5.865億,這是社會穩定的隱患。

第四,語言類型多樣,無法統一,中央政府集權任重而道遠。目前,印度的現存語系主要有印歐語系、漢藏語系、南亞語系、德拉維達語系等2000多種,至少55種文字還在使用。

雖然印度政府1965年規定,官方必須要使用印地語,廢除英語,但是各地並未書同文,聯邦體制下,中央政府難以合法取締多語種,不具備統一的基礎。印度式英語還有很大的市場。第五,多元的宗教導致多元的價值觀念。印度各個宗教的信徒都很多,沒有哪個教派是壓倒性優勢。依據印度的相關報告顯示,

在那些人口密集的城市中,特別是孟買,印度的土著廟宇,雄偉的教堂,宏大的清真寺,香火旺盛的佛教寺廟,猶太教堂和拜火教寺院。還有著名的亞美尼亞教堂、神道教廟和大同教廟等。

以上多種因素,印度國內的不穩定性相當高。當然,我們也需要承認,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民俗風情和制度慣性,看到問題並不意味著不可救藥。相反,在現有不合理的系統下,印度還維持著高速的發展,科技水平和軍事實力不可小覷。至於具體原因,以後有空再分解。

歷史傳訊社,秉持原創,期待評論轉發和寶貴點贊👍!您的支持和關注將是我繼續前行的動力!

歷史傳訊社


在英國人來之前,“印度”就不是個國家,而是個地名。

當時情況很尷尬,佔了一個城和幾座農村就可以稱為一個幫過,全印度上百個邦國你打我我打你不亦樂乎。而且他們就不認為自己是“印度人”,而是“XX邦人”,只知有家而不知有國。

還是英國人的到來改變了這一切,英國人把所有的邦國打的打拉的拉,經過一百多年的艱苦奮鬥,終於把印度這一盤散沙揉成了一盤不怎麼散的散沙……

英國人的手段有兩種,一種就是修路,修鐵路。鐵路把印度各地全部連起來,哪裡造反按哪裡,從此印度再也翻不起浪了;

第二種就是教育。說起來很搞笑,印度人知道自己是印度人還是英國人教的

……雖然印度國內族群很多,但在英國人的而教育下還是能明白“哦,原來我居然是印度人”這個道理的……

簡單說就是英國人給印度人建立一個初步的國家認同,然而,當印度人都認同自己是印度人的時候,就把英國人趕走了……

我們都是印度人了,你一個英國人在這裡指手畫腳幹嘛?

新上臺的印度政府大力宣傳印度文明古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增強民族自信心。

然而,上千年的分裂不是那麼容易搞定的。現在印度的地方各邦是不是還和中央政府扯皮,而中央政府也只好不斷挑事或者叫喊“XXX威脅論”來凝聚人心了。

總的來看,印度是不可能分裂的,但國內族群之間(印度教徒和穆斯林)衝突是不可避免的。

你還想了解哪些和老外有關的話題呢?歡迎向胡哥提問!

長得好看的都點讚了,你還在等什麼呢?

【看老外,找胡哥!想看更多老外在中國的逗比生活,歡迎關注嘿老外頭條號!】


嘿老外


用通俗一點的話來解釋,印度之所以不解體,是因為印度本身就不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統一的國家。

印度的民族很多,大概有一百多個民族。如此多的民族已經習慣了各自有各自的的風俗和文化,在這種背景下,印度中央政府尊重不同民族各自的特點,不請求他們進行民族融合。

印度的宗教信仰很複雜,這和印度的民族構成複雜有很大的關係。由於宗教信仰不同,有時候不同宗教群體之間甚至會因信仰不同而發生衝突。

印度的語言和文字也很複雜,印度全國沒有一個統一的語言和文字。試想一下,在這樣的情況下,各個地區信息溝通都不通暢,怎麼指望他們能夠加強交流和往來呢。

從上面三個角度的分析我們看到,印度的民族、宗教信仰、語言文字都很多元,並且沒有實現統一。但即使是這樣,印度並沒有爆發大規模的衝突或者是獨立事件,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在歷史的長河中,印度人已經習慣並且適應這種不同了。大家過的都是一種類似於城邦的生活方式,自己過自己的互不干涉,即使偶爾發生小打小鬧,也不至於鬧到解體的地步。而印度政府也是非常尊重國家的這種多元性,不強求全國非得一樣。


