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初一忽上忽下,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天下?

手机用户6119370161


“为什么说初一忽上忽下,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天下?”

说真的,这三句话中后两句我的确很熟,但是对第一句我真的是第一次见。

之前我见到更多的则是“初一相差不大”。

但是恕我直言,这几句话在过去或许还有一定的适用性,但是在当下以及未来我认为除了能够给一些学生、学生父母带来一点“警示”作用之外,适用性上已经大不如从前了。

接下来我逐一阐述我的理由:

初一“相差不大”是伪命题

如果在过去我们说初一相差不大还是有一定基础的,例如我是80年代末上的初中,这个时期说真的, “知道学”的孩子或者孩子的父母是比较少数的,至于买教辅、上辅导班之类的绝绝大多数人是根本没有这个意识的。

至于其他的诸如孩子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培养、家庭教育等等就更不用说了。

“老师,孩子交给你了,不听话就打……”这才是那个年代的普遍共识,而且对于上不上高中这件事情家长们的认识也并不是怎么重视,反而有不少家长认为早点工作、挣钱更好一些,所以你会发现那个年代成绩好的反而不去考高中而是考中专。

但是现在呢?

我们不说学前教育这部分,只说小学阶段的教育,除了一些相对落后地区,我们可以看看、问问:父母重视孩子教育的程度发生了怎样的改变,父母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所做的各种投入发生了哪些改变……

这里我就不展开说了,我只说几点非常明显的表现:

1、越来越多的孩子所谓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在整个小学阶段就已经被很好的培养起来;

2、越来越多的孩子他们在知识、常识的掌握和理解上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跟过去比那都是非常惊人的提高;

3、“超前教育”不是只发生在“幼升小”的阶段,不说“小升初衔接班”已经普及的现状,光是一些孩子在家超前自学的情况就已经非常普遍了。而且不光是在进度上超前,在难度上更是如此。

4、基础学科掌握的深度和广度跟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例如奥数、例如英语的听说读写、例如语文的阅读积累等等,这个年代的孩子小学阶段能够完成东西,有一些恐怕比过去高中生完成的还要多……

……

这种变化已经严重的印象了“初一相差不大”的体现。

而之所以还有这个”相差不大“,原因是来与”试卷“,而不是”能力“——即试卷的难度限制、掩盖了一部分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这部分孩子的能力是随着试卷难度的提高才能够不断得到体现的,一般来说,越难表现的越是明显。

所以,所谓“相差不大”多数时候不过只是在一个限定范围内的部分表现而已。

若果你真的信了,那才真的容易出问题。

初二两极分化以及初三天上地下已经被提前了

道理跟上面是一样的。

在过去,多数孩子因为在小学基本上是玩下来了,更不用说学习习惯的培养了。所以到了初一的时候其实才开始真正的去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才开始真正的认真学习。

外加初一科目毕竟跟小学还是有一定关联的,甚至在学习的方式上多少也是可以延续的(即“记忆”占比还是比较大),所以出现初一相差不大的表现是比较常见的。但是随着知识难度的假设以及课程的增加,从初二开始有部分学生就跟不上了。

但是现在呢?

就说一点吧:除非那些在小学就培养好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超前学的孩子们,到了初中之后他们主动地放弃了学习,否则只要他们一直坚持认真地去学,那么这个差距已经不需要从初二开始“分极”了!

我们不排除有人能够依旧做到“逆袭”,这就跟“寒门”一样可以出“贵子”一样,只不过在当下,以及我们看得到的未来,已经越来越难了,不是吗?

所以,过去出现的初二才开始明显两极分化的表现已经提前了……

对象不同,这句的“价值”也不同。例如对于初一以及更早之前的学生来说,我们可以说这句话,但是上了初二之后呢?


