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黄金时代》的陈清扬:自由纯真的主题下是隐藏着的人言可畏

我二十一岁时,正在云南插队。陈清扬当时二十六岁,就在我插队的地方当医生。我在山下十四队,她在山上十五队。有一天她从山上下来,和我讨论她不是破鞋的问题。

上述这段话出自于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同时也是该篇小说的开场白。故事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背景,正面书写对“性爱”“自由”的追求,并且因此获得了第十三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

朴实无华的语言,令人心潮澎湃的情节,无论是文学评论家还是我们这些平常的读者,看到的仿佛都是人性中的自由和纯真。但细细品读一番,这自由纯真的背后却是对现实的嘲讽和反抗。

浅谈《黄金时代》的陈清扬:自由纯真的主题下是隐藏着的人言可畏

01阮玲玉的反抗

在最新一期的《演员请就位》中,以钟欣潼和明道饰演的阮玲玉和唐季珊,以影像的形式在舞台上为我们还原出一代才女阮玲玉的悲惨结局。

作为演员,在上个世纪民国时期,阮玲玉的名声如雷贯耳,全上海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她的演技更是被称中国无声电影时期表演的最高水平。2005年,在第十四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中,更是被评为中国百年电影史上最出色的100位电影演员之一。

1935年,那年她25岁,一个女人最好的年纪。在25岁的时候她拍了29部电影,同时也把自己的生命终止在了25岁。

而在她结束自己的生命之前,曾写过两封遗书,直到1993年才被公之于众。

在她给张达民的遗书里曾写道:

我已被你迫死的,哪个人肯相信呢?你不想想我和你分离后,每月又贴你一百元吗?你真无良心,现在我死了,你大概心满意足啊!人们一定以为我畏罪,其实我何罪可畏, 我不过很悔悟不应该做你们两人的争夺品,但是,太迟了!不必哭啊!我不会活了,也不用悔改,因为事情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

张达民是阮玲玉的第一个男人,也算得上是一位富家少爷。在她十五岁那年,从小卑微和孤独的她,在张达民的疯狂追求下,很快便坠入了爱河,并在十六年那年,选择辍学和张达民同居。

他是她的第一个男人,也是亲手把她送上死亡的男人。

浅谈《黄金时代》的陈清扬:自由纯真的主题下是隐藏着的人言可畏

张达民不学无术,不仅在父亲去世后,花光所有的遗产,还迷上了赌博,欠下了高利贷。而此时的阮玲玉因为清新脱俗的形象和精湛的演技,在上海已经崭露头角。

阮玲玉则因为张达民的勒索和言语威胁,而麻烦缠身。直到遇到她的第二个男人,唐季珊,也是上面遗书中提到的另一个男人,但唐季珊有自己的原配夫人,并在她最崩溃的时候,选择了抛弃。

从小孤独与卑微的她,面临着生活困境,她都顽强地一个一个挺了过来。可却在别人的恶意中伤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美好与悲凉共存的25年,是她的不幸,也是那个时代的不幸。

02易遥的反抗

无论哪个时代,人言可畏都是存在的。

在电影《悲伤逆流成河》中,因为感情的纠葛,人的嫉妒与自私,让一个无辜的少女在流言蜚语的攻击下,选择跳河自杀。

染上病毒的易遥,她本身并无过错,却因为某一方面的特殊而被视为异类。于是,秘密在传播中被扩大化,变成了谣言。

浅谈《黄金时代》的陈清扬:自由纯真的主题下是隐藏着的人言可畏

她在堤坝上说的那些话至今仍然让人印象深刻:

你们动手的没动手的都一样,你们比石头还冷漠,你们又恶毒又愚蠢,你们胆小怕事,别人让你们做什么,你们就做什么,你们巴不得世界上多死一个人,因为你们的日子真的无聊,因为你们觉得自己不会承担任何后果。

校园本来是美好,纯真的象征,可在这看似平静的背后,却是暗流涌动的校园霸凌现象!

而真正造成这悲剧的核心人物则是那些跟风而至的助推者。

一句轻蔑的话语,就足以成为压死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些沉重的悲伤,沿着彼此用强大的爱和强大的恨在生命年轮里刻下的凹槽回路,逆流成河。

03陈清扬的反抗

前两天,我一直在想什么是阳春白雪,什么是下里巴人。什么又是艺术呢?

