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是哪八股?八股文有功於歷史?論八股文

文|楊培川

明清兩朝五百年的歷史,科舉選拔制度中都是以八股文為主要考核內容的,而八股文的起源、形成,卻可以推至更遠的唐宋,以及八股文是以四書五經為題和為根本的,那八股文更是我們中華文化中繞不過去的一部分。

在科學技術、工業知識深入人心的今天,"八股"似乎早已成了一個貶義詞,從"反對黨八股"到"打倒孔家店"、"矯枉必須過正",以及明清兩朝抨擊八股文的人便不在少數,故而"八股先生"真有人人喊打的意味了。

八股文是哪八股?八股文有功於歷史?論八股文

那麼,八股文真的是一無是處嗎?八股文出身的王陽明、張居正、曾國藩難道亦如"八股文"這三個字給人的一般印象一樣迂腐不堪嗎?

那麼他們三人又為何王陽明能成為中國最後封聖的人?張居正成一代著名首輔?曾國藩封半聖呢?而且八股文出身的有識之士也不在少數?

那麼清朝僅次於《紅樓夢》的《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為什麼說只要學好了八股文,什麼詩詞曲賦,都是手到擒來,"一摑一掌血、一鞭一條痕"呢?

這一切的答案,都要回到八股文本身來分析,從八股文本身去尋求。

所謂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搜集並且研讀了不少八股文、科舉制度的資料和歷史專著,將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帶著大家從歷史文化的分析中解答問題,揭開"八股先生"的真面目。

一、八股文的起源、內容

自隋朝開科舉以來,一反"上品無寒門"的兩晉南北朝的階級固定,唐代文化大興,以試賦取士,雖是如此,唐代也並沒有廢除對"經"的研習,考生需要根據《易經》、《詩經》等"經"寫"括帖"。

唐代的這種"括帖"又叫"帖經",它是根據"經"寫出註疏的,類似於後來宋朝朱熹對四書的集註。

但這時的括帖還不算八股文的源流,只是其一唐人的經書研習沒有落下,慢慢傳承讓後世定了四書五經的考試內容,其二是對"聖賢書"的解讀形式,與八股文"代聖賢立言"的口吻形式有相似之處。

宋朝王安石當政時出現了"經義",根據對經書的理解來寫文章,這和註疏就大不相同了,是真正意義上的八股文的濫觴。

八股文是哪八股?八股文有功於歷史?論八股文

所以我們今天看宋朝的有些經義,很是符合八股文的範本,起股、中股、後股、束股都有,其實此時並沒有明確規定八股文,之所以如此,是後世的明朝在宋朝經義的基礎上,規定出來的。

所以八股文是逃不過四書五經和中華文化的代代傳承的

明朝洪武三年,朱元璋、劉伯溫商定了八股文定天下士子,到了明朝成化年間,八股文的形式已經成熟,再到清朝,那是已經被玩壞、變味了,聖賢之言也被解讀得幾近面目全非。

八股文的形式內容,開頭三步破題、承題、起講是基本不變的。

中間的叫法就多了,有"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有"提二比、虛二比",有"提比、中比、後比、小比"等。

但是不論怎麼稱呼,八股文的中間也就是最關鍵的部分,就是四對相對的對子,類似於對聯、律詩、聲律啟蒙中的對子。

四對便有八段,這就是"八股文"的由來。

至於古文獻中,"八股文"更有制藝、制義、時文、經義、四書文等稱呼。

說來說去,除了從四書五經中出題、古今文體的不同,實質上八股文和我們今天的應試作文、論文等,要求規定上、實質內容上如出一轍。

我們今天的確是沒有了八股文,但是我們"生活處處有八股"。

二、八股文的弊端客觀存在

講第二點時,我先講一個笑話,明末清初有人寫過這樣一段話:"謹具大明江山一座,崇禎夫婦兩口,奉申贄敬,晚生文八股頓首"。

此話是以調侃的口吻,來諷刺大明江山的易主,"文八股"功不可沒。

康熙年間,關於八股文的存廢,曾展開一度爭議,不少朝臣都看到八股文弊端越來越明顯,想要廢除,甚至他們多半是寫八股文進入官員階層的。

但最終這條提案不了了之,就像清朝想廢除女人裹小腳一樣,政令難行。

如上述所說,八股文的本質是"代聖賢立言",也就是說八股文從破題開始直到結束,考生都絕對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在裡邊。