如果这个孩子成绩还不错,那还好说,如果这个孩子的成绩不好我们肯定就不会去说这句话了。反而会跟他们去讲只要努力就有机会等等这样的鼓励性的话。

放在当下,我倒是觉得可以把这句话改改:

幼儿园相差不大,小学两极分化,初中天上地下……


随便看看微笑不语


我读初一时候就深切体会到了,小学好轻松,初中感觉语文数学还行,心里面有点冲劲,好想努力点学好其它的新课程英语跟政治,谁知道数学作业多到不得了根本就不给业余时间我复习英语跟政治,一下子好难接受,好好的冲劲就没有了,有点适应不过来,有时候死记硬背背到点单词,偶尔学好点,又有点思维了,跟着各科目的作业都不断增加,简直压不过来了,可以说是时好时不好,到了初二,由于初一基础没学好,所以初二的英语跟不上了,其它三科初一考得还可以,初二严重不平衡,因为英语跟物理没学好,初二其它本来好的也没什么信心学了,而初一能坚持下来点基础的,初二相对来说会轻松点,这应该就是两极分化了吧!到了初三,差生简直就是连初一的学生都比不上了,而好生是越拼越勇,天天天没亮就点蜡烛读书,差生完全没心情读书,加上青春叛逆期,这大概就是一个天一个地了吧


传说198420103


现在我们班里的成绩就是天上地下,在登统期中成绩的时候,尖子生各科都能达到优秀以上,120分的数学很多能达到110分以上,百分的物理化学也能达到八九十分以上。而学困生的成绩,能考到十几分,有的班的学生单科居然出现了个位数。

的确在初一阶段没有这么大的差距,具体说差距是从初二阶段的下半年开始明显,分流,也就是说两极分化也是大多发生在初二年级下半学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由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孩子本身的资质有一定关系。

初一阶段的知识主要注重于小学和初中的衔接,很多知识点非常简单。刚开始升入初中的时候,很多孩子高呼:英语和数学居然比六年级的简单多了。而政治历史在中考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史地政生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内容浅而少,趣味性强,小学初中衔接性强,是初一阶段的知识特点。

到了初二阶段,所有科目深度变大,容量达到小学六年级的六倍。新增了物理学科,物理学科在初二第一学期的知识点并不难,主要是光学部分,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数学的难点主要在一次函数及应用。历史政治在中考中所占的比分比较高,知识点的容量比初一有所增加。而真正拉开差距的是初二下半年,物理向着纵深的方向发展,力学尤其是浮力部分,让很多学生束手无策。初二下学期数学难点较多:分式的运算、分式方程的应用和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判定。

很多学生在数学和物理上的差距增大。随着英语知识点的不断增加,懒散孩子在英语方面也渐渐掉队。理科的学习确实需要一点天赋,而英语则需要勤奋。对理科反应能力弱的和不愿意学英语的孩子,逐渐和其他孩子拉开了差距。

到了初三阶段,影响孩子们的一半原因是因为成绩一半原因是因为心态。初三各科的知识点都向纵深的方向发展老师讲课的速度偏快。再加上化学这门学科,尤其是化合价这部分,成了拦路虎。那些成绩本身不好的孩子经过初二阶段的打击,开始对自己丧失了信心,对自己的成绩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导致成绩出现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态势。



对孩子成绩处于劣势的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持不同的态度。

如果孩子本身资质不差,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脑瓜子够用,而导致孩子成绩不好是因为孩子的懒散。这时家长就要加强对孩子的督管,想方设法给孩子查漏补缺。前提是不断鼓励孩子,让孩子能够面对自己的劣势,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激发出孩子的内动力,实现初三的逆袭。这样的例子每年都有,可能在学生中所占的比例不是很高,但却给我们提供了借鉴。

如果孩子确实不是学习的料,在学习上非常卖力,但是成绩很差。上课听不懂,下课作业也不能独立完成。这时建议家长给孩子做其它的打算,提前打听一下技校或职教类招生的信息和政策。如果孩子有艺术类的特长,也可以考虑艺校。



总结:导致孩子到初三阶段出现天上地下的情况和很多因素有关。我觉得家长还是应该重视孩子在初二阶段的分流,不要等初三阶段孩子掉到地上才着急。


轩老师谈教育


题主所说的“初一忽上忽下,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和我听说的版本有点不同。“忽上忽下”,说的是“个人”的学习效果,而“两极分化”和“天上地下”,说的都是“班级”里多个学生的学习效果。我想,大多数人还是比较赞同“初一不分上下,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吧。

第一,为什么是“初一不分上下”?

