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律要留辮子,那禿頂和光頭的人怎麼辦?

不容青史盡成灰


清朝實行剃髮易服的政策,本質上是為了束縛(或說統一)思想,而不是為了剃髮而剃髮。為什麼說剃髮易服是為了束縛思想呢,因為髮型(服裝)代表的前朝(漢民族),就是要讓你心懷前朝的亂臣賊子從髮型服裝上就要順從我清的統治。

那麼問題就很簡單了,光頭和禿頂並不能代表前朝(漢民族),所以不在剃髮這個範圍內。

但為了防止有人故意剃光頭而不順從金錢鼠尾,所以你天生禿頭的人,需要到官府備案,而且這個過程還比較複雜,因為官府也不能確定你是不是真禿,所以首先要找到里人證明,然後再由官府辦法禿頭證明,證明你是天生的,而不是反動派。

三條路

要不然就選擇另外兩條路:

一是出家,清朝對出家人有特殊政策,和尚或道士,不在剃髮易服的範圍內,但是清朝廷也不傻,不是說你剃個光頭說自己是和尚就完事的,出家當和尚也要和尚證。

二是假髮,這一點末代皇帝溥儀在回憶錄《我的前半生》中有簡要記錄:

魯迅先生當年回國,一槍革命熱血,但是面對剃髮易服的國策,也不得不暫時屈服,因為首先你要活下去,才有革命的資本,所以他也買了個假辮子。

其實還有第三條路,那就是戲班子成員,在舞臺上表演的時候,可以穿戴具有前朝特色的服裝和頭飾。

清宮劇

像我們平常在清宮劇裡面看到的辮子頭,半個腦袋都有頭髮,美觀程度已經很高了,清初的規定髮型是金錢鼠尾,就是後腦勺只留銅錢那麼大一塊兒頭髮,然後留出一根細長細長的辮子,簡直醜出天際。 到了嘉慶之後,才漸漸變成了清宮劇那種相對美觀的辮子頭。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這裡順便提一下“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很多人誤以為中國古人以孝為大,所以不剃髮不剃鬚,這怎麼可能嘛,你看古代的畫像也沒有誰都是頂著一頭濃密的頭髮,滿臉大鬍子。

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要珍惜自己的身體,不要讓自己受傷,也不要讓自己受到刑罰,你不心疼自己,但父母會心疼。

所以正常的理髮、剃鬚、剪指甲,無關“不敢毀傷”這件事。

清朝人在反抗剃髮易服的時候,確實以這句話為理由拒絕過,但那畢竟是反抗,要給自己找合適理由。

二月剃頭死舅舅

這句俗語是一個諧音梗,死舅和思舊諧音,清朝百姓在暴政的統治下,無比思念前朝,反清復明的口號從滿清入關到清朝滅亡200多年沒有停止過,但由於剃髮易服是國策,普通老百姓沒有辦法反抗,所以就形成了在二月不剃頭,以懷念明朝這一不成明文的習俗。

這是老百姓對故國最後的倔強和熱愛。



也可自話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古人其實也會禿頭和謝頂,一是可能疾病,二是很多人先天遺傳就會謝頂。

尤其是老人,年齡大了頭髮必然會稀疏,甚至基本掉光,是沒有辦法再留辮子的。

但滿清是奉行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

按照這個推論,禿子沒頭髮,他的人頭就要沒了。

事實自然不會如此,不然滿清那些禿頭的王爺首先就要被斬。

首先,如果你是半禿,不是全禿,問題不大。

滿清規定只是必須剃髮加上留辮子,並沒有約定辮子的長度。

所以,不是全禿的人,只要將前額和兩側的頭髮剃光(好心疼啊,本來就沒幾根毛),再在頭上象徵性的梳個辮子就行了。辮子再短也沒有什麼關係,只要有了就行。

自然,這種半禿的人也要去當地政府報個備,說明自己確實是禿頭。

自然,如果是鄉民不進城,就問題不大,沒什麼人去管你。

雖然這樣,但半禿的人一定要剃髮加留辮子,這是缺一不可的,萬萬不能少。

剃髮很容易,實在留不了辮子,拖個假辮子也能應付應付。

如果你不剃髮,不留一個哪怕是象徵性的辮子,你的人頭一定不保。

其次,如果你是全禿,也有辦法。

真的全禿了,官府能拿你怎麼樣?總不能直接殺了。

這樣全國不知道要殺多少禿頭!

