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律要留辫子,那秃顶和光头的人怎么办?

不容青史尽成灰


清朝实行剃发易服的政策,本质上是为了束缚(或说统一)思想,而不是为了剃发而剃发。为什么说剃发易服是为了束缚思想呢,因为发型(服装)代表的前朝(汉民族),就是要让你心怀前朝的乱臣贼子从发型服装上就要顺从我清的统治。

那么问题就很简单了,光头和秃顶并不能代表前朝(汉民族),所以不在剃发这个范围内。

但为了防止有人故意剃光头而不顺从金钱鼠尾,所以你天生秃头的人,需要到官府备案,而且这个过程还比较复杂,因为官府也不能确定你是不是真秃,所以首先要找到里人证明,然后再由官府办法秃头证明,证明你是天生的,而不是反动派。

三条路

要不然就选择另外两条路:

一是出家,清朝对出家人有特殊政策,和尚或道士,不在剃发易服的范围内,但是清朝廷也不傻,不是说你剃个光头说自己是和尚就完事的,出家当和尚也要和尚证。

二是假发,这一点末代皇帝溥仪在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中有简要记录:

鲁迅先生当年回国,一枪革命热血,但是面对剃发易服的国策,也不得不暂时屈服,因为首先你要活下去,才有革命的资本,所以他也买了个假辫子。

其实还有第三条路,那就是戏班子成员,在舞台上表演的时候,可以穿戴具有前朝特色的服装和头饰。

清宫剧

像我们平常在清宫剧里面看到的辫子头,半个脑袋都有头发,美观程度已经很高了,清初的规定发型是金钱鼠尾,就是后脑勺只留铜钱那么大一块儿头发,然后留出一根细长细长的辫子,简直丑出天际。 到了嘉庆之后,才渐渐变成了清宫剧那种相对美观的辫子头。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这里顺便提一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很多人误以为中国古人以孝为大,所以不剃发不剃须,这怎么可能嘛,你看古代的画像也没有谁都是顶着一头浓密的头发,满脸大胡子。

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要珍惜自己的身体,不要让自己受伤,也不要让自己受到刑罚,你不心疼自己,但父母会心疼。

所以正常的理发、剃须、剪指甲,无关“不敢毁伤”这件事。

清朝人在反抗剃发易服的时候,确实以这句话为理由拒绝过,但那毕竟是反抗,要给自己找合适理由。

二月剃头死舅舅

这句俗语是一个谐音梗,死舅和思旧谐音,清朝百姓在暴政的统治下,无比思念前朝,反清复明的口号从满清入关到清朝灭亡200多年没有停止过,但由于剃发易服是国策,普通老百姓没有办法反抗,所以就形成了在二月不剃头,以怀念明朝这一不成明文的习俗。

这是老百姓对故国最后的倔强和热爱。



也可自话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古人其实也会秃头和谢顶,一是可能疾病,二是很多人先天遗传就会谢顶。

尤其是老人,年龄大了头发必然会稀疏,甚至基本掉光,是没有办法再留辫子的。

但满清是奉行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按照这个推论,秃子没头发,他的人头就要没了。

事实自然不会如此,不然满清那些秃头的王爷首先就要被斩。

首先,如果你是半秃,不是全秃,问题不大。

满清规定只是必须剃发加上留辫子,并没有约定辫子的长度。

所以,不是全秃的人,只要将前额和两侧的头发剃光(好心疼啊,本来就没几根毛),再在头上象征性的梳个辫子就行了。辫子再短也没有什么关系,只要有了就行。

自然,这种半秃的人也要去当地政府报个备,说明自己确实是秃头。

自然,如果是乡民不进城,就问题不大,没什么人去管你。

虽然这样,但半秃的人一定要剃发加留辫子,这是缺一不可的,万万不能少。

剃发很容易,实在留不了辫子,拖个假辫子也能应付应付。

如果你不剃发,不留一个哪怕是象征性的辫子,你的人头一定不保。

其次,如果你是全秃,也有办法。

真的全秃了,官府能拿你怎么样?总不能直接杀了。

这样全国不知道要杀多少秃头!

