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三部曲:实事求是下的圣人济世

【如果你喜欢《天幕红尘》,可以关注并私信我,将经典电子版送给优秀的你】

豆豆三部曲:实事求是下的圣人济世

圣人与君子有什么区别?君子是悟而得道,自由自在地生活的人,不过是神仙。圣人则是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却心怀众生而复入红尘,愿弃自由而重堕地狱的人,是佛陀。《论语》的读者不是众生,而是君子,是那些想成为圣人的君子,是教君子如何成为圣人的,所以古人才说《论语》讲的是圣人之道。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智)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缠中说禅对这句话的解释很清楚,大家可以去看。

孔子这句话是济世之道的总纲。学,掌握济世之道。时习之,在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成熟的时候实践济世之道。这实际上是修身的过程,也就是儒家内圣的过程。时习之就是立行,立给谁看?立给世人看,只有立行了,才会有朋自远方来,并将济世之道带回远方。君子做这一切的目的是什么呢?人不知而不愠,把人不智而愠的世界改造为人智而不愠的世界,这就是君子的责任和承担。

孔子“不愠”的理想,不就是共产主义的和谐社会吗?君子“人不知而不愠”的责任不就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承担吗?马克思不远万里来到中国,遇到了孔子。苏联解体而中国复兴,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进而承担引领世界发展的重任,也是有因果的!

叶子农从16岁起研究马克思主义22年,这是学。叶子农用罗家明的5万元赚了200多万,这是在分析了条件可能之后,胸有成竹地践行见路不走。这是在罗家明面前立行。后来罗家明用50万买“见路不走”四个字,这是有朋自远方来。可惜罗家明并没有领悟“见路不走”的真意,回去就走上了死路。叶子农通过红川过路劳务移民赚钱,这同样是分析了条件可能后践行见路不走,是在老九等人面前立行。后来老九赖在红川请教“见路不走”的真意,这也是有朋自远方来。老九和方迪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终于凭着“见路不走”而大获成功,这可以算是从“人不智而愠”变成“人智而不愠”了。

豆豆三部曲:实事求是下的圣人济世

事实上,叶子农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立行,无时无刻不在济世。至于他和奥布莱恩的斗智斗勇,他对马克思主义以生命为代价的捍卫,更是以更加震撼的方式,在更加宏大的层面上立行济世。叶子农死后,方迪以其红色家庭的敏感,将他的笔记抢救回国,交给张志诚,交给党组织,则是在替叶子农立言济世。

豆豆是以小说济世。《背叛》出版于2001年,中国的市场经济刚刚成型,社会思想逐步开放。《遥远的救世主》出版于2005年,沿海与内地、城市与农村的二元差距突显,很多人的思想还是靠皇帝、靠青天、靠政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天幕红尘》出版于2013年,中国经济总量达到世界前列,中国人思想空前开放,对自己的道路既自信,又将信将疑。豆豆总是在社会需要的时候,出版能满足社会心理的作品,每部作品的内容都不逾越当时社会思想承受能力。济世,是要立行的,这个行得是世人能看得到摸得着的行,世人才会受震撼,从而闻、见、学、行。小说无疑是个很好的载体,将叶子农这样的君子言行广立于世人面前。豆豆对中国发展进程的把握,对社会心理的洞察堪称精准,其智慧令人震撼,其悲悯令人动容。

豆豆三部曲:实事求是下的圣人济世

叶子农虽然济世,但都是被动的,是迫于无奈的,他为了自身的自由自在,坚持与众生保持距离。豆豆虽然济世,但只是写几部小说,把自己隐藏得很好,从不与媒体和读者接触,至于读者能悟多少,全看读者的机缘。他们只能算是君子。佛陀、孔子、马克思,他们有出离红尘的能力,又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慈悲,他们才是圣人。

共产党人讲为人民服务,可以算是济世的另一种说法。看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要看他是否了解马克思主义,了解后是否认同马克思主义,认同后是否践行马克思主义,践行时是否实事求是、见路不走。马克思主义者看重本质,对形式总持怀疑态度。真正的共产党人首先要有洞察事物本质、实事求是、见路不走的能力,然后还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济世情怀,至于那张入党申请表,只是形式,填了也不一定就是真正的共产党人。

【如果你喜欢《天幕红尘》,可以关注并私信我,将经典电子版送给优秀的你】

您觉得喜欢,就给点鼓励点个赞,我会更加努力!

您觉得有用,请关注我并转发给需要的人,让ta不再迷茫与困顿!

愿你我的相遇,可以让你我在成长的路上少点迷茫,多点幸福!

———————————————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内容参考自书籍,网络及自媒体知乎……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删除。)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