元龍解局


印度是一個有著上百個的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國家,歷史上統一的時間較短,現代印度的疆域,比如著名的阿薩姆邦和印度南部等很多地區都是一個英國殖民者納入印度版圖。這樣一個脆弱印度的命門在什麼地方,有沒有可能突然間解體呢。我認為雖然印度暫時不會解體,但如果肯下功夫,印度解體必不遙遠,這可能就是美、俄放心大膽的武裝印度的原因之一。

印度解體的有利條件。一是印度民族眾多,100多個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印度斯坦族,不到總人口的50%,這種民族結構很不穩定,在世界各大國中是很少見的。


(錫克人)

二是印度宗教信仰複雜。印度人愛好哲學,篤信宗教,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宗教,阿米爾汗的電影《我的個神》,把印度人複雜的宗教信仰展現了出來。信仰印度教的印度人佔83%左右,伊斯蘭教大約13%左右,也有1億多人。穆斯林在莫臥兒王朝是統治階層(泰姬陵就是典型的伊斯蘭風格建築),現在一些印度教個別分子經常製造事端攻擊其他宗教信仰者。在克什米爾和西方古吉拉特邦的穆斯林一直在爭取從"印度人的印度"獨立出去,爆發過激烈的衝突。



三是印度語言不統一。印度有2000多種語言,其中50多種有獨立的文字,第一大官方語言印地語,只有30%的人口使用。書同文,這種長期統一國家的基本要求,在中國秦始皇時期就完成的工作,現在的印度還沒做到。錫克族就曾因為本民族語言未列為官方語言,與印度政府爆發激烈衝突。

四是印巴分治時,從英屬印度劃入現在印度的幾個地區一直在爭取獨立。比如知名的克什米爾,而東北部的阿薩姆人和南部的泰米爾人從來都不認為他們屬於印度。前不久的大吉嶺事件也發生在靠近阿薩姆邦的印度東北部地區。


(東北部最大的一塊為阿薩姆,南部紫色為泰米爾)(紫色為印控克什米爾)

外部勢力介入印度的上題眼太多,印度能夠維持現在的統一,最大的依靠是印度教。印度教的一大特色就是完善的種姓制度,種姓制度既是幾千年來高種姓人統治印度的法寶,更壓抑了占人口多數的低種姓印度人的反抗精神和民族意識。可以說,印度缺一個喊出“寧有種乎”的陳勝。隨著種姓制度的瓦解和教育的普及,在消除社會隔閡的同時,印度教構築的嚴密社會體系也隨之瓦解,這是今後一個時期,印度面臨的最大社會風險和解體威脅。

印度政府正在通過鼓吹印度民族主義,甚至是極端的民族主義來對沖這種風險。現任印度總理莫迪在古吉拉特邦,就是運用這種危險的方式,積累政治資源,進而上臺的。但是民族主義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運用不當就會出現古吉拉特邦穆斯林與印度教徒大規模衝突的慘劇,還會加速印度的解體。


(古吉拉特衝突)

我覺得印度解體還需要一個必要條件就是,巴基斯坦必須更快的發展起來,這樣印度境內的穆斯林就會產生更大的信心。此外,印度東北部阿薩姆人和南部泰米爾人雖然有強烈的願望,但是組織能力太弱,甚至在印度的泰米爾人都沒有形成像斯里蘭卡泰米爾人那樣的有力組織。這種組織建設和能力建設,還需要外部勢力的推動。

可以說印度能否解體將是印度內部解體與反解體勢力以及外部勢力等多種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還需要久久為功,等待機會出現,取得突破。


衝擊時評


"印度為什麼沒有解體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說說印度的歷史。

印度共和國於1950年才成立,成立之前是英國殖民地。而在成為英國殖民地之前,印度還只是一個概念,根本不是一個國,有很多四分五裂、各自為陣的小王國、土藩。

18世紀中葉,大英帝國利用歐洲工業革命成果堅船利炮侵入並逐個征服了這些小王國、土藩,才實現了印度歷史上第一次真實意義上的統一。

如果說英國統治期間,是迫於壓力、高壓手段、懷柔政策等,把那些有自主權的小國、土藩捏到了一起,那印度獨立後,歷史上的小國沒有鬧獨立解體印度,要得益於以下原因:

1.受印度種姓制度的影響

印度在3000多年前就開始實行種姓制度。

種姓制度是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又稱賤籍制度主要是以統治階層為中心,將人劃分為等級森嚴的幾個群體,按等級決定地位的尊卑,是典型的封建思想。