小升初的升学方式,要了统一考试,要了划片招生,要了摇号。统一考试不用说,大家的水平都很接近,不分上下。划片招生,意味着大家基本上来自相同的学区,甚至是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那基本上水平也是很接近的。而且,小学和初中,因为孩子的独立性和自理性还不够强,家长摇号时往往也是要兼顾到就近入学的。所以,摇号的方式也跟划片招生差不多。既然,学生差不多都来自同一个学区,那教学水平、教学方式都是差不多的,不分上下。(除了极端情况)

另一个原因是,为了学生更好地从小学过渡到初中,初一的课程设置是比较简单的。比如说,像英语这一科,几乎整个初一的内容都是跟小学重叠的。每次考试,全班只有五六个学生没上90分。再比如数学,小学学过的无限不循环小数,初中稍微加深了一点点,叫无理数。小学的分数化简,初中仍然在学。其他学科,大抵如此。而且,初一的主科,也只有语数英三科,作业量比小学多不了太多。副科的作业量就更温柔了。总体来说,初一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率、时间规划和做题技巧等都要求不高。因此,最终的结果是大家都差距不大,“不分上下”。

第二,为什么初二会“两极分化”呢?

首先,到了初二,多了一门新课,物理。虽然说,也有一些知识跟小学的《自然与科学》重叠,但已经从“是什么”过渡到了“为什么”。小学学的“油比水轻,所以浮于水面”,初中学的“油为什么比水轻?因为水的密度更大”。学过物理的都知道,这门学科也是高深莫测的啊。

其次,学习内容增多,学习难度加大。再以英语为例,初二的课程设置,完全抛弃了初一时的温情脉脉。单堂课的内容几乎比初一翻了一倍,词汇量大增。小学一年的学习内容,顶多是初中一个月的量。而数学呢,从小学的基础计算,过渡到了数学思维的运用。就是说,脑子不能犯懒了。

再次,对学习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小学来说,一天6节课,两门主科(算上英语,也才三门)内容简单,三四门副科,几乎没有作业。放学又早,每天四五点放学回家,就算学习效率再低,做到半夜十二点,怎么着也能做完作业了。而初中,每一门学科都面临着统考,都对学生上什么样的高中起着一定的作用。所以,初二开始,每科都抓得紧了,都有作业。8节课(有的9节,有的还有晚自习)上完回家,怎么着也七八点钟了。磨蹭,不能很好地对时间进行规划,上课不专心,知识学得一知半解等等,都可能影响你的作业速度。慢慢地开始熬夜赶作业,第二天精神不好,听课状态不佳,作业更慢,更需熬夜才能完成作业,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失去信心,厌学,自我放弃。

所以,好多家长会说“我娃小学时有多好多好,怎么初中就出问题了?”其实,家长没有在小学阶段帮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孩子学习能力不足,就没有续航能力,就是埋下了雷。只不过,这个雷大多是在初二集中爆发的。而且,一旦崩塌,这种烂摊子就很难收拾了。

然而,那些有好习惯的学生,很轻松就完全适应了初中的学习,上课专注度高,跟得上老师的节奏,课后不懂就问,积极运用初中的学习方法,懂得规划时间,提高效率,越学越得心应手,成就感爆棚,就越来越爱学习。慢慢的,就这样,要了成为学优生,要了成为学困生,初二就必然“两极分化”了。

第三,为什么初三“天上地下”?

经过以上分析,大家就知道,初二基本上就定性了。(当然也不排除一些觉醒之后奋发图强,完美逆袭的狠人。那是少数,不做讨论。)而初三,面临高中的择校,老师和学生都削尖了脑袋,无所不用其极。知识难度、深度、广度,作业量,教学进度,甚至连上课的语速,都是翻倍的。那么,学习效果也是翻倍的,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中间隔了好几个层次,从此云泥之别,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家长们一定不要一看孩子的分数就沾沾自喜,感觉孩子学得不错。那个东西欺骗性太大,做不了数的。一定要盯学习习惯,尤其是磨蹭这个坏毛病,对于学习来说,简直万恶之首啊。小学学习习惯盯好了,养成了,一本万利,终身受益啊。孩子的路才会越走越宽啊。


