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匕首”——航母殺器

俄羅斯“匕首”——航母殺器

俄羅斯“匕首”空射高超聲速導彈是一型具有精確制導打擊能力的高超聲速航空彈道導彈,配裝經過專門改裝的米格-31高空高速重型截擊機,最大飛行速度達到馬赫數10,射程達2000千米,飛行過程中能夠進行機動,對現役和在研的防空反導系統具有較強的突防能力,末段採用可全天候工作的導引頭,可打擊固定和航母等大型水面機動目標;從2017年12月1日開始,在南部軍區同步進行飛行試驗和戰鬥值班任務。

之所以選擇米格-31作為該導彈的載體,是因為該飛機能力出眾。米格-31是世界上最快的戰鬥機之一,可以2.83馬赫的速度飛行,並爬升至20千米的高度。預計未來圖-22M3M轟炸機、蘇-34轟炸機和第五代戰鬥機蘇-57也可以成為該導彈的載體。

通過對“匕首”空射高超聲速導彈視頻材料的研判,我們發現:

1、外形尺寸研判:接近俄現役或退役的近程彈道導彈

從尺寸上,“匕首”導彈全長約7.7米,彈徑約1米,錐形彈頭長約3.4米,尾部加裝有長約0.9米的整流罩,中間彈體長約3.4米。總體尺寸與近程彈道導彈非常接近(如俄“奧卡河”“伊斯坎德爾”等)。

從外形總體佈局上,該彈沒有進氣口,彈頭部分沒有控制舵;彈體上沒有顯著的級間段設計,推測採用的是單級火箭作為推進系統。彈體尾部有X形對稱分佈的4片氣動控制舵面。全彈表面光滑,舵面採用切尖設計,判斷具有較好的隱身特點。彈頭頂部暗灰色塗裝部位從外觀上非常像雷達罩(估算直徑約0.3米),結合前文披露的“全天候導引頭”等信息,推測導彈很可能採用了雷達制導。

2、作戰過程研判:飛行彈道類似於助推滑翔導彈或再入機動式彈道導彈

俄羅斯“匕首”——航母殺器

在普京首次披露該彈的報告現場視頻中,有一段動畫顯示了該彈飛行彈道的主要特點,視頻顯示,導彈從載機分離後,在助推段迅速爬升,達到彈道最高點後進入俯衝,在達到一定速度高度條件後進行大過載拉起並持續機動,並最終以較大落角對水面艦艇目標實施貫頂攻擊。視頻特意用藍色扇形區域表示,該導彈具有較大的橫向機動能力。整個打擊過程中俯衝拉起、持續低高度飛行、橫向機動、俯衝灌頂攻擊等特點與助推滑翔導彈非常相似,但“匕首”的前半段彈道式飛行距離較長,約佔總射程的一半以上,這一點與助推滑翔導彈有顯著不同,後者該部分彈道僅佔總射程的一小部分。因此綜合而言,“匕首”的飛行彈道更類似於彈頭具有較強再入機動能力的彈道導彈。

現場視頻中還有兩個細節值得關注。

(1)機彈分離後,導彈在自由下落過程中會先拋掉加裝在導彈尾部的整流罩,然後火箭發動機再點火。這表明該整流罩的唯一作用就是減小導彈掛載在機腹時的壓差阻力等,優化全機氣動特性。

俄羅斯“匕首”——航母殺器

(2)導彈在彈道的最後部分會對目標實施大落角貫頂式攻擊。從視頻中隱約可以看出,在最後撞擊前,導彈仍有較為明顯的平直段外形。推測導彈的彈頭很可能並未與彈體分離,即導彈在攻擊全程是不分離的。不分離的好處在於導彈在末段可利用彈體尾部的控制舵來實施機動,而不必在彈頭單獨設計複雜的控制舵和伺服機構;同時也可加大末端撞擊動能,增加侵徹和毀傷效能。

3、部署列裝研判:可能已有6架米格-31完成改裝並投入服役

來自俄羅斯一位署名Babak Taghvaee的防務期刊撰稿人在3月11日發佈個人推特稱,目前已經有6架米格-31BM完成了改裝,正在阿赫圖賓斯克的第929國家試飛中心進行測試和服役。他還稱俄羅斯空天軍將在2018年底前完成10~12架米格-31BM的改裝,並組建成一箇中隊。

俄羅斯“匕首”——航母殺器

目前該消息未得到任何官方報道證實或證偽。從地點上,阿赫圖賓斯克是俄羅斯空射武器的測試基地,符合當前“匕首”同步開展飛行試驗和戰鬥值班的實際情況,也符合南部軍區的地理位置。從數量上,根據俄防長透露的“從2018年開始(截止3月11日,共68個自然日)已完成250架次飛行”這一信息,6架飛機的試飛機隊規模屬於合理範圍。此外,俄媒公佈的視頻中已經出現了3架不同編號的米格-31。因此,綜合判斷該信息具有一定可信度。

