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的順治,雖重感情但也很有作為

文┃倬琰

被誤解的順治,雖重感情但也很有作為

清王朝起家於白山黑水之中,最為人所驚歎的就是開頭的那幾位君王有知識、有膽略、有野心,一步步將一個偏遠民族擴張為贏響天下的力量。眾所周知前有努爾哈赤、皇太極,後有康雍乾祖孫三代,但這其中唯獨有一個人,只留下了一個風流天子的名頭,存在感既不如父祖也不如子孫,這就是清朝入關第一位皇帝順治帝福臨。他真的只是一個風流天子嗎;如果他真的為情舍了江山,清朝之後的強大是否只是靠著兒子的作為。


┃懵懂的少皇帝

順治帝登基的時候是五歲,清朝的皇帝裡只有最後那位悲催的溥儀比他年幼,所以同歷史上所有繼位的小皇帝一樣,順治的繼位同樣是意外事件,畢竟誰也沒有想到年富力強的皇太極會猝然死去。

被誤解的順治,雖重感情但也很有作為

【順治帝】

雖然皇太極給自己的子孫們盡力開拓基業,甚至打敗蒙古最後一任大汗林丹汗繳獲了"傳國玉璽",但還未入關的清朝實際危如累卵。當初明朝滅元的時候沒有得到玉璽,因而這是有明一朝最大的遺憾,當然後來清朝政局穩定後確認這枚玉璽是偽造的,但至少在當時,皇太極給清朝在正統性上已經做足了準備。

所以順治接手的是一個還未穩定的新生帝國,儘管那時的順治還不懂得這些。因為順治的繼位是清廷爆發了差點崩潰的紛爭才確定下來的,生前未指定儲君的皇太極給雛鷹般還不會飛的清朝留下了一個巨大的難題。

數名皇位爭奪者包括努爾哈赤次子和碩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十四子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和第十五子和碩豫親王多鐸以及皇太極長子和碩肅親王豪格開始爭奪皇位。多爾袞兄弟掌握兩白旗,代善擁有兩紅旗,而直屬皇家的兩黃旗則支持豪格。

被誤解的順治,雖重感情但也很有作為

【皇太極】

清初最主要的決策機構議政王大臣會議本想立多爾袞為帝,但多爾袞拒絕。最終僅僅是皇太極第九子的順治帝福臨繼位,叔叔多爾袞和濟爾哈朗擔任攝政。年幼的小皇帝依然是懵懂的狀態,畢竟當與不當皇帝以及怎麼當皇帝,還不是他自己能夠決定的。

於記載順治年間的文獻語焉不詳,所以這段時期同整個清朝歷史相比顯得較為鮮為人知。而十三歲親政前的順治,同樣是其歷史的空白期,此間多爾袞作為清朝少有的幾個做過攝政王的人裡權勢最大的,帶領羽翼漸豐的清軍打敗李自成,定都北京城。

眾所周知多爾袞死後,記恨他多年的人們對其及支持者進行了毫不留情的肅清,順治得以親政。雖然另一位攝政濟爾哈朗和母親孝莊太后依然有很大權力,但順治開始了自己能力和想法的施展。

儘管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小孩子,但親政僅兩個月的順治發佈諭告,宣佈他將肅清官場腐敗。說來也是非常之無奈,官場腐敗這種事情無論在哪個時期哪個民族,都是避免不了的事情,即便是建立沒多久的清朝已經到了需要肅清腐敗的地步。

腐敗的原因有很多,清初的最主要狀況就是滿族親貴及其手下各種漢、蒙官員間的裙帶關係和貪贓枉法。順治的選擇就是提拔一些自己信任的人,例如罷免大學士馮銓而用陳名夏代替。馮銓和陳名夏都是明末降清的明朝官員,尤其是馮銓在明清兩朝都做到了大學士。

由於馮銓名聲不怎麼好,還受到彈劾,因而順治選擇罷免了他並提拔了陳名夏。由於陳名夏同南方文人集團親密,導致朝廷南北勢力不均。為了平衡順治決定召回聲名狼藉的馮銓,沒想到反而使得派系之爭激化。由於陳名夏也遭到彈劾,順治最終將二人全都罷免。

被誤解的順治,雖重感情但也很有作為

【順治成年肖像】

腐敗是滿族親貴把持權力的後果之一,順治為了削弱滿洲貴族的權力,平衡滿漢均勢,恢復了許多多爾袞攝政期間廢止或排斥的中原王朝制度。順治本人是一個喜好學習的人,入關後刻苦學習,所以雖然是半路出家卻能熟練使用漢語並欣賞中國藝術如書法和戲曲。因為順治本人的喜好和削弱滿洲貴族的需要,順治集結了一批飽讀詩書經典的漢官在身邊。而且恢復了翰林院和內閣,這進一步削弱了滿族親貴的權力,但就像上面肅貪造成的後果一樣,卻也重新燃起了困擾晚明至深的黨爭問題。

為了進一步削弱內務府和滿洲貴族的權力,順治設立十三衙門管理內宮各項事務。儘管這個部門是由滿洲人監督,但是由漢族宦官而非滿洲包衣掌控。宦官在多爾袞攝政期間受嚴格的限制,但順治用他們來制衡孝莊太后和皇叔濟爾哈朗這樣的實權派人物的影響。