爱生气和没头脑


题主一个问题就把初中生三年的学业发展给概述了,看来你是非常有心之人。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初中三年有这样的分化现象呢?下面,我分析一下原因。

初一学习难度突然加大,又超上进入青春期,情绪变化波动频繁,直接影响着学业和生活。

1、被家长忽略的青春期教育来了。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可能根本就没有留心过孩子在小学五六年级时的生理变化,如女孩子在五年级就已经正式进入青春期,开始了生理的发育。而男孩子在六年级时也正式进入青春期,这时由学业难度本身不大,且面临着小升初,家长就忽略了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将怎样去正确教育。

2、家长缺乏对孩子进行小升初的预见性教育和引导。孩子进入初一后,面对新的学校环境,新的老师和同学,都需要孩子去适应。而在这个适应的过程里,学习难度加大,课程增多,会让相当一部分在小学阶段没有得到好习惯培养的孩子,突显出吃不了苦,不愿意花更多时间用在课外学习上面,结果就导致很多初一孩子突然遇到学习的阻力,慢慢就演变成压力。

3、月考成了孩子情绪波动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每次月考成绩出来后,对每一个初一孩子都是一次心理冲击和考验。考的好的会增强信心,考的差的会有些沮丧。就在这样的情绪波动中,有些孩子通过父母的正面教育和激励引导,同时加强辅导,会使孩子成绩波动幅度相对较小。而有些孩子则得不到有效激励和学业上的辅导,成绩就慢慢下滑了。

初二很快就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好的日趋向上,差的步步下滑,直到触底。

1、初一下学期已经有部分孩子跟不上课,开始丧失学习的兴趣。由于初中课程难度加大,加上青春期生理疲惫现象每天都会发生,就导致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出现上课听不进去,慢慢就落课的现象。只要一步跟不上,步步都跟不上,尽管家长可能会在家里给孩子辅导学习,但是青春期逆反心理常导致亲子间发生矛盾,家长面对孩子学习是有心无力,只能靠课外辅导班,但有些孩子上也是白上,因为学不进去。

2、初二上学期的两极分化现象立见高下,不学的孩子会放弃学习。如果不是义务教育法在制约着一些家长,很多孩子恐怕到了初时便会主动辍学,然后走向社会。现在农村地区在这块表现的尤其突出。因为学不进去,或者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不少初二孩子开始上课睡觉或者捣乱,回到家里不愿意完成作业,即使在那写作业也不会只是应付。有时拿着手机说是查资料,其实就是在查答案,一抄了之。有些不学的孩子,干脆连作业都不写,就算是彻底放弃学习,只剩下混日子了。

3、愿意学习的中等生开始慢慢发力,并且上升的趋势还挺明显,有一部分中等生开始迅速下滑。虽然有些孩子在初一时成绩波动很频繁,但是始终在坚持学习,并没有放弃努力。如果通过课外辅导学习,解决了各学科的学习方法,有合理的学习计划,家长适当进行管理和鼓励孩子,这些孩子会在初二时成绩从中等慢慢上升。如此一来,初二阶段,保持中等成绩的同学还真不多,反而是集中在两端,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多。这也是很多中学教师常给家长讲的,如果大家能咬着牙坚持走过初二,以后的路会越来越好走的原因。

初三开始赶课程,接下来就是进入全面复习阶段,优秀生全面备战中考,不学的学生已经放弃学习。

1、对于在初二成绩快速下滑的同学来说,进入初三后干脆就放弃学习了。试想,学都不学了,哪来成绩呢?因此,如果你有机会看每次月考成绩单,集中在两端的同学特别多,好的很多,差的也不少。有些放弃学习的孩子家长此时已经无力再给孩子帮助,只能在这个时候为孩子初三毕业以后做打算。

2、对于那些从中等成绩突围而出的同学来说,进入初三后反而干劲十足。这本身并不难理解,因为不断进步与提高,会让一个中等生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从这一个过程中就找到了学习的成就感,自然会在学习过程中更愿意付出努力。当这些同学跟上老师的授课进度后,由于学习方法越来越熟练,学习思维更加灵活,成绩反而越来越稳定了。

