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縣:打好三張“王牌”擦亮山芋“名片”

山芋又稱紅薯、番薯,是一種高產且適應性強的糧食作物,作為一種傳統食材,與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關係密切。在安徽省泗縣,人們對山芋懷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山芋飯、山芋饃,離了山芋不能活”已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印記。該縣大路口鄉位於風景秀麗的新汴河南岸,是泗縣山芋的核心產區,有著“中國山芋之鄉”稱號,因此山芋粉絲加工是該鄉的主導產業。近年來,該鄉依託當地支柱產業,深挖山芋資源優勢,打造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新體系,不斷擦亮“山芋之鄉”新名片。2018年9月,大路口鄉成功入選農業產業強鎮示範建設名單。

打好旅遊牌,擦亮對外推介新窗口

走進當地泗州薯業有限公司,門頭上“粉絲過億”四個字頓時吸引住了筆者的目光。院子中間的空地上,一百多名遊客正認真聽著公司員工對當地山芋的介紹,不時發出由衷的讚歎。

泗县:打好三张“王牌”擦亮山芋“名片”

“聽著地道的泗州戲,品著美味豐富的山芋宴,還可以親自到地裡挖山芋,舒展一下筋骨,體驗一把採收的樂趣,這樣的活動很受遊客歡迎。”企業負責人彭強說。

彭強是土生土長的泗縣人,經過十幾年的辛苦打拼,他在外地已經小有成就。作為宿州市產業發展協會會長,彭強一直想把家鄉的特產推介出去,讓更多的人瞭解山芋、愛上山芋。利用自己多年積累的資源和人脈,彭強走上了“旅遊+文化”的路子。“遊客主要來自江浙滬等地,他們在這裡不僅能品嚐到山芋的各種加工產品,還能切身感受到山芋之鄉的品牌文化,吃住遊一條龍的消費也能對泗縣的經濟發展起到一定的拉動作用。”彭強說。

筆者瞭解到,泗州薯業平均每天接待遊客500人次。自從吃上了“旅遊飯”,企業日均訂貨額度能達到近百萬元,大大提升了泗縣大路口山芋的對外影響力和美譽度。

打好養生牌,延伸山芋產業鏈條

“在大路口鄉,幾乎家家戶戶都種山芋,所以老百姓對山芋感情很深。但對山芋加工,卻一直停留在淺加工、粗加工階段,主要以打粉為主。這樣不僅收益較低,而且離安全食品的標準也有較大差距。”該鄉黨副書記姚劍對筆者說。

為了破解大路口山芋流通和收益僅僅是從土地到集市的尷尬處境,泗州薯業立足鄉情,著眼市場,按照“調結構、凸特色、抓產業、創品牌”的思路發展山芋深度加工。

泗县:打好三张“王牌”擦亮山芋“名片”

走進生產車間,紅彤彤的枸杞粉絲、晶瑩翠綠的菠菜粉絲、美味健康的胡蘿蔔和西紅柿粉絲,讓不起眼的小山芋實現了“華麗轉身”。“下一步,我們將繼續研發各種山芋深度加工產品,比如各種山芋幹、山芋條、薯片、果脯等休閒食品,將山芋補脾益氣、延緩衰老、防癌抗癌的養生功效進一步挖掘出來,讓更多人熟知。”站在生產線旁的彭強,早已規劃好了企業今後發展的思路。

山芋產品的深加工也帶動了當地農戶就業增收,目前在泗州薯業的務工人員達到50餘人,穩定的收入讓他們一年能多掙三萬多塊錢。大張村的劉俠因養殖不善欠下了20多萬的外債,2014年成了貧困戶。想外出務工掙錢的她,因為要照顧上小學的孩子一直走不開,現如今家門口就業的機會讓她“賺錢顧家”兩不誤,也更加堅定了她脫貧致富的決心。泗州薯業發展山芋深加工的模式,讓更多像劉俠這樣的貧困戶實現了“走出家門,走進廠門”的願望。

打好振興牌,建立利益聯合體

據悉,泗州薯業創新“合作社+協會+公司+基地+農戶+訂單”共同體模式,併成立了安徽龍彭山芋產供銷經濟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以來,當地已有200多戶種植戶先後成為合作社的社員。

“以前種山芋,不僅靠天收,而且沒有好的銷路,往往賣不上好價錢。入社之後,合作社會進行技術指導,還能解決俺們老百姓在山芋銷售、加工方面的後顧之憂,我就能大膽的種山芋啦!”談及入社後的變化,一名該合作社的社員高興地說。

泗县:打好三张“王牌”擦亮山芋“名片”

同時,合作社積極引入股份合作機制,按照“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原則由農戶自願聯合,有效把分散種植的農民與瞬息萬變的市場連接起來。通過建立合作社內部公共信息共享渠道,實現社員的小規模需求和農民增產增效增收。從“戶戶種田”到“家家持股”再到“人人分紅”,這樣的目標,已逐漸在這片孕育山芋的熱土上成為了現實。(單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