幾點分析

1、“匕首”導彈很可能改進自俄“伊斯坎德爾”-M近程彈道導彈

從外形佈局和尺寸數據上,“匕首”與俄羅斯現役的“伊斯坎德爾”-M近程彈道導彈具有非常高的相似性。“伊斯坎德爾”-M導彈全長7.3米,彈徑0.92米,採用單級固體火箭,發射總重3.8噸,關機速度約馬赫數5.9,彈頭重380~700千克,射程最大500千米(主要是規避《中導條約》的限制);採用慣性/衛星制導方式;末段採用光學導引頭進行圖像匹配時,命中精度可達5~7米;2006年正式進入服役。俄軍方稱“伊斯坎德爾”-M導彈採用了高度機動的彈道設計,使現有反導系統無法對其實施有效攔截。

俄羅斯“匕首”——航母殺器

“伊斯坎德爾”-M

分析認為,由於“匕首”和“伊斯坎德爾”-M在外形尺寸、總體佈局、彈道特性等方面存在高度相似性,推測“匕首”很可能由陸基機動發射的“伊斯坎德爾”-M近程彈道導彈改進而來,改進部分可能包括換裝雷達導引頭、尾部加裝減阻整流罩、採用更加先進的氣動控制技術等。

2、載機適應性上可能僅適合於米格-31截擊機掛載發射

同時應注意到,“匕首”導彈最大速度馬赫數10、射程2000千米的指標與“伊斯坎德爾”-M最大速度馬赫數5.9、射程500千米有較大差異。可能原因在於:1)“伊斯坎德爾”-M的500千米射程主要是受《中導條約》的限制,實際作戰使用可能超過該值;2)“伊斯坎德爾”-M採用的低平彈道和全程(包括助推段)機動等設計會顯著縮短射程,而“匕首”採用的高拋彈道則可以有效提升射程;3)“匕首”可以通過降低戰鬥部重量來提升射程。

俄羅斯“匕首”——航母殺器

除此之外,更加重要的是,“匕首”採用的機載發射方式是實現大幅提升速度和射程的主要原因。米格-31是一型高空高速性能非常卓越的重型截擊機,最大速度馬赫數2.8、實用升限24千米。推測米格-31需要在大高度、超聲速條件下發射“匕首”,才能使其達到馬赫數10的最大速度。這一推測還可以從兩個細節得到印證:1)視頻中伴飛飛機拍攝“匕首”發射過程時天空背景為深藍色,表明發射高度極可能已經明顯超出了對流層;2)“匕首”在尾部加裝整流罩,可能是為了降低跨聲速阻力,暗示分離發射可能需要在超聲速條件下進行。

單從尺寸重量上,蘇-30、蘇-57等超聲速戰鬥機都具備掛載“匕首”的能力,但能否在大高度超聲速條件下發射還存有疑問。當然,這些飛機完全有能力在亞聲速條件下發射“匕首”,但這可能無法充分發揮該彈的作戰效能。目前也沒有俄羅斯官方消息確認或否認其他飛機可以掛載“匕首”導彈。

3、作戰部署可能是瞄準中東北非等方向

俄官方多次確認“匕首”已部署在南部軍區進行戰鬥值班。以南部軍區為基地,2000千米射程可覆蓋中東絕大部分和北非部分國家,以及地中海、紅海和波斯灣大部分水域。如果加上米格-31本身的作戰半徑(超聲速作戰半徑可達六七百千米),“匕首”打擊範圍還可以進一步擴大。目前俄羅斯與美國正在圍繞敘利亞、土耳其、伊朗等國展開博弈。考慮到“匕首”導彈較少的數量規模以及較強的突防和機動目標打擊能力,其主要使命任務可能是用來威懾以上地區的大型水面艦艇(如航母)等嚴密設防的高價值移動目標,幫助俄軍塑造中東北非地區軍事安全態勢。

總結

從世界範圍來看,高超聲速導彈目前主要有兩條技術路線,即吸氣式巡航和助推滑翔。美俄等國在以上兩條技術路線上均長期並行安排了大量科研項目。但從本文上述研判結論來看,俄此次公佈的“匕首”空射高超聲速導彈另闢蹊徑,基於成熟的現役截擊機和陸射近程彈道導彈進行集成創新,研製成本低、週期短,作戰效能高度接近高超聲速助推滑翔導彈,是全球最先公佈完成研製並進入服役的高超聲速導彈。相比之下,俄同時披露的“先鋒”(Avangard)戰略級高超聲速導彈則是一型真正意義上的高超聲速助推滑翔導彈,並計劃在2019年前進入服役。顯然,俄羅斯在美俄高超聲速導彈競賽中成功拔得了頭籌。但整個高超聲速領域的競賽才剛剛拉開序幕,美軍一方面正在大力加速發展各型高超聲速導彈,另一方面正在醞釀宏大的國家級高超聲速計劃,準備重新奪回高超聲速領域世界龍頭老大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