如果你真的像光頭強一樣寸草不生,你必須首先去官府報備,說明自己的情況。

當然,不能自己一個人去空口說白話,還要邀請本地相對有名的幾個人(誠實的鄉民即可),寫個東西證明你是禿子。

即便如此,如果證明你有反清復明的思想,官府一樣第一個將你這個禿頭抓起來斬首示眾。

這一切直到滿清末年,還是很嚴格的。

大家都知道,留美的幼童之所以被滿清強制中斷學業回國,就是有人剪了辮子。

而魯迅在清末回到滿清朝廷擔任公務員(類似於教務處長),因為沒有辮子,就花費高達4塊大洋買了假辮子。而幾個親戚長輩發現他沒辮子,立即不再來往,他惹上麻煩。

要知道,魯迅回來的時候滿清已經進行了新政,不再要求斬殺剃髮者,只要要求務必再留法,不然公務員開除,老百姓罰款。

如果不是這樣,魯迅恐怕也就小命難保了。

這裡多說一句,滿清這個髮飾就農耕民族來說,是愚蠢和荒唐的。

作為遊牧民族,在馬上作戰必須留辮子,將前額和兩側的頭髮剃掉,不然一旦風吹,頭髮就會遮住眼睛,被敵人一刀砍死。

當年契丹人甚至日本武士,也都是類似的髮型。

但作為農耕民族,拖著一根長長的辮子,嚴重影響幹活,做什麼都不太方便。

而且頭髮這麼長,也必須經常洗一洗,不然就會發臭。長辮子還需要經常拆散了重編,種種情況都增加了老百姓的負擔。

別的不說,洗頭髮就是大問題。

薩沙記得以前團隊一起出差,我和1個男同事,另外是4個女同事。

當場經常趕國際航班,沒個點,經常凌晨一二點才到酒店,草草洗個澡(當時在東南亞跑得多,不洗澡受不了),然後就得迅速睡覺,第二天七八點就得去上班。

搞笑的是,我們兩個男人永遠比他們的睡眠時間長。

為啥?她們要洗頭髮。

4個女同事有3個是長頭髮,洗頭髮再自然晾乾基本都要1個小時左右。


薩沙


清朝雖然奉行“留辮”的國策,可對於禿頂和光頭,這些髮量較少的人群而言,其實也不需要有多大的擔憂。

禿頂並不會有什麼事,畢竟禿頂一般都是從前額到中心,兩邊和後腦勺的髮量也不會太少,夠編一條小辮子就可以了。

尤其像清朝前期的這種“金錢鼠尾”髮型,除非是光頭,否則有點發量的都不用擔心編不了辮子,連帶還省去了一月一次的剃頭費用


至於光頭嘛!也沒什麼事,只要光頭者去聯繫鄉里的長輩,讓他們帶著去里長那裡說明情況,里長再帶著去官府裡備案,瞭解清楚即可。

再不濟者也可以去做和尚,清朝皇帝還是很敬佛的,和尚也是光頭,對這類人也不會有什麼強制性的要求。

而如果不想做和尚又擔心辮不成小辮子,那也可以,早在清朝以前就有假髮製作了,唐朝社會對假髮可以說是到了痴迷的程度了,幾乎女子人人上街都頂著一頭假髮。

假髮的製作工藝也流傳到了清朝。 據清朝文學家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就有提到某人的妻子很喜歡帶假髮。

