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南宋政权要实行“联蒙灭金”的决策?

点灬小点


南宋联合蒙古抗金处于南宋宋理宗时期,当时南宋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的年代。具体还应该从宋理宗登基说起。

宋理宗的上一任皇帝是宁宗,宁宗一共有八个儿子,但都不幸夭折了,宁宗把弟弟沂王赵抦的儿子赵贵和立为皇子,改名赵竑,当时宰相史弥远已经当了10余年的宰相,他和当朝皇后相勾结,权倾朝野,嚣张跋扈,皇子赵竑对宰相所作所为非常不满,当然史弥远也有所察觉,于是他安排间谍在皇子的身边,探听皇子一举一动。赵竑缺乏政治头脑,有一次他指着地图上的琼、崖说:“我今后作了皇帝,一定要把史弥远流放到这里”, 这种言行无异于授人以柄,结果使得史弥远加快了废除皇子的脚步。

史弥远安排手下从民间寻到了一名叫做赵与莒(就是后来的宋理宗)的皇室血脉,接到了临安,在宋宁宗弥留之际,史弥远矫诏将赵与莒立为皇子,与赵竑平起平坐。不就宁宗去世。关于宁宗的死因,至今仍是一个难以破解的谜,据《东南纪闻》记载,宁宗病重时,史弥远献金丹百粒,宁宗服用后不久去世。这样看来,史弥远毒杀宁宗的嫌疑相当大。宁宗去世后,史弥远和杨皇后策划扶持赵与莒登上了皇位,就是宋理宗。理宗即位后,假托遗诏,授赵竑开府仪同三司,封济阳郡王。不久,又宣布进封赵竑为济王,赐第湖州,这样将赵竑赶出了京师。

理宗夺位后,仍然受史弥远的摆布,没有任何实权,在这十年间一直是史弥远在把持朝政。史弥远死后,宋理宗非常想要有所作为,以显示其比赵竑更有能力来治理大宋,他对内推行了很多政策,举贤任能,一时朝堂之上人才济济,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端平更化,但是虽然声势很大,但并没有改变南宋走向衰落的趋势。政策朝令夕改,最终无所建树。澄清吏治、整顿财政的各项措施也大多就事论事,治标不治本。因此,相对其具体实效,“端平更化”更多是理宗想要有所作为的一种态度。

对外方面就是联金抗蒙,南宋中后期,蒙古迅速崛起,成为金之后又一个对宋朝构成巨大威胁的少数民族政权。而且蒙古已经对金朝开始了打击行动,面对当前形势,南宋朝廷内部发生了意见分歧。一些人仇视金朝,主张联蒙灭金,恢复中原;另一些人相对理性,吸收当年联金灭辽的教训,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不能联合蒙古。

 绍定五年(1232),蒙古遣大臣来宋商议宋蒙合作,夹击金朝。史嵩之上报中央,当朝大臣大多表示赞同,,只有个别人不同意,主张应借鉴徽宗的教训。一直胸怀中兴大志的理宗把这看作是建立不朽功业的好机会,让史嵩之遣使答应了蒙古的要求。蒙古答应灭金以后,将河南归还给宋朝,但双方并没有达成书面协议,只是口头约定,这为后来蒙古攻击宋朝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随后史嵩之命京湖兵马钤辖孟珙带兵二万,与蒙军联合围攻蔡州。蔡州城被攻破后,金哀宗自缢而死,金国灭亡。孟珙在废墟中找到金哀宗遗骨,带回临安,理宗将金哀宗的遗骨奉于太庙,告慰徽、钦二帝在天之灵。金朝的灭亡,让南宋朝廷似乎看到了收复中原的绝好机会。

金亡以后,蒙军北撤,河南空虚。赵范、赵葵兄弟为代表的一些人想要乘机恢复中原。大部分朝臣对此都持反对态度,认为南宋目前的力量还不足以与蒙古抗衡。此时刚刚摆脱史弥远控制的理宗,被这种“大好时机”,冲昏了头脑。收复故土、建功立业的念头最终使他作出了出兵中原的决定。端平元年正月,理宗任命赵葵为主帅正式出兵河南。六月宋军攻下了开封府,此时的开封府已经是一座废墟,宋军收复的只是一座空城,但毕竟还是实现了 “靖康之难”以来无数志士仁人的梦想。占领开封后,后方没有及时运来粮草,以至宋军无法继续进军,贻误了战机。半个月后,赵葵兵分两路,在粮饷不继的情况下继续向洛阳进军。到达洛阳后,遭到蒙军伏击,损失惨重,狼狈撤回。理宗君臣恢复故土的希望落空。历史上称这个事情为“端平入洛”,“端平入洛”的失败,使南宋损失惨重,数万精兵死于战火,大量物资付诸流水,南宋国力受到严重的削弱。而且 “端平入洛”使蒙古找到了进攻南宋的借口,蒙古由此开始了攻宋战争。面对这个局面,理宗不得不下罪己诏,检讨自己的过失,以安定人心。

 

 

 

 

 





历史凭栏处


实际上,在北宋时期,在国策上搞了联金灭辽,其结果是北宋终不免于为金所覆灭。这样明显的历史痕迹,正所谓殷鉴不远,而南宋怎么就会对此置若罔闻的呢?