這種制度,將人養成了逆來順受、極度認命的心理,樂於接受現實,沒有反抗精神。

這從印度的歷史上也可以看出來,印度在歷史上多次被其他的異族征服,但只要有強大的異族打進去,都很容易的征服了印度人。

雖然印度脫離英殖民體系獨立後,廢除了種姓制度。

並且規定各種種姓分類與歧視是非法的,但其影響並沒有消除,仍在實際社會運作與生活方面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

這就意味著,印度各族鬧獨立的可能性不大。

2.是宗教作用的結果

印度雖然民族眾多,且差異巨大,但有一點卻是很統一的,那就是信宗教。

印度古老的原始宗教是婆羅門教,強調尊法行善,大肆宣揚人們要安於現狀,忍受一切苦難。

後來,“假面佛教徒”商羯羅對婆羅門教進行了改革,促生了印度教的興起。

印度百分之80的人都信仰印度教。

印度教教徒都遵從種姓制度,認同嚴格的等級差別的存在是合理的;追求“梵我合一”;信奉業報輪迴等。

克萊爾說:“人是為了某種信仰而活著”。

印度人信奉宗教,自然遵從宗教的思想。

印度歷來的政府正是看清了這一點,極力的用好印度教這個潤滑劑,緩解民族矛盾,也為紛繁複雜的印度各派找到了些許的共同點。

以此來團結他們,使各民族間沒有特別突出的紛爭。

3.是印度綜合實力提升的結果

幾十年來,印度一直在快速發展的軌道上前行。

在經濟方面,印度2017年已躍升成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發展前景被廣泛看好。

在軍事方面,印度2017年榮升最強軍隊排行榜第四名,緊隨中國之後。

在政治方面,印度在國際上的地位也是日益提升,不僅是金磚國家之一,而且和美國、俄羅斯兩大世界巨頭都交好。

在文化方面,印度的瑜伽風靡全球,近些年,印度的電影也廣為傳播,特別是可米爾汗導演的系列電影,比如《摔跤吧爸爸》、《我的猴神大叔》等更是叫好又叫座。

印度還實行免費醫療和免費教育,讓各族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俗話說,一俊遮百醜。隨著印度綜合實力的快速提升,印度各族人民都是其發展成果的既得利益者,自然不會鬧著另起爐灶了,起碼短期內不會。

以上就是印度沒有被解體的一些歷史的和現實的原因,你認同嗎?


有書共讀


印度有可能解體,印度周邊很多害怕印度的小國希望印度解體。如果從歷史上看印度從來就沒有很像樣的一個統一國家,沒有統一的語言和文字。而且在印度教派林立,種族對立矛盾尖銳。如果不是大英帝國在1858年開始殖民統治南亞次大陸,印度至今為止還是幾十個亂七八糟的互不服氣小邦國。是英國人把這些小邦國揉合到一起,是英國人用殖民手段幫助統一了印度。


是英國人使印度人忘記了小邦國,而認可了現在的印度。 現在的印度有13多億人口,國土面積有300萬平方公里,是南亞第一大國。 不要說在亞洲,就是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數的大國。印度自己做了幾百年的殖民地,二戰結束英國人一走,印度人就搖身一變成如同成了新殖民者。印度忘記了自己的出身,具有了不相稱的野心。對邊上的鄰國打壓欺負,甚至直接吞併。印度獨立以來對鄰國做了很多使鄰國害怕的事;肢解巴基斯坦、吞併錫金、控制不丹和恐嚇斯里蘭卡和孟加拉國。


可以說印度在南亞地區成為一個惡霸,使得弱小鄰國忐忑不安,生怕那一天得罪了印度,被印度吞併吃掉。目前最為危險的是不丹,國防和外交已經被印度完全控制。 如果印度解體對這些鄰國來說,應該是一大幸事。 印度有一百多個民族,但是以兩個大教派為主。信仰印度教的民眾有達10億人口,這裡面真正的印度斯坦族人只有4億左右。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民眾達1.8億左右。其它的都是小民族小教派,對印度主體形不成衝擊。