既然假髮可以給女子用,自然也就能給男子用了,禿頂或光頭的人可以先去鄉里報備一下,再帶頂假髮,編條小辮子就行了。



一貳一橙


剃髮令

在中國歷史上,滿清可謂歷代王朝忠的另類,其另類的原因在於,滿清成功改變了自西周以來,歷代華夏百姓的髮型和服飾。在清朝,不按照清朝朝廷要求剃髮、留辮子的,會被處死。而滿清的這個政策無疑和中原百姓原有的觀念產生很大牴觸,為此,抗清戰爭因為滿清的這個政策而延續了二十多年,時至今日,剃髮易服依舊被視為清朝初年的三大暴政之一。


事實上,在中國歷史上,滿清並不是第一個強制要求漢人百姓改變髮型的王朝。在此之前,西夏皇帝李元昊為了讓西夏實現“文化獨立”,也曾頒佈詔書,命令西夏境內的漢人百姓,在三天之內換成党項族的髮型,否則格殺勿論,根據《西夏書事》等史料記載,當時西夏境內有不少漢人百姓因為修改髮型遲延,而遭到李元昊殺害的。

李元昊和清朝統治者之所以要求百姓修改髮型,其目的都是為了驗證自己的政令在民間的執行力度,並藉此甄別出哪些人不願意臣服自己。

但是,在清朝留辮子的政策中,存在著一個漏洞,那就是如果葛優、陳佩斯這樣禿頂、光頭的人,如果生在清朝,沒辦法留辮子,該怎麼辦?

剃髮令的豁免人群

事實上,對滿清統治者來說,剃髮令是為了分揀出反抗力量而推行的一種政策。因此,政策在執行的過程中,對於特定群體,是具備一定的豁免權的。

比如和尚自古以來都不留頭髮,滿清統治者給了僧人免於留辮子的權利,同時,也免掉了道士剃髮的義務。


此外,在戲子唱一些古代題材的戲曲的時候——比如《長生殿》(講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清朝統治者也允許戲子穿漢服。

從這些不難看出,在推行剃髮令的過程中,清朝政策的針對性很強。

因此對於因不可抗力而導致的禿頂和光頭,既在主觀上,並不打算對抗滿清政令的這個群體,清朝也給予他們可以不留辮子的權利。不過,如同和尚、道士的度牒需要官府簽發一樣,禿頂、光頭等人,也需要去當地官府將自己的情況報備一下。

假髮的意義

不過,在我國古代,做官講究官箴,地方實力派鄉紳,也講究風度,而這些,都涉及到形象問題——比如在唐朝,很多才子才華出眾,但因為相貌醜陋,而沒被授予功名。民間傳說中,鬼王鍾馗就是這樣情況而憤而自殺的。


同樣,在清朝,對於勞動人民來說,禿頂、光頭並不影響種田牧牛,但是對於想考取功名或者當鄉紳老爺的人來說,如果禿頂或者光頭,無疑會給自己帶來極大的不方便。

因此,他們會選擇採購假髮,然後通過瓜皮帽等工具,將形象營造出留有辮子的形象。


藤樹先生


清朝時期,除了全禿,剩下的斑禿和普通禿頂都不影響留辮子。但如果你是專門剃的光頭,那官府會依“剃髮不如式”之罪將你斬首,你這明顯是在挑釁大清律法。那麼禿頂的人在清朝該怎麼留髮型而不會被治罪?

清初期的剃髮要求

清朝初期,人們的髮型並不是影視劇中看到的半邊瓢式的油亮大辮子,它有一個專業的髮型名稱,叫“金錢鼠尾”。要求是:在腦頂門上留一揪銅錢般大小的頭髮,剩餘的全部剃光,然後將這一綹頭髮辮成一根與老鼠尾巴一樣粗細的辮子。

這種髮型的標準以銅錢來判斷,即頭頂上與銅錢大小一致,辮子必須能夠穿過銅錢方孔為宜,否則便是砍頭之罪。影視劇中幾乎沒有這樣的清朝髮型,估計是嫌棄實在是太難看了。這一時期的禿頂怎麼辦?