如果你真的像光头强一样寸草不生,你必须首先去官府报备,说明自己的情况。

当然,不能自己一个人去空口说白话,还要邀请本地相对有名的几个人(诚实的乡民即可),写个东西证明你是秃子。

即便如此,如果证明你有反清复明的思想,官府一样第一个将你这个秃头抓起来斩首示众。

这一切直到满清末年,还是很严格的。

大家都知道,留美的幼童之所以被满清强制中断学业回国,就是有人剪了辫子。

而鲁迅在清末回到满清朝廷担任公务员(类似于教务处长),因为没有辫子,就花费高达4块大洋买了假辫子。而几个亲戚长辈发现他没辫子,立即不再来往,他惹上麻烦。

要知道,鲁迅回来的时候满清已经进行了新政,不再要求斩杀剃发者,只要要求务必再留法,不然公务员开除,老百姓罚款。

如果不是这样,鲁迅恐怕也就小命难保了。

这里多说一句,满清这个发饰就农耕民族来说,是愚蠢和荒唐的。

作为游牧民族,在马上作战必须留辫子,将前额和两侧的头发剃掉,不然一旦风吹,头发就会遮住眼睛,被敌人一刀砍死。

当年契丹人甚至日本武士,也都是类似的发型。

但作为农耕民族,拖着一根长长的辫子,严重影响干活,做什么都不太方便。

而且头发这么长,也必须经常洗一洗,不然就会发臭。长辫子还需要经常拆散了重编,种种情况都增加了老百姓的负担。

别的不说,洗头发就是大问题。

萨沙记得以前团队一起出差,我和1个男同事,另外是4个女同事。

当场经常赶国际航班,没个点,经常凌晨一二点才到酒店,草草洗个澡(当时在东南亚跑得多,不洗澡受不了),然后就得迅速睡觉,第二天七八点就得去上班。

搞笑的是,我们两个男人永远比他们的睡眠时间长。

为啥?她们要洗头发。

4个女同事有3个是长头发,洗头发再自然晾干基本都要1个小时左右。


萨沙


清朝虽然奉行“留辫”的国策,可对于秃顶和光头,这些发量较少的人群而言,其实也不需要有多大的担忧。

秃顶并不会有什么事,毕竟秃顶一般都是从前额到中心,两边和后脑勺的发量也不会太少,够编一条小辫子就可以了。

尤其像清朝前期的这种“金钱鼠尾”发型,除非是光头,否则有点发量的都不用担心编不了辫子,连带还省去了一月一次的剃头费用


至于光头嘛!也没什么事,只要光头者去联系乡里的长辈,让他们带着去里长那里说明情况,里长再带着去官府里备案,了解清楚即可。

再不济者也可以去做和尚,清朝皇帝还是很敬佛的,和尚也是光头,对这类人也不会有什么强制性的要求。

而如果不想做和尚又担心辫不成小辫子,那也可以,早在清朝以前就有假发制作了,唐朝社会对假发可以说是到了痴迷的程度了,几乎女子人人上街都顶着一头假发。

假发的制作工艺也流传到了清朝。 据清朝文学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就有提到某人的妻子很喜欢带假发。

既然假发可以给女子用,自然也就能给男子用了,秃顶或光头的人可以先去乡里报备一下,再带顶假发,编条小辫子就行了。



一贰一橙


剃发令

在中国历史上,满清可谓历代王朝忠的另类,其另类的原因在于,满清成功改变了自西周以来,历代华夏百姓的发型和服饰。在清朝,不按照清朝朝廷要求剃发、留辫子的,会被处死。而满清的这个政策无疑和中原百姓原有的观念产生很大抵触,为此,抗清战争因为满清的这个政策而延续了二十多年,时至今日,剃发易服依旧被视为清朝初年的三大暴政之一。


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满清并不是第一个强制要求汉人百姓改变发型的王朝。在此之前,西夏皇帝李元昊为了让西夏实现“文化独立”,也曾颁布诏书,命令西夏境内的汉人百姓,在三天之内换成党项族的发型,否则格杀勿论,根据《西夏书事》等史料记载,当时西夏境内有不少汉人百姓因为修改发型迟延,而遭到李元昊杀害的。

李元昊和清朝统治者之所以要求百姓修改发型,其目的都是为了验证自己的政令在民间的执行力度,并借此甄别出哪些人不愿意臣服自己。

但是,在清朝留辫子的政策中,存在着一个漏洞,那就是如果葛优、陈佩斯这样秃顶、光头的人,如果生在清朝,没办法留辫子,该怎么办?