削弱滿洲貴族的權力其實並不夠,女真誕生於白山黑水,世代以武力為生,但成為統治中原的王朝後,就不能再以這樣的方式生活。因而順治還大力提倡文治,下令增開八旗鄉試、會試,設"八旗宗學",希望讓八旗子弟也都像漢人一樣學習生活。甚至命人編纂了《資政要覽》、《勸善要言》、《順治大訓》等,還要求將"四書五經"翻譯為滿文,用各種方式提高文化修養。

除了方式以外,具體的官僚體系在順治看來也需要改變。他根據明朝時官制,建立內閣、翰林院等機構;將八旗的官名全都改為漢字,例如固山額真稱為督統,梅勒章京稱為副都統,甲喇章京稱為參領,牛錄章京稱為總領,昂邦章京稱為總管。在順治的努力下,清朝的官制也有原來的充滿草原風格變得更加符合中原的要求。

被誤解的順治,雖重感情但也很有作為

【湯若望】

順治帝本人則是位開明的皇帝,不僅在天文學和科技問題上,而且在處理國事和宗教問題時都向一位來自神聖羅馬帝國科隆的日耳曼耶穌會教士湯若望請教。湯若望同順治有著深厚的私人友誼,順治用滿語稱他為"爺爺",甚至被免除叩頭禮。

清朝自順治帝開始以"中國"自居,並且在對外條約和外交文件中稱清為"中國"。雖然中俄尼布楚條約是第一次在國際法的層面上確立了"中國"的概念,但畢竟這是康熙從父親順治手上繼承下來的遺產。並非只有風流,卻只留下了這樣的形象,確實令人感嘆。


┃不是隻重感情

從上面所看,順治的所作所為,一不是一個傳說中只知感情不要江山的風流天子,二是他的政策和想法其實本不應該如此的沒有存在感。

順治在位期間的一系列作為,實際上起到了很多的作用。阜入中原的清王朝,既無根基也無力量,而滿族親貴不肯放鬆權力更是阻礙了這個新王朝得到中原人的支持,同時還經歷了多次爭權奪利差點刀兵相見的危機。

被誤解的順治,雖重感情但也很有作為

【多爾袞】

順治確實促進了民族間的融合。無論是提倡文治,儘管清王朝直到乾隆結束開始衰敗之前都沒放鬆武功,其依然是文治武功平衡的相對較好的王朝之一;還是從官制上的改革,都盡力讓對其統治有重大關係的幾個民族們都能享受到權力,雖然滿族親貴和八旗子弟始終是最有權的,但至少做出了努力。

同時由於順治自己喜好漢學,不僅是治理上的文治,恢復科舉、提倡學習經典,即使自己在位時間不長,也開啟了女真人從野蠻向文明過渡的過程。但順治無論是作為還是本人,依然是清帝中存在感相對比較低的,尤其是他夾雜在努爾哈赤、皇太極和康雍乾的中間,更顯得只有"風流"被人記住。造成這個情況的,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

一是順治的很多政策在在位期間並沒有成功,沒有達到改變至深的效果,他所做的很多事情直到其子康熙在位期間在真正確定並執行下去,所以導致很多由他採用或支持的政策並沒有被當成是順治的功勞。當然沒有達成效果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因為順治所用的方法指標為多治本為少,但無論如何在強大的滿族親貴的勢力面前已然不易。

二康熙的能力以及貢獻太強,導致後來的史書更多的是突顯康熙帝的功績,因此順治的時期同整個清朝歷史相比顯得較為鮮為人知。同時接上面所說,順治提出的很多東西,都是在康熙漫長的執政時間裡,經過不斷地修正、努力,以及康熙不斷地收攏權力才得以成功,因而後世更多記得康熙的成就,而忘了順治打下的基礎。

被誤解的順治,雖重感情但也很有作為

【康熙帝】

三順治是首先開始一直滿清貴族權力,大力提拔和使用漢人官員的清朝皇帝,這讓順治必然不受滿族親貴的歡迎和喜愛。就比如順治死後其遺詔遭到了孝莊和四位輔政大臣的篡改,廢除了很多順治用以平衡滿漢的政策,足見這方面的作為有很大的反對。儘管最為強大的阻力多爾袞去世很早,其勢力也都被肅清地很乾淨,但其他貴族的勢力同樣不願意順治做那些傷及自己利益的事情。所以順治的政策本就因為在位過短而沒有徹底執行,其死後又被鰲拜等人立馬廢除,因而很少人記得他還做過這些事情。

四就是順治之死其實記載並不詳細和準確,而民間對於其與董鄂妃的愛情故事又長期大力渲染,同時由於順治崇尚佛教人們很願意相信他出家的傳言。因而順治一直都被認為是一個重情而不要江山的風流天子,那幾句著名的詩句"黃袍換的紫袈裟,只為當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為何生在帝王家。"的廣為流傳充分說明了順治在人們心中的形象,並且在幾百年裡不斷強化。

被誤解的順治,雖重感情但也很有作為

【清朝版圖】

五歲即位、二十三歲去世,無論是在位的時間還是活著的時間,都可謂短得可憐。作為清朝入關的第一個皇帝,給自己的兒子康熙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事實上根據記載,順治確實是一個"極富感情,重情鍾情"的人,這樣一個沒活多久的年輕人,留下的是一個重感情的真性情形象,看起來倒也不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