什麼制度的制定都會考慮到特殊情況的存在,清朝初期的“剃髮令”也是如此。全禿的人最好處理,因為啥都不用幹,也不犯法。“剃髮令”的目的就是要人剃成大面積的光頭以與前朝相區別,既然生來就是全禿,這種情況是允許的,前提是要低調做人,踏實做事,別人剃頭時不要圍觀。

斑禿是不影響留這種髮型的,因為辮子本身就很細,頭頂上隨便來一綹也是可以的。但普通禿,也就是常說的禿頂,這種也是有要求的,要將頭一圈的頭髮全部剃掉,保持光頭髮型,也是合規的。這些禿頭的人是要經過嚴格的審核的,冒充者以斬首論處。

清朝中後期的剃髮要求

金錢鼠尾髮型一直持續到乾隆朝,或許是道光的審美能力有所提高,意識到金錢鼠尾髮型實在不怎麼優雅,於是默許了辮子的變粗。道光年間,人們頭髮開始慢慢變多,變成了腦後的一大片,辮子也變成了手指般粗細了。

到晚清的時候,人們的髮型變成了陰陽頭,也就是兩個耳朵與頭頂之間連成線,前面的剃掉,將後面的頭髮編成辮子。這時清人的辮子變粗了,剃頭面積變小了,由清初的金錢鼠尾式變成了陰陽半瓢式。對於髮型的要求已經沒有那麼嚴格了,標準也降低了。

因此,除了全禿的人外,其他都可以留辮子了,只要腦勺子後面有頭髮,皆可留半瓢式的髮型,解決了禿頂沒有辮子可留的“煩惱”。而全禿還是執行之前的規定,只要能證明你是禿子,便可不用為髮型而苦惱。

清朝的髮型經歷了鼠尾、豬尾、蛇尾,最後才發展到陰陽頭的形態。到清末期,人們的審美觀念發現變化,再加上制度的寬鬆,於是辮子以粗為美。清軍的辮子越粗約好,盤在脖子上還能擋刀砍,辮子細的人,還可以加些假髮或者黑絲線。

清朝初期,禿頂的人應該是洋洋得意的神態,畢竟別人要留難看的辮子,一時無法適應這種髮型,他們則不需要擔心。而到了清朝末期,當人們習慣了留辮子的時候,禿頭們又開始煩惱起來,有辮子的人開始神氣了,甚至到了民國時,有辮子的人哭著喊著不願意剪掉辮子。

所以說,清朝的剃髮令,並不是說一律都得留辮子,主要是體現在剃頭上。全禿或者禿頂的人也不用擔心,剃髮令也是允許有特殊情況存在的。如果是故意來抵抗剃髮令,那就是另當別論了,被問罪是肯定的,殺頭更是避免不了。


野史也是史


清朝滿族入關後,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改革,其中剃頭便是改革內容之一。清軍所到之處,無論官民無論大小,限十日之內剃頭表忠。當時的口號是“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清軍浩浩蕩蕩的剃頭運動,看似簡單,但要面臨很多困難。不服者可以直接殺,那禿頂光頭或者和尚道士又該如何解決呢?



第一,清朝要求剃頭的原因

滿族是一個尚武的民族,一般尚武民族都會剃掉前額的頭髮。如果在戰鬥過程中前面的頭髮披散下來會遮擋武士的視線,影響到作戰效果。但漢語在當時屬於一個尚文的民族,一般都會留著自己的頭髮。在清朝入關之前就已經開始推行剃髮的政策了,政策明確規定“只留腦後少許,上下二條結辮以垂,除上唇鬍鬚只留左右十餘根外,其餘都鑷去。”投降的明朝人也要剃髮,來表示對清朝的忠誠。清上臺後,為了同化漢族,抹去漢族的文化傳統,清洗反對滿清的勢力。就下令全國剃頭,不剃頭就要砍頭,剃頭運動由此轟轟烈烈的展開。