剃发令的豁免人群

事实上,对满清统治者来说,剃发令是为了分拣出反抗力量而推行的一种政策。因此,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对于特定群体,是具备一定的豁免权的。

比如和尚自古以来都不留头发,满清统治者给了僧人免于留辫子的权利,同时,也免掉了道士剃发的义务。


此外,在戏子唱一些古代题材的戏曲的时候——比如《长生殿》(讲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清朝统治者也允许戏子穿汉服。

从这些不难看出,在推行剃发令的过程中,清朝政策的针对性很强。

因此对于因不可抗力而导致的秃顶和光头,既在主观上,并不打算对抗满清政令的这个群体,清朝也给予他们可以不留辫子的权利。不过,如同和尚、道士的度牒需要官府签发一样,秃顶、光头等人,也需要去当地官府将自己的情况报备一下。

假发的意义

不过,在我国古代,做官讲究官箴,地方实力派乡绅,也讲究风度,而这些,都涉及到形象问题——比如在唐朝,很多才子才华出众,但因为相貌丑陋,而没被授予功名。民间传说中,鬼王钟馗就是这样情况而愤而自杀的。


同样,在清朝,对于劳动人民来说,秃顶、光头并不影响种田牧牛,但是对于想考取功名或者当乡绅老爷的人来说,如果秃顶或者光头,无疑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不方便。

因此,他们会选择采购假发,然后通过瓜皮帽等工具,将形象营造出留有辫子的形象。


藤树先生


清朝时期,除了全秃,剩下的斑秃和普通秃顶都不影响留辫子。但如果你是专门剃的光头,那官府会依“剃发不如式”之罪将你斩首,你这明显是在挑衅大清律法。那么秃顶的人在清朝该怎么留发型而不会被治罪?

清初期的剃发要求

清朝初期,人们的发型并不是影视剧中看到的半边瓢式的油亮大辫子,它有一个专业的发型名称,叫“金钱鼠尾”。要求是:在脑顶门上留一揪铜钱般大小的头发,剩余的全部剃光,然后将这一绺头发辫成一根与老鼠尾巴一样粗细的辫子。

这种发型的标准以铜钱来判断,即头顶上与铜钱大小一致,辫子必须能够穿过铜钱方孔为宜,否则便是砍头之罪。影视剧中几乎没有这样的清朝发型,估计是嫌弃实在是太难看了。这一时期的秃顶怎么办?

什么制度的制定都会考虑到特殊情况的存在,清朝初期的“剃发令”也是如此。全秃的人最好处理,因为啥都不用干,也不犯法。“剃发令”的目的就是要人剃成大面积的光头以与前朝相区别,既然生来就是全秃,这种情况是允许的,前提是要低调做人,踏实做事,别人剃头时不要围观。

斑秃是不影响留这种发型的,因为辫子本身就很细,头顶上随便来一绺也是可以的。但普通秃,也就是常说的秃顶,这种也是有要求的,要将头一圈的头发全部剃掉,保持光头发型,也是合规的。这些秃头的人是要经过严格的审核的,冒充者以斩首论处。

清朝中后期的剃发要求

金钱鼠尾发型一直持续到乾隆朝,或许是道光的审美能力有所提高,意识到金钱鼠尾发型实在不怎么优雅,于是默许了辫子的变粗。道光年间,人们头发开始慢慢变多,变成了脑后的一大片,辫子也变成了手指般粗细了。

到晚清的时候,人们的发型变成了阴阳头,也就是两个耳朵与头顶之间连成线,前面的剃掉,将后面的头发编成辫子。这时清人的辫子变粗了,剃头面积变小了,由清初的金钱鼠尾式变成了阴阳半瓢式。对于发型的要求已经没有那么严格了,标准也降低了。

因此,除了全秃的人外,其他都可以留辫子了,只要脑勺子后面有头发,皆可留半瓢式的发型,解决了秃顶没有辫子可留的“烦恼”。而全秃还是执行之前的规定,只要能证明你是秃子,便可不用为发型而苦恼。

清朝的发型经历了鼠尾、猪尾、蛇尾,最后才发展到阴阳头的形态。到清末期,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现变化,再加上制度的宽松,于是辫子以粗为美。清军的辫子越粗约好,盘在脖子上还能挡刀砍,辫子细的人,还可以加些假发或者黑丝线。