3、对于那些始终保持优秀成绩的同学来说,他们已经开始着眼谋重点高中。优秀是一个学生全面素质的体现,有不少从初一开始就保持优秀成绩的同学,由于注意力全部放在学业上面,很少在课外做与学习无关的事,他们会养成一种特别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学习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不断增强。进入初三后,随着课程完结进入全面复习,他们反而更能全面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到这个时候,成绩优秀的同学已经开始着眼选择重点高中去拼刺了。

结束语:通过上面的分析,家长可能会发现,决定孩子是否能从初一便保持良好的学习势头,很大程度取决于小学阶段的良好生活与学习习惯培养。因为进入初一后,想重新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好品质,已经非常有难度。孩子越学不进去,心越乱,越容易和父母发生矛盾与冲突。而成绩较好的同学,则很少和父母或老师同学发生不愉快,因为心思都在学习上面。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决定孩子学业成绩的最关键因素,一是良好的家庭教育,二是良好的学习环境,三是孩子自我上进的表现。


寒石冷月


初一阶段是小升初的第一年,有一部分知识是与小学的基础知识融会贯通的,但还有一部分是新的知识互相结合的部分,大部分孩子都处于适应能力阶段,基础知识学习的好的,就能够早一点适应初中的紧张学习生活,但稍一松懈或者学习积极性不强了之后,成绩就会有所下滑。

初二阶段,基本都是崭新的知识点,没有多余的时间去给孩子适应,一周不上课、可能在上学发现课堂上讲的新知识都听不懂了,这个阶段,会的就是会了,要是有没跟上的孩子,那就容易掉队了,从而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了。

初三阶段第一学期还有一些新的知识需要学习,到了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阶段,就开始了备战中考的复习阶段了,各地教学都主要以刷题为主,在初一初二没有跟上学习进度的同学,完全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再加上初中老师教学任务重,无法专心看管到每一个孩子,这一段主要以孩子的自学能力为主,从而导致学习好的始终都在跑道上,学习不好的已经掉队不跑了。


zZ吱道


对于这个问题深有感触。我听到的版本就是初一不分上下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为何有如此大的变化我说一下我的看法。

先说初一不分上下

学生升入初一以后面对新的环境面对新的同学面对新的知识内容,每个学生心里面不免都会有一个远大的目标,那就是升入初中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取得好的成绩,这个远大目标的推动下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在初一觉得能够努力去学习,而且初一的知识具有衔接性,有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小学阶段的知识,同时又对小学的知识进行的拓展和延伸,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总体来说相对比较简单,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也都能够理解知识内容的内涵,你怎么在每次的考试当中哪怕偶尔有一次成绩不理想也会能够迅速的调整,尤其是在初一上学期这个阶段成绩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同学之间的成绩也是你追我赶。

但是到了初一下学期开始学生之间的成绩开始有拉开差距的苗头,这主要是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了初一上学期知识以后感觉知识非常简单,自己不努力学习也能够考取一定的成绩,学习态度开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而且这个阶段的提升正处青春期,但是相对来说青春期的心理变化不是太明显,所以成绩不会有太大的波动。


再说初二两极分化

初二年级是初中学生最关键的一年,首先从教学内容和教学难度方面去分析,初二的知识量陡然增加,难度突然加大,这对于那些习惯于懒散学习的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难度的陡然增加会让这些孩子们非常不适应,知识点的漏洞开始越来越多,遇到的困难也会越来越多,再加上说正处于青春期的关键时期,成绩都不理想,会让孩子们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对学习没有信心。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随之而来的就是学习态度的变化,开始对学习无所谓,对学习漠不关心,更多的去关注学习以外的东西从而使成绩陡然下降。而对于那些学习踏实的学生稳扎稳打成绩都在稳步前进,初一成绩忽上忽下的同学之间,这个阶段开始拉开差距呈现两极分化的状态。


最后说初三天上地下

初二阶段的差距一旦拉开,要想在初三追上去就显得非常困难。初三马上面临着中考学习压力的加大,学习任务的增多,进一步加剧了学生之间成绩的分化。不排除在初三阶段部分学生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开始发奋努力学习在中考中出现逆袭的奇迹,但是这仅占很小的比例,大部分初二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初三这一年里面更是无法赶上去。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成绩越来越差。而对于那些学习稳定的学生,在初三这一年里面更懂得中考的重要性,更加努力学习。从而有了初三天上地下的说法。