第二,禿頭、光頭或者道士怎麼辦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些人可能因為疾病或者遺傳天生就是光頭,沒有頭髮。如果是這種情況,光頭者需要和當地的政府上報自己的情況,而且需要同縣幾位德高望重之人的作證,這樣光頭就可以免遭“殺頭”之刑法。其實禿頭是不用太擔心的,現在盛行的清宮劇,裡面的太監或者王公貴族都是前半部分頭髮剃光,後半部分頭髮綁成一個大辮子。但實際並不是如此,清朝的剃頭令規定的標準是將腦袋四周的頭髮全部剃掉,只在後腦勺留髮一個銅錢的大小,梳成一根小辮子。這種髮型叫做“金錢鼠尾”,如果頭髮留的大於一錢也是要處死的。禿頂的人大多都是額頭或者頭髮的前半部分,正頭頂或者後腦勺禿頂的很少見。後腦勺那一塊的頭髮不受脫髮基因的影響,現代人植髮用的毛囊就取於後腦勺。所以,禿頂一般來說是不影響梳金錢鼠尾辮的。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和尚或者道士,他們可能會選擇把細節的頭髮全部剃光,清朝有專門針對這個的法令。這個法令的內容是“儒從,僧道不從。男從,女不從。俗從,娼優不從。”和尚和道士的問題也就解決了。


第三,金錢鼠尾髮型的後續發展

清朝入關後帶來的各種文化習俗都在和漢族的博弈,雙方在後來也是相互妥協,其中就包括髮型。在清朝前期,最常見的就是金錢鼠尾。但隨著滿人的漢化和監管的逐漸鬆懈,清朝百姓的“髮量”不斷增加,到清朝後期就出現了現在清宮劇中男子的髮型。近代以來,受西方文化的影響,男子多去辮蓄髮,逐漸演化為當代人的髮型。

清朝入關後在各方各面都想要宣誓主權,頒佈了很多的政令條款。但命令並非是死的,給很多的例外情況都做出了具體的規定,從這兒也體現出了中國人的智慧。


小鎮月明


這個是滿清政府剛剛入關之後頒佈的剃髮令,喊的口號就是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而光頭沒有頭髮肯定是沒有問題的,而禿頂周邊頭髮肯定是要剃去的,只能留一個鼠尾般粗的小辮子。如果禿頂禿的太過厲害的話,那他們也只能剃成光頭了!

光頭相安無事的有力證據

順治帝在董鄂妃染上天花死後內心崩潰,一度想要剃度出家的故事在民間流傳深廣,不得不說順治帝真實任性啊,不愛江山愛美人,一個女人的離去竟然可以讓順治帝放棄江山。

但是順治帝都要剃度出家,而且順治帝非常喜歡幾個僧人,常在皇宮陪他,所以說滿清初期肯定是不追究光頭的,不然和尚肯定被殺絕了,即便有漏網之魚,順治帝也不會想要剃度出家的!



漢人的幾乎頭髮等於生命

東漢末年的曹操曾經嚴令三軍看好自己的戰馬,如果有誰的戰馬糟蹋田中的禾苗便要砍頭。但是有趣的是曹操的戰馬卻跑進了百姓的田中,曹操只得說自己準備以死謝罪,被手下所阻,曹操最終割發代首,以用來懲罰自己!

從曹操的這件事情可以看出來,古人對頭髮看的是非常重要的,頭髮可能是僅次於生命的存在。

而在清朝的剃髮令頒佈之後,確實是有很多人寧願割頭顱,灑熱血也不要剃頭的,因此也有很多的漢人因此而丟失了生命!




剃髮令的目的

滿清之所以頒佈剃髮令,就是要徹底摧毀明朝殘餘勢力和夢想反清復明者的意志,同時用高壓政策強逼漢人服從於他們滿清統治者。不得不說滿清人的這招不僅夠狠毒,也是非常我有用的。

在剃髮令實行之初抵抗者甚多,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人已經愛上了辮子,以至於清朝滅亡之後很多人不願意理掉辮子。滿清人就是用剃髮令征服了漢人反清之心,手段不可謂不卑劣,不可謂不高明!