清朝初期,秃顶的人应该是洋洋得意的神态,毕竟别人要留难看的辫子,一时无法适应这种发型,他们则不需要担心。而到了清朝末期,当人们习惯了留辫子的时候,秃头们又开始烦恼起来,有辫子的人开始神气了,甚至到了民国时,有辫子的人哭着喊着不愿意剪掉辫子。

所以说,清朝的剃发令,并不是说一律都得留辫子,主要是体现在剃头上。全秃或者秃顶的人也不用担心,剃发令也是允许有特殊情况存在的。如果是故意来抵抗剃发令,那就是另当别论了,被问罪是肯定的,杀头更是避免不了。


野史也是史


清朝满族入关后,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其中剃头便是改革内容之一。清军所到之处,无论官民无论大小,限十日之内剃头表忠。当时的口号是“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清军浩浩荡荡的剃头运动,看似简单,但要面临很多困难。不服者可以直接杀,那秃顶光头或者和尚道士又该如何解决呢?



第一,清朝要求剃头的原因

满族是一个尚武的民族,一般尚武民族都会剃掉前额的头发。如果在战斗过程中前面的头发披散下来会遮挡武士的视线,影响到作战效果。但汉语在当时属于一个尚文的民族,一般都会留着自己的头发。在清朝入关之前就已经开始推行剃发的政策了,政策明确规定“只留脑后少许,上下二条结辫以垂,除上唇胡须只留左右十余根外,其余都镊去。”投降的明朝人也要剃发,来表示对清朝的忠诚。清上台后,为了同化汉族,抹去汉族的文化传统,清洗反对满清的势力。就下令全国剃头,不剃头就要砍头,剃头运动由此轰轰烈烈的展开。


第二,秃头、光头或者道士怎么办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些人可能因为疾病或者遗传天生就是光头,没有头发。如果是这种情况,光头者需要和当地的政府上报自己的情况,而且需要同县几位德高望重之人的作证,这样光头就可以免遭“杀头”之刑法。其实秃头是不用太担心的,现在盛行的清宫剧,里面的太监或者王公贵族都是前半部分头发剃光,后半部分头发绑成一个大辫子。但实际并不是如此,清朝的剃头令规定的标准是将脑袋四周的头发全部剃掉,只在后脑勺留发一个铜钱的大小,梳成一根小辫子。这种发型叫做“金钱鼠尾”,如果头发留的大于一钱也是要处死的。秃顶的人大多都是额头或者头发的前半部分,正头顶或者后脑勺秃顶的很少见。后脑勺那一块的头发不受脱发基因的影响,现代人植发用的毛囊就取于后脑勺。所以,秃顶一般来说是不影响梳金钱鼠尾辫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和尚或者道士,他们可能会选择把细节的头发全部剃光,清朝有专门针对这个的法令。这个法令的内容是“儒从,僧道不从。男从,女不从。俗从,娼优不从。”和尚和道士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第三,金钱鼠尾发型的后续发展

清朝入关后带来的各种文化习俗都在和汉族的博弈,双方在后来也是相互妥协,其中就包括发型。在清朝前期,最常见的就是金钱鼠尾。但随着满人的汉化和监管的逐渐松懈,清朝百姓的“发量”不断增加,到清朝后期就出现了现在清宫剧中男子的发型。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男子多去辫蓄发,逐渐演化为当代人的发型。

清朝入关后在各方各面都想要宣誓主权,颁布了很多的政令条款。但命令并非是死的,给很多的例外情况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从这儿也体现出了中国人的智慧。


小镇月明


这个是满清政府刚刚入关之后颁布的剃发令,喊的口号就是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而光头没有头发肯定是没有问题的,而秃顶周边头发肯定是要剃去的,只能留一个鼠尾般粗的小辫子。如果秃顶秃的太过厉害的话,那他们也只能剃成光头了!

光头相安无事的有力证据

顺治帝在董鄂妃染上天花死后内心崩溃,一度想要剃度出家的故事在民间流传深广,不得不说顺治帝真实任性啊,不爱江山爱美人,一个女人的离去竟然可以让顺治帝放弃江山。

但是顺治帝都要剃度出家,而且顺治帝非常喜欢几个僧人,常在皇宫陪他,所以说满清初期肯定是不追究光头的,不然和尚肯定被杀绝了,即便有漏网之鱼,顺治帝也不会想要剃度出家的!