你会发现,所有艺术性的文学作品,无论是通俗易懂还是晦涩高深,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那就是真善美。

《黄金时代》从语言上来讲,显然是属于通俗易懂型的,从它所表达的主题去看,你会发现确实是对性爱自由的追求,但背后却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一名普通人对现实最有力的嘲讽和反抗。

王二是云南插队的小伙子,也是陈清扬想要极力证明自己不是破鞋的倾诉对象,在小说开头,便已经说明了两人的关系。

陈清扬是一名北医大毕业的大夫,在云南插队,有很多精壮的男人找她看病,其实却没有病。那些人不是去看大夫,而是去看破鞋。

那里的人习惯于把一切不是破鞋的人说成破鞋,而对真的破鞋放任自流。

先看一段王二对陈清扬的描述:胸部很丰满,腰很细,屁股浑圆。除此之外,脖子端子修长,脸也很漂亮。除此之外,陈清扬是个寡妇,丈夫入狱一年,人又长得年轻。

而至于为什么是破鞋,陈清扬也不知道,只是别人一直这样说。她无法证明自己是不是破鞋,本身不存在的东西却要证明不存在,即使证明了,也不会有人真的信服。

浅谈《黄金时代》的陈清扬:自由纯真的主题下是隐藏着的人言可畏

同样在小说的结尾部分,也有与之相互呼应的一段话:

她不知道为什么人家要把她发到云南那个荒凉的地方,也不知为什么又放她回来。不知道为什么要说她是破鞋,把她押上台去斗争,也不知道为什么又说她不是破鞋,把写好的材料又抽出来。这些事有过各种解释,但没有一种她能听懂。她是如此无知,所以她无罪。一切法律书上都是这么写的。

曾经看到过一句话:人生就是一场强奸,既然无法摆脱,那就好好享受。

话粗理不粗,但对于很多人来说难以接受,因为每个人都是带着理想来到这个世界的,有自己的人生底线。

从或不从,向来都是一个问题。

之前有一句老话“一人一口唾沫星子都能淹死人”,其实这强调的不是人的口水很多,强调的是人言可畏。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个人的心灵创伤往往不是外在的拳打脚踢,而是由此引发的内在伤害。

小时候,经常有别人给自己起外号,一传十,十传百,有时候真的不想被别人这样称呼,但传着传着就成真的了,而作为当事人的我们对这样的行为往往无能为力,即使是老师,也管不住别人的嘴。

而在小说中,王小波对陈清扬也有这样的描述:

就如一只猫不是一只狗一样。假如一只猫被人叫成一只狗,它也会感到很不自在。现在大家都管她叫破鞋,弄得她魂不守舍,几乎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了。

对于陈清扬自己而言,可怕的不是成为破鞋,而是别人说她是破鞋这件事。

而别人说她是破鞋,则是因为人们总是有一种刻板印象,比如那些穿的好看的女性,就说别人“花枝招展”,脑子里自动把她们归为不忠贞的一类;那些爱讲卫生的人,就说他们一点都不合群;甚至那些穿的很普通的人,就自动把他们归为穷人那一类。

王小波说:

假如你不打火把,就如穿上了隐身衣,知道你在那里的人能看见,不知道的人不能看见。

而陈清扬则是那种自己不打火把,却有很多人举着火把站在她身边,让不知道的人也能看见。而看见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别人的刻板印象造成的人言可畏。

以至于到了最后,陈清扬倒也真的做起了破鞋,偷汉的不是别人,正是王二,为他们那“伟大的友谊”。

她证明不了自己不是破鞋,但丝毫也不怕成为破鞋,因为这比被人叫做破鞋而不是破鞋好得多。她所讨厌的是使她成为破鞋那件事本身。

在云南插队那几年,陈清扬就是被别人一直推着走的人,倒也不是没有挣扎过,而是真的没有办法只能这么做。

而在小说中同样有对此相应的心理描写:

她很难相信自己会莫名其妙地来到这极荒凉的地方,又无端地被人称做破鞋,然后就真的搞起了破鞋。这件事真叫人难以置信。

十几年后,当王二再次与陈清扬见面时,她终于得到这样一个结论:永远别让别人注意你。北京人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你千万别让人惦记上。

在不危害社会和别人的前提下,做什么事情前反而还要时刻警醒着不要让别人惦记上,这并不是我们作为普通人所能决定的事啊。

很多人对陈清扬和王二的性爱自由表示向往,然而小说里描述的那个时代真的是自由纯真的么?

至于别人说陈清扬是破鞋这件事,在我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早有规定:

以暴力或者其它方式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无论是娱乐圈的明星还是我们这些普通人,语言暴力想必每个人都经历过,对于这些攻击,有些人采用“讨厌的人”的逻辑去打败那些“讨厌的人”,有些人不去过多的理会,反而还会用自己的德与行去化解对方的攻击性。

最后还是想用一句话来总结:犯不着向别人证明我的存在,就像一朵蒲公英开在山谷,只需静静地开花,因为没有必要去证明,事如此,人也如此,事实本该如此!


作者简介:帆布小子,生于市井的普通人,工程师一枚。追求当下,希望用文字勾勒出生命的明亮,传递温暖与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