印度這個國家非常的奇怪,在歷史上多次被其他的異族征服。只要有強大的外面民族打進去,非常容易征服印度人。印度在對外戰爭中,幾乎沒有打過什麼勝仗。但是印度獨立以後又特別的狂妄自大,彷彿天生不凡。雖然也算是一個文明古國,但是印度的歷史以口口相傳比較多,基本上沒有什麼文字記錄。有的關於歷史上的記載,印度人不感到難為情,要到中國來查閱古籍記錄,才拿回去作為正史教材。而中國人在古代對印度哪個地方印象很好,稱之為天竺國,因為產生了佛教,唐僧還去取經。


雖然希望印度解體的世人很多,但是印度現在的現實狀況還是很難說的。別看印度現在國內亂糟糟的,經常有遊行示威,教派之間也有衝突,還有印度北部邦希望掙脫印度獨立。實際上從印度獨立後整體狀況來觀察,印度的一百多個民族之間融合得還可以,印度民眾非常貧困但是很認命。不過在七十年代以後,印度政府推行的“綠色革命”,利用印度廣袤的良田,一舉解決民眾的糧食問題。現在印度這麼多的人口,還有大量的大米出口。

經過印度政府幾十年的民族融合教育,印度內部民族矛盾雖然很大,大民族大教派之間並沒有分裂傾向。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人們總是說美國建國以來沒有政治強人,沒有軍事政變。但是這個看上去很亂的印度自獨立以來,竟然也沒有出現過政治強人,以及發生軍事政變,印度的議會制非常的穩定。印度的這種現象,在世界上的發展中國家中,應該是一個奇蹟。

所以對於印度這個國家,我們還不能等閒視之,雖然印度現在的經濟總量不大。但 現在的印度在經濟發展上,和國家綜合國力上還是呈上升之勢。作為印度的鄰國,是要保持對印度的持續觀察,警惕防止印度離開傳統的不結盟政策,走上窮兵黷武的道路。印度的工業基礎非常的薄弱,國力有限但是印度的大國夢非常天真。儘管如此,現在就談印度解體還為時過早。



亦新湖


印度一直存在民族和宗教矛盾,聖雄甘地和英吉拉甘地都死於宗教仇殺。東北部各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分離主義傾向,以阿薩姆邦和曼尼普爾邦為最激烈,原因是印度中央政府無視該地區民眾要求提升成中央邦以發展經濟的呼聲,並且東北人種屬黃種人,不同於雅利安人,因而被印度主流視為異類。

印度為什麼沒有解體?多虧了開國總理尼赫魯。尼赫魯是卓越的政治家,知道如何更好地維護印度國家利益。他採取高超手腕,積極拓展領土,妄圖建立野心勃勃的囊括整個南亞和緬甸的大印度。

印度中央政府對待分離主義採取毫不妥協的強硬態度,不惜軍事打擊獨立分子。印度沒有解體,靠的就是高壓手段。近年隨著印度經濟的高速發展,東北各邦更加沒有獨立的可能。

此外,如果追溯歷史,在美蘇兩霸冷戰的年代,因為尼赫魯推行不結盟政策,美蘇兩國對印都爭相示好,印度國內的分離主義沒有大國的支持,也很難成氣候。


麵條愛吃米飯糰


要他滅亡,先使它瘋狂!

為莫迪的瘋狂鼓掌!


損貨A


印度為什麼沒有解體?

怎麼那麼期待人家印度解體,印度人恆河老白乾還沒有喝夠呢?呵呵!

言歸正傳,印度這個國家真正成型有沒有多長時間,這可真要感謝英國殖民者的慷慨,在17世紀,英國這個從海上來的殖民者征服印度,和以往征服印度的北方遊牧民族不一樣,英國是個更高級文明徵服相對低級的印度。

之後英國在統治印度期間,用高超的統治技術,幫助印度統一和擴張,把四分五裂印度次大陸,大大小小各個邦國,全部捏和一起,最終把從來沒有統一的南亞次大陸地區終於實現了統一,這才有了一個算是國家的雛形。

更重要的是英國重塑了印度文明,帶來現代化,印度近代文明的進步完全是靠著英國殖民者拽著走的,雖然英國殖民者在二戰後撤出印度,還搞了個印巴分治,但主要原因還是因為穆斯林不願意和印度教徒一起過日子,直到現在印巴矛盾重重,但畢竟現在的印度還是保留相對的印度半島的統一局面,有這近3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數億人口(今天已經十幾億了)。

這就要問了,印度境內民族這麼多,語言也多如牛毛,民族矛盾也非常嚴重,為何印度看似還很強大,在南亞地區以一副捨我其誰“村霸”自居,怎麼沒有再次分裂或者解體呢?