汉人的几乎头发等于生命

东汉末年的曹操曾经严令三军看好自己的战马,如果有谁的战马糟蹋田中的禾苗便要砍头。但是有趣的是曹操的战马却跑进了百姓的田中,曹操只得说自己准备以死谢罪,被手下所阻,曹操最终割发代首,以用来惩罚自己!

从曹操的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来,古人对头发看的是非常重要的,头发可能是仅次于生命的存在。

而在清朝的剃发令颁布之后,确实是有很多人宁愿割头颅,洒热血也不要剃头的,因此也有很多的汉人因此而丢失了生命!




剃发令的目的

满清之所以颁布剃发令,就是要彻底摧毁明朝残余势力和梦想反清复明者的意志,同时用高压政策强逼汉人服从于他们满清统治者。不得不说满清人的这招不仅够狠毒,也是非常我有用的。

在剃发令实行之初抵抗者甚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人已经爱上了辫子,以至于清朝灭亡之后很多人不愿意理掉辫子。满清人就是用剃发令征服了汉人反清之心,手段不可谓不卑劣,不可谓不高明!


唐朝的长老


先补充一下有关头发分布的小知识。<strong>

小知识:头发的分布。

这不是医学定义,只是理发的时候头发的分布。一共分六个区域:侧面、底部区、骨梁区、顶区、刘海、颞骨区。

侧面的定义:是从前侧点连接到耳后转角的位置,从侧与后的两个面分别延伸两条直线,会形成一个交点,再垂直于头皮(如图所示)。

底部区:底部区是制造轮廓线的形状。

骨梁区:骨梁区是制造后部蓬松及修正骨骼的作用及支持顶发区的毛发流向。

顶区:顶区是两个前侧点连接黄金点,制造整体发型的高度和体现动感的作用。

刘海:刘海区是在顶点连接额角眉尾处,分出一个三角形区域,制作脸部周围轮廓线。

颞骨区:颞骨区是制造侧面的轮廓和修饰脸型。

<strong>

从刚才补充的知识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清朝初期的金钱鼠尾辫理掉的是除了底部区和骨梁区的所有头发,秃顶的人掉的是上面的头发,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

在我国绝大多数朝代,男人一般虽是长发及腰但是并不要求统一的样式,所谓随心随性。但是清朝不一样,我们在看清宫剧的时候总会发现男人留着一个编制成麻花状的辫子,有一些还是蛮不错的。其实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子,在清朝不同的时期,辫子也是不一样的。

清朝不同时期的辫子。

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大长辫子基本上是清朝中后期的辫子,在一些电视剧里将康熙年代的男人的辫子也说成那种是错误的。清朝男人留的辫子根据不同的样式一共分三个时期:清朝前期(建立政权到乾隆初期),清朝中期(道光皇帝时代),清朝后期(民国成立结束)。<strong>

1.清朝初期。

初期的时候,经历过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惨烈斗争之后,基本上所有活下来的男人都留起了小辫子。对,不是大长辫子,是小辫子。具体的样式是这样的。

这个叫金钱鼠尾辫,听老人说这种辫子又细又长,好似老鼠的尾巴。需要理掉的部分很多,仅仅要后脑勺上一不足半掌的头发。

2.清朝中期。

这是中期的发型。稍微向后移了很多,图片上的人处于清末,1877年,是一个满族人。可能对自己要求的不一样。这个时期的男人可以留的发型不只是金钱鼠尾辫了,还有这种也可以。但是绝对是不可以超过一半的,否则就是违规了。

3.清朝末期。

清朝末期的男人留的发型大多数是我们在电视剧里见到过的那种,又粗又长。基本上是超过了半个头,还有人只是简单的理掉自己额头上面一些的头发而已。

4.清朝后期。

光头和秃顶怎么办?

