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社区矫正持续安全稳定累计再犯罪率连续五年下降

今年是广西司法行政系统全面推行社区矫正工作的第9个年头。9年来,社区矫正工作从试点到全面推行,制度、平台、队伍从探索建设到规范加强,走出了一条广西特色的社矫之路。

多元协作筑牢社矫安全防线|广西社区矫正持续安全稳定累计再犯罪率连续五年下降

截至目前,广西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9.6万人,累计解除7.9万人,社区服刑人员在矫期间无重大刑事、恶性案件发生,累计再犯罪率为0.1%,低于全国平均0.2%的水平,实现连续5年持续下降,为创新社会治理、维护广西社会局势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领导高度重视 形成社矫合力

社区矫正是在开放环境下开展的新型刑罚执行制度,社区服刑人员虽然没有生活在高墙内,但他们的行为受到一张无形大网的规制。如何织牢织密这张“网”,考验着社区矫正部门的智慧和能力。

广西社区矫正工作于2007年在钦州市开始试点,2010年全面试行。10多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密切配合下,广西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多元协作筑牢社矫安全防线|广西社区矫正持续安全稳定累计再犯罪率连续五年下降

自治区党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自治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黄世勇每年都会组织召开自治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深入研究部署。广西各地普遍建立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部门牵头组织,法院、检察院、公安、民政、财政等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形成了强大的社区矫正合力。

2014年是广西社区矫正工作发展的分水岭。这一年,全区社区矫正工作会议在南宁召开,明确社区矫正在广西进一步全面深入推进。自治区司法厅社区矫正处更名为社区矫正管理局,增强了力量。广西社区矫正管理制度开始全面细化,自治区财政每年补助两千万元,专门用于各县区社区矫正工作,支持力度之大走在全国前列。

2014年,从广西各监狱、强戒所选拔出来的100多名优秀干警奔赴各县区司法局担任局长助理,专职指导和参与地方社矫工作,以刑罚执行一体化为标杆,把好的经验带到地方,为社矫工作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强大动力。

2015年,随着《广西壮族自治区社区矫正实施细则》的出台,社区服刑人员判、交、送、接、管、帮、罚等全面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区、市、县三级社矫中心开始采取区厅和县区共建的方式进行建设。

2017年,广西社矫工作信息化建设全面启动,各级社矫指挥中心相继建设。社矫指挥中心集纳了所有社区服刑人员的基础信息和定位信息,监管工作开始迈入信息化时代。

严格监督管理 筑牢安全防线

2019年9月,随着国庆临近,社区矫正监管工作也迎来一次全面大考。广西各地广泛开展拉网式摸底排查,及时发现和整改可能存在的风险点,严防出现盲区死角,严防威胁安全稳定的事件发生。

在广西社矫指挥中心,工作人员通过社区矫正视频督察系统查看各地社区矫正监管场所安全情况,并运用点名系统呼点各地社区矫正中心,检查人员值班守备情况。国庆期间,各县区社矫指挥中心24小时值班,执行安全稳定日报告制度,无脱管、漏管现象发生,圆满完成重点时段社区矫正安保任务。

目前,广西对社区服刑人员实行全时段监督管理。根据实际情况,社区服刑人员被要求佩戴手环或携带定位手机,社区矫正信息综合执法管理平台全程记录社区服刑人员的位置移动信息。如果位置信息出现异常,工作人员会进行电话询问或上门走访。为保障执法规范有序,广西各级社区矫正部门还不定期开展执法检查,组织开展交叉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通报。

梧州市坚持采用每半年由综治、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检查组开展全市性执法检查,每季度由市司法局对部分县级司法局和司法所开展常规性检查的方式,加大执法检查力度。

贺州市专门出台约谈制度,加强对各级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责任领导干部的教育和监督,达到诫勉提醒、督促纠正的效果。

2019年,广西开始在5个县区试点智慧社矫中心,社矫工作朝智能化迈出脚步。智慧社矫中心通过人脸识别、指纹签到等方式实施监管,监管画面实时回传,进一步筑牢了监管安全科技防线。

落实教育帮扶 化解安全风险

2013年9月,社区服刑人员黄某某到玉林市兴业县司法局报到,引起兴业县司法局注意。黄某某因抢夺罪被判有期徒刑3年,缓刑5年。由于在作案时摔断了腿,黄某某成为残疾人。到社区服刑后,家人责备、女友离开,让黄某某对生活完全绝望。

兴业县司法局工作人员发现黄某某对中药颇有兴趣,便在谈话教育中不断鼓励其发展中药种植,充分利用玉林市中药港和互联网等交流合作平台,找药材老板进行销售合作,让其自主创业、自力更生。

在司法局、司法所帮扶下,黄某某把自家的责任山岭开发成种植场。从一开始种植的4亩发展到现在种植的30亩,黄某某与多家药材老板建立了合作关系。发家致富后,黄某某还无偿向村民提供技术指导,带动周围村民一起致富。

帮助社区服刑人员顺利回归社会、成为守法公民,是社矫工作的出发点。

目前,广西已建立社区矫正中心113个、教育基地33个、社区服务基地123个、就业基地36个,为每一名社区服刑人员建立了矫正小组,并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方式,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个性化、差异化教育矫正。

在开展法律法规专题教育基础上,广西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与“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同时,借助全区各地司法局与监狱密切合作的“结对子”工程,开展社区矫正警示教育体验日活动,组织社区服刑人员走进监狱,完整体验监狱服刑人员一天的狱中生活,达到警示教育的目的。

各地在行政村或街道招募村委干部担任社区矫正协管员,社会团体、民营企业和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也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实际困难,提高帮扶效果,构筑了专群结合的严密管控教育网络。

“在全面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的进程中,广西坚持将教育管理作为社区矫正的核心工作,组织整合各方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形成社会力量多元化参与社区矫正的工作机制,推动社区矫正教育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有效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进平安广西、法治广西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自治区司法厅社区矫正管理局局长韦启志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