“大正”就具體解析:

(一)靈魂人物——聖雄甘地。

甘地可以說是印度的靈魂人物,他創造“非暴力不合作”一套體系,成功兵不刃血的讓英國殖民者撤走了。更主要的是,甘地還是印度各民族的粘合劑,甘地就有這個魔力,一旦印度國內出現種族仇殺、暴力問題,甘地就絕食,一絕食,印度所有的矛盾立即就停止了,全部都開始關心甘地身體狀況,健不健康啊!趕緊讓甘地吃飯等等!

印度全民待甘地如“女友”一樣,甘地一使性子,印度民眾就全都消停了。有甘地這個粘合劑,以及傳承甘地的精神,印度一時半會還是解體不了的。

(二)印度教。

雖然印度民族眾多,但大部分印度人都是信教的,而其中80%人口都信印度教,差不多有10億人,通過宗教認同,印度國家相對能夠保持一點穩定,不容易出現大範圍的分裂。

(三)印度強大軍隊。

有人該說“大正,你開什麼玩笑!印度有強大軍隊嗎?”

哈哈!這個是相對而言的,如果把印度軍隊和世界其他強國軍隊相比,的確是弱爆了,但在南亞這個地界,印度軍隊也就足夠了。印度人雖然因智商問題,經常吹牛不打草稿,宣揚能夠打贏2.5線戰爭,那個0.5線是針對就是印度國內的分裂勢力。印度的2.5線戰爭,2線“大正”是不相信的,牛的確吹的過頭了,但0.5線還算有點譜,當年印度剛獨立時,印度境內不是有很多土邦王公要脫離印度獨立建國嗎?結果被尼赫魯派兵鎮壓下去,同時還廢除土邦王公的特權,剝奪了財產,最後這些王公們晚年在貧困中死去。

所以說,印度的軍隊鎮壓國內分裂勢力是沒有問題的。

以上就是“大正”對於印度沒有解體的看法,供你參考,歡迎評論交流,認同的加一下關注!謝謝!


大正看世界


窮得窮死,富者流油,各安天命,民族矛盾雖深,但有宗教相藉,拿中國過去的話講,這就是命啊,這就是此一印度。痛苦掙扎,人不和命爭,反叛反抗者雖眾,但畢竟經濟向好,就這麼著吧,此之謂彼一印度。看《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似乎在印度人人都有機會。生亂生事沒有用,至少現在衣食無憂。各邦權力不小,層層釋放壓力,起到減震作用。政府名義上的國家,中央基本穩固,對內倒行逆施越來越少,雖非人人歡迎,但也頗能照拂大多數,法律相存,不得歧視,也講究人人平等,至少出臺政策上挑不出大毛病。等等,殺豬殺屁股,各有其道。我們具體看看:

隨著印度經濟發展,政府能拿出一些錢支援農村建設。90%人口在農村,這是印度政治的出發點和國家重要依存點,加大投入,搞點基礎設施,保障貧困人口救濟,拓展貧困就業培訓和貨款,脫貧政策的手電開始照進國家的犄角旮旯,始而散發出溫情的光輝,不在脫貧數字,要在潛移默化了國家認同感,這招厲害。

鎮壓與招撫並存。各地反抗勢力,正印度最大亂源,對待武裝反叛者,過去一味極力鎮壓,現在印度開始反思自己的政策,在每每動用雷霆手段的同時,也使出了溫情一面,時而能握手言和,既往不究。實事講,過去的印度,都是窮鬧的,百姓嗷嗷待哺沒活路,加之民族政策過激,所以才去挺而走險,革命雖說不是地覆天翻,但給印度造成的震動和影響深遠,如果不能從根本上去扭轉反叛者如星火燎原的局面,解體的可能,可以說是隨時存在的,至少不無可能性。但現在局面似乎得以好轉。

多元化社會的治理。過去教派衝突迭起,印巴分治,連國家未來都不夠確定,現在印度的辦法,還是尼赫魯那一套,即不與爭論與討論,百姓理解不了啥意思,加上窮,分裂因素自然多,現在理解開始加深,各說各的互不干擾樂呵呵。

總之吧,種族、宗教、種姓、貧困不均,印度分裂四大潛伏因素,弄得好,認同感會漸多起來;不好的話,不無解體可能,從來都在那放著,堆著,解決的不少,未解決的也是如山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