例如題目是《論語》中的"有朋自遠方來",那麼考生一開始就得站在孔子、孟子、朱熹等儒家聖賢的角度來說話下筆,把四書五經讀爛了的化用進去,絕對不能有一絲一毫個人的思想,絕對不能。

故此,可以預見這種規定的弊端,會越來越大的,慢慢的,四書五經中一段、一句的的題目已經出爛了,考官們就開始出截搭題等形式。

所謂截搭題,再拿《論語》舉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截搭題可以是"方來不亦",一句截幾個字。

八股文是哪八股?八股文有功於歷史?論八股文

如此一來,這還是聖賢原意的話嗎?

簡直差了十萬八千里。

然而歷史上此類截搭題是不勝枚舉的,尤其清朝文字獄興盛,稍有不慎便是滿門抄斬株連九族,有考官出"維止",取的是《詩經》"邦畿千里,維民所止"的截搭題,去掉中間兩字,被認為是"雍正"去頭,再被拖出去斃了。

慈禧垂簾聽政時,也因為懷疑截搭題諷刺她,殺過考官,當時文化界和八股文圈子可謂人人自危,腥風血雨,乾隆時也不必說,不然《紅樓夢》也無需寫得那麼隱晦。

因而又有人站出來罵:"讀書人,最不齊,爛時文,爛如泥。國家本為求財計,誰知變作了欺人技?三句承題,兩句破題,便道是聖門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漢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辜負光陰,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騙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氣。"

這罵的是八股文和當時讀書人已經不切實際。

然而別開生面,從唯物歷史觀、辯證法來看,八股文的弊端是客觀存在,絕對不是人為能夠根除的。

首先,科舉既然要階層流動以提供一定的新鮮血液,朝廷既然需要一種長遠的選拔方法,那麼就得規定形式內容,而且必須得規定,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如果不是代"聖賢立言",讓考生自由發揮,那考官真是沒有什麼評判標準,難以服眾了。

所以八股文的限定、要求就順勢而出了,其實沒有八股文,也會有其他六股文、七股文的。

正如我們今天的應試作文、畢業論文不也是不能自由發揮嗎?而是有格式有模板有套路不是嗎?

這是選舉、考核本身所決定的。

八股文本身並沒有錯,它只是當了歷史的替罪羊,換一種考試內容也是一樣的,沒有哪一種考試形式是完美無缺的,這或許就是"最壞的方法中最好的那一種"。

三、理性看待八股文,批判吸取八股文精華

西方有一位史學家對比過羅馬和中國的歷史,他驚奇地發現,羅馬滅亡的原因,中國都有。

但是,為什麼中國五千年文明沒斷絕,成為世界僅存古國,而羅馬就滅亡了呢?

他最終發現,中國有一種制度羅馬沒有,那就是選舉,保留了底層向上的一條通道,哪怕這條通道很狹窄。

八股文是哪八股?八股文有功於歷史?論八股文

如上述所說,客觀上八股文也傳承了中國文化的一部分,甚至是重要部分之一,即便八股文慢慢變了味道,但有些有思想價值、藝術價值的八股文,也不應該被埋沒。

如明朝成化年間的狀元王鏊的《百姓足,孰與不足》,便入選過教材,可見八股文中不乏好文章。

當然,八股文最終的弊大於利是無可否認的,歷史的車輪會拋棄它無用的內容,迎合世界的工業化,考試的內容也需得跟整個人類的進步事業息息相關的知識。

這或許是古今中外所有的考試內容和選拔方法都會存在的弊端。

今天我們回首以往存在過的長遠的東西,若是抹殺或者全盤否定利弊並存的它們,那麼將來我們的子子孫孫,或許也會抹殺或者全盤否定我們的某幾樣東西。

畢竟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批判吸收才較為合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