中国古话讲的好:特事特办。在这件事情上也是一样的。光头是没有头发的,所以光头的人不需要留辫子。但是前提是要听话,不能造反,也不能因为自己不用留辫子嘲笑别人留辫子的。<strong>

在一开始的时候,绝大多数人反对留辫子不是因为辫子丑或者其他的事情。而是古时候中国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也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汉人认为剃发被视为不孝。不孝在以前可是大罪,不仅仅要受到舆论的谴责,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才会因此死去了很多人,有统计说明因为剃发而不配合满族人统治死去的人多达数十万。

秃顶,我们都知道秃顶的人只是头顶没有头发,在一开始要留的是金钱鼠尾辫,这种辫子是后脑勺上留长发编成辫子。基本上没影响。但是两边的头发还是要剔掉的。

总结:

从辫子的变化我们能看出一些不同的东西:清朝的统治力。在刚开始的时候,国家刚建立起来,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必须使用一些铁血手段让老百姓清楚的知道自己和前朝的关系就此断了。等到中期政局稳定之后就逐渐放宽了要求。在后期的时候,由于外忧外患,政局很不稳定,所以为了得民心就不再对这种细枝末叶,不太重要的东西做过多的要求了。


无笔史官


谢谢题主的提问。这恐怕是近期看到的最有意思的话题了。但细思极恐,尤其是粗略看了很多答友的分析后,不仅不敢苟同,更令人担忧的是:其中一些言论很可能是借此话题挑起新的民族矛盾甚至民族仇恨。根据个人掌握的资料,试着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清朝推行的“剃发易服”制度,目的是废除明朝及以往更早的发型,而不是为了留辫子而剃发。秃顶也不是明朝的发型,因此并不存在所谓“由于没有头发而被杀头”的问题。

其次,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如果一个人确属先天性全秃,可由里人出具证明,而后由当地县衙颁发书面证明。即使谎称是和尚的,也必须出具有效的出家证明。否则一律按违反“剃发易服”制度处罚。

第三,即使属于秃顶也能落实剃发规定。所谓“秃顶”也只是秃头顶,后面还是多多少少有头发的。说白了,只要有一点儿够留辫子的些许头发就够了。实际上,关于剃发和发型,很多人都被清宫剧误导了。

第四,对于光头,也是有一些办法的。比如,如果愿意的话,可以选择出家当和尚。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戴假辫子的方法来解决此问题。溥仪在他的《我的前半生》中就有相关的记载。可见在清朝,找人制作一条假辫子应该不算什么难事。

最后,希望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不要借助此类话题,恶意挑起满汉之间甚至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也不要抱着狭隘历史主义的片面思想过度解读历史甚至歪曲历史。

以上个人观点难免肤浅偏颇,欢迎各位留言发表您的观点。原创和码字不易,若有所启发敬请点赞或转发。我是漫步世界遗产,斧正更多拙作,欢迎点击右上角添加关注。谢谢。











漫步世界遗产


如果是在寺院中,大家都剃头,突然出现一位梳辫子的,将会瞬间成为焦点。同样的道理,在几乎人人都托着辫子的清朝,突然冒出来个“地中海”或是“光瓢儿”,必然也会成为备受关注的对象。

那么,如果大家都留辫子,自己偏偏就没有头发,又该如何呢?

不用着急,首先,谢顶和头发稀少并不违法。清朝入关后要求剃发易服,并不是让大家都留辫子,而是要剔掉大部分头发,而留下的那部分,是为了便于打理才梳成辫子的。

这个问题的区别在于,当时不剃头是要杀头的,但并不是等同于不梳辫子就会被杀。

然而,人都是具有趋同心理的,都不愿意成为“异类”。试想,古代没有太大的社会压力,人们的生活也相对规律,辐射、环境污染也比较少,脱发、谢顶、地中海等问题并不严重。可如果周围的男子都有一条乌黑粗壮的鞭子,偏偏自己留不起来,又该怎么办呢?

当时也有解决的方法:

首先,可以戴个帽子,进行遮盖。既然没有头发,光秃秃地有不好看,而且夏天头皮容易被晒伤,冬天又容易被冷风吹。所以,这个时候便需要一顶帽子了。有了帽子,既能挡风遮雨,又能将自己的地中海藏起来,何乐不为呢?

其次,可以找到假发,不要以为假发是近代发明的,其实古代也有。不过,还没有现在这么流行。而且,作为底层人民,也很少有人在乎自己是不是谢顶、秃顶,因而这种方法用的还是比较少。

再有,那便是需要一种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了:不管别人怎么看,脱发、地中海、秃头又不是什么违法乱纪的行为,最多就是难看呗。所以,有人干脆还就不理会这些东西,自己照样过得很舒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