唐朝的長老


先補充一下有關頭髮分佈的小知識。<strong>

小知識:頭髮的分佈。

這不是醫學定義,只是理髮的時候頭髮的分佈。一共分六個區域:側面、底部區、骨梁區、頂區、劉海、顳骨區。

側面的定義:是從前側點連接到耳後轉角的位置,從側與後的兩個面分別延伸兩條直線,會形成一個交點,再垂直於頭皮(如圖所示)。

底部區:底部區是製造輪廓線的形狀。

骨梁區:骨梁區是製造後部蓬鬆及修正骨骼的作用及支持頂發區的毛髮流向。

頂區:頂區是兩個前側點連接黃金點,製造整體髮型的高度和體現動感的作用。

劉海:劉海區是在頂點連接額角眉尾處,分出一個三角形區域,製作臉部周圍輪廓線。

顳骨區:顳骨區是製造側面的輪廓和修飾臉型。

<strong>

從剛才補充的知識上我們也可以看出,清朝初期的金錢鼠尾辮理掉的是除了底部區和骨梁區的所有頭髮,禿頂的人掉的是上面的頭髮,所以在這個問題上和普通人沒什麼區別。

在我國絕大多數朝代,男人一般雖是長髮及腰但是並不要求統一的樣式,所謂隨心隨性。但是清朝不一樣,我們在看清宮劇的時候總會發現男人留著一個編製成麻花狀的辮子,有一些還是蠻不錯的。其實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子,在清朝不同的時期,辮子也是不一樣的。

清朝不同時期的辮子。

我們在電視劇裡看到的大長辮子基本上是清朝中後期的辮子,在一些電視劇裡將康熙年代的男人的辮子也說成那種是錯誤的。清朝男人留的辮子根據不同的樣式一共分三個時期:清朝前期(建立政權到乾隆初期),清朝中期(道光皇帝時代),清朝後期(民國成立結束)。<strong>

1.清朝初期。

初期的時候,經歷過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慘烈鬥爭之後,基本上所有活下來的男人都留起了小辮子。對,不是大長辮子,是小辮子。具體的樣式是這樣的。

這個叫金錢鼠尾辮,聽老人說這種辮子又細又長,好似老鼠的尾巴。需要理掉的部分很多,僅僅要後腦勺上一不足半掌的頭髮。

2.清朝中期。

這是中期的髮型。稍微向後移了很多,圖片上的人處於清末,1877年,是一個滿族人。可能對自己要求的不一樣。這個時期的男人可以留的髮型不只是金錢鼠尾辮了,還有這種也可以。但是絕對是不可以超過一半的,否則就是違規了。

3.清朝末期。

清朝末期的男人留的髮型大多數是我們在電視劇裡見到過的那種,又粗又長。基本上是超過了半個頭,還有人只是簡單的理掉自己額頭上面一些的頭髮而已。

4.清朝後期。

光頭和禿頂怎麼辦?

中國古話講的好:特事特辦。在這件事情上也是一樣的。光頭是沒有頭髮的,所以光頭的人不需要留辮子。但是前提是要聽話,不能造反,也不能因為自己不用留辮子嘲笑別人留辮子的。<strong>

在一開始的時候,絕大多數人反對留辮子不是因為辮子醜或者其他的事情。而是古時候中國人講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這也是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所以漢人認為剃髮被視為不孝。不孝在以前可是大罪,不僅僅要受到輿論的譴責,還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才會因此死去了很多人,有統計說明因為剃髮而不配合滿族人統治死去的人多達數十萬。

禿頂,我們都知道禿頂的人只是頭頂沒有頭髮,在一開始要留的是金錢鼠尾辮,這種辮子是後腦勺上留長髮編成辮子。基本上沒影響。但是兩邊的頭髮還是要剔掉的。

總結:

從辮子的變化我們能看出一些不同的東西:清朝的統治力。在剛開始的時候,國家剛建立起來,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必須使用一些鐵血手段讓老百姓清楚的知道自己和前朝的關係就此斷了。等到中期政局穩定之後就逐漸放寬了要求。在後期的時候,由於外憂外患,政局很不穩定,所以為了得民心就不再對這種細枝末葉,不太重要的東西做過多的要求了。


無筆史官


謝謝題主的提問。這恐怕是近期看到的最有意思的話題了。但細思極恐,尤其是粗略看了很多答友的分析後,不僅不敢苟同,更令人擔憂的是:其中一些言論很可能是藉此話題挑起新的民族矛盾甚至民族仇恨。根據個人掌握的資料,試著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清朝推行的“剃髮易服”制度,目的是廢除明朝及以往更早的髮型,而不是為了留辮子而剃髮。禿頂也不是明朝的髮型,因此並不存在所謂“由於沒有頭髮而被殺頭”的問題。

其次,根據有關史料記載,如果一個人確屬先天性全禿,可由里人出具證明,而後由當地縣衙頒發書面證明。即使謊稱是和尚的,也必須出具有效的出家證明。否則一律按違反“剃髮易服”制度處罰。

第三,即使屬於禿頂也能落實剃髮規定。所謂“禿頂”也只是禿頭頂,後面還是多多少少有頭髮的。說白了,只要有一點兒夠留辮子的些許頭髮就夠了。實際上,關於剃髮和髮型,很多人都被清宮劇誤導了。

第四,對於光頭,也是有一些辦法的。比如,如果願意的話,可以選擇出家當和尚。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戴假辮子的方法來解決此問題。溥儀在他的《我的前半生》中就有相關的記載。可見在清朝,找人制作一條假辮子應該不算什麼難事。

最後,希望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不要藉助此類話題,惡意挑起滿漢之間甚至是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矛盾,也不要抱著狹隘歷史主義的片面思想過度解讀歷史甚至歪曲歷史。

以上個人觀點難免膚淺偏頗,歡迎各位留言發表您的觀點。原創和碼字不易,若有所啟發敬請點贊或轉發。我是漫步世界遺產,斧正更多拙作,歡迎點擊右上角添加關注。謝謝。











漫步世界遺產


如果是在寺院中,大家都剃頭,突然出現一位梳辮子的,將會瞬間成為焦點。同樣的道理,在幾乎人人都託著辮子的清朝,突然冒出來個“地中海”或是“光瓢兒”,必然也會成為備受關注的對象。

那麼,如果大家都留辮子,自己偏偏就沒有頭髮,又該如何呢?

不用著急,首先,謝頂和頭髮稀少並不違法。清朝入關後要求剃髮易服,並不是讓大家都留辮子,而是要剔掉大部分頭髮,而留下的那部分,是為了便於打理才梳成辮子的。

這個問題的區別在於,當時不剃頭是要殺頭的,但並不是等同於不梳辮子就會被殺。

然而,人都是具有趨同心理的,都不願意成為“異類”。試想,古代沒有太大的社會壓力,人們的生活也相對規律,輻射、環境汙染也比較少,脫髮、謝頂、地中海等問題並不嚴重。可如果周圍的男子都有一條烏黑粗壯的鞭子,偏偏自己留不起來,又該怎麼辦呢?

當時也有解決的方法:

首先,可以戴個帽子,進行遮蓋。既然沒有頭髮,光禿禿地有不好看,而且夏天頭皮容易被曬傷,冬天又容易被冷風吹。所以,這個時候便需要一頂帽子了。有了帽子,既能擋風遮雨,又能將自己的地中海藏起來,何樂不為呢?

其次,可以找到假髮,不要以為假髮是近代發明的,其實古代也有。不過,還沒有現在這麼流行。而且,作為底層人民,也很少有人在乎自己是不是謝頂、禿頂,因而這種方法用的還是比較少。

再有,那便是需要一種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了:不管別人怎麼看,脫髮、地中海、禿頭又不是什麼違法亂紀的行為,最多就是難看唄。所以,有人乾脆還就不理會這些東西,自己照樣過得很舒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