这就是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欢迎大家留言。我是萧辉田老师


萧辉田老师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深层次思维的缺陷

很多学生跟向笔者咨询家长的孩子一样,在小学阶段成绩优异而且非常稳定。而就笔者的任教经历来讲,其实小学是一个只要听家长和老师的话,努力学习,成绩就会好的阶段。而这一阶段对学生要求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深层的思维能力并不高。很多学生在小学阶段和初一的时候选择一种死记硬背的、凭“小聪明”学习的不良学习方式和方法。

这些都会导致孩子的思维发展受限,尤其是“深层次思维”受限,例如一些逻辑思维能力,总结归纳能力都属于“深层次思维”,而这些“深层次思维”正是初二各科学习以及各种知识点掌握所需的重要能力。很多学生的“思维准备”在小学阶段或者初一没能做好,到了初二仍然按以前的固定思维方式去学习和思考,当然会变得很吃力,于是就被分化下来了。所以深层次思维的缺陷正是造成孩子出现两极分化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缺乏意志力和毅力

初二所接触到的知识广度和深度与小学阶段或者初一根本不是一个级别,尤其到了数学和物理学科方面的学习,而这些都需要学生拥有足够的意志力和毅力,因为面对这些繁杂的知识内容,需要孩子有意志力能一点点跟着老师学习,需要孩子拥有足够的毅力花在做题和训练上,而有一部分学生在小学和初一的学习中,凭着自己的聪明没怎么努力就获得了好成绩,这就让学生自我感觉良好,应对学习不需要多大的努力坚持和意志力就可以学好,但是这种状态保持下去,到了初二会经常出现困难,学生就会产生自我怀疑,需要学生坚持不懈的学习时,部分学生缺乏了意志和毅力,就会产生简单应付的心态,造成很多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久而久之学习的两极分化就会产生。

第三:青春期带来的困扰

初二在很多老师来看,是学生青春叛逆期的一个巅峰,这个时间段学生的心理起伏会较大,尤其学生出现一些生理方面变化的时候,这对于一些学生来讲会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转移学生的一部分注意力,造成对学习的专注力不够。而且另一方面,学生在初二阶段,异性交往情感也开始萌芽,会特别注意自己的装扮,以及开始关注自我形象,甚至一些“早恋”现象也会出现,这些都是青春期给孩子们带来的困扰,这也是导致孩子在学习方面出现分心的原因之一,孩子的注意力和学习层面上的专注力发生了分散,学生成绩发生了两极分化现象也是一种必然现象。

第四:家庭因素的干扰

家庭氛围对孩子不管在生理还是心理层面的影响都特别大,而初中阶段的家长又正值婚姻倦怠期和事业上升期,部分孩子的父母在初中阶段会出现不和睦甚至离婚的现象,还有的父母因为工作变动,会选择让孩子转校。这些家庭的变动无一不影响孩子学习和生活的正常进行,家庭关系不和睦会对孩子造成非常大的影响。笔者见过很多学生,在父母离异或者突然转校后,成绩突然一落千丈。而且很多初二的学生也会在这一年因为家中各种原因,与父母变得对立起来,这些家庭因素的干扰,也是造成孩子在初二出现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王叫我来搞笑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在我理解的情况如下

1:小学可能五六年级学习的是基础,可以跟初一接的上一些,初一的东西涉及到很多方面。

而且初一学习的知识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2:为什么说初一关键,因为初一对于初二初三来说学的东西是基础,往往基础牢固,才能接收的快,所以为什么说初二两极分化,基础牢固的理解强,不牢固的听不懂。

3:初三的知识基本复习初一初二的东西还有学习初三一点得知识,为了备战中考,总结来说。初一基础牢固的人,初二不拖后,初三基本问题不大,反之不牢固的初二初三基本云里雾里了!

希望可以帮到你


知己电商


儿子初一班里倒数,初二下学期中等,初三中上等,中考全市1400名。所以什么天上地下两极分化根本就是吓人的,只要努力就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