换言之,“为何南宋政权要实行“联蒙灭金”的决策?”

在南宋的第四位皇帝宋宁宗在位时期,当时的南宋朝廷与北方的金国就关系渐趋于紧张,继位不久的宁宗皇帝重用大臣韩侂胄,罢黜朱熹官职,清算程朱理学的影响,宋宁宗君臣不甘于再忍受金国的横蛮作风,尊崇岳飞,声讨秦桧,追封岳飞为鄂王。

南宋开禧二年,即公元1206年的5月,宋宁宗诏令,开始进攻讨伐金国,史称开禧北伐。战事刚刚开始,南宋朝野上下,反对之声就不绝于耳,有识之士直接就指出,这样的军事行动,绝无胜算,而且会把国家推到极其危险的境地。

果不其然,南宋军队不但败北,而且败的很惨,结局难以收拾。金人对于战场上的失败者不会客气,要求严惩战争责任者。

南宋朝廷万般无奈,竟然杀掉韩侂胄和苏师旦二人,并将其二人首级送往金国,再签嘉定和议,屈辱更甚。

此时此刻的蒙古人在做什么呢?实际上,南宋君臣并没有忽略他们,对于蒙古这个对手的实力也是未曾小觑。

还是在宋宁宗时期的宰相余端礼对此很有感触,他告诉宋宁宗。“万一鞑靼得志,直犯中原,或虏酋逃遁,逼近边界;或恐中原有豪杰”。就是说,这些蒙古人一旦强大起来,直接就会涌入中原地区,或者其它情况由此发生,都会使得中原地区群雄蜂起,不可收拾。

甚至一些大臣通过出使金国后,回来也认为,即便蒙古人覆灭了金国,对宋朝廷来说,也不是什么值得庆贺的事。

这个时候,金国的势力正是鼎盛时期,而成吉思汗尚且忙着统一蒙古各部落,可是,南宋君臣就已经看出了端的。

可是,又能怎么样呢?也就是在这样的惴惴不安当中,十几年过去了。

南宋嘉定四年,也就是公元1211年,统一了蒙古各部的成吉思汗开始动手了,他毫不犹豫的向金国发起了军事攻击。

这样的事件对于南宋来说,怎么能等闲视之?朝议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南宋君臣不是愚蛮不通,而且是思前想后,把对策都想绝了。

工部侍郎乔行简认为,不能任由蒙古坐大,一旦金国被蒙古吃掉,剩下的就是南宋单独面对虎视眈眈的蒙古人了。所以,吸取北宋覆灭的教训,应该物质上支持金国,让金国能继续与蒙古人对峙,争取出缓冲的时间,以利于南宋备战,以备将来对付蒙古必然的侵袭。

上述说法,可以概括为“扶金抗蒙”一派。

而礼部侍郎真德秀等人则提出,“灭金拒蒙”的说法。

这一派认为,宋与金,毕竟有着血海深仇,君父被掠之辱,想利用金国给宋朝充当战略缓冲的想法是愚蠢的,绝对不可行的。那么怎么办呢?干脆不如利用金国现在被蒙古人打的焦头烂额的时机,南宋朝廷趁机停止输纳岁币,然后派兵北上,拿回燕云十六州。这也是增强了自己的实力。

这一时刻,正是距离宋宁宗对金国用兵失败,签署屈辱和议的第三年,对金人的仇恨还是很强烈。

可是有一点,南宋君臣不是糊涂蛋,他们没有一个主张去联合蒙古人去灭金的。

因为靖康之耻的阴影还在,南宋君臣感觉到鞑靼人蒙古的危险性,不会去与凶残的势力去结盟。

在这种情况之下,廷议决定,停止向金国输出岁币,但是,也不与蒙古合作,坐看二虎相争。

金国虽然不比当年,但是,蒙古军队打了三年也没有吃掉它,然后转向相持阶段。

相持不久,金国开始战略大收缩,放弃了大片的北方疆域,把国都从中都迁移到了汴京,也就是原来北宋的都城开封汴梁。

而此时此刻的成吉思汗,突然把视野转向西面,军队开始西征,结束了对金国的战争。

从一般意义上说,应该是和平到来了。可是,南宋君臣怒不可遏。

南宋朝野上下一片大哗,金虏竟公然以北宋的都城开封汴梁城做为他们的都城,是可忍孰不可忍?

可对于被蒙军攻的精疲力尽的金国来说,南宋趁着金蒙大战的时候,多年不交付岁币银,岂不可恼?

由于被蒙军迫的丢弃两河与山东地区,致使金国就连30万军队的粮食都无法保障。

南宋嘉定十年,金宣宗诏令,实施“北失南补”策略,也就是说,打不过蒙古军队,解决不了国内物资匮乏的问题,就对南宋进行军事侵略,以求一逞。

这一打,就是7年。战争的结果,金国不但未能得到国力的补充,而且几乎耗尽了国力,宋金再度联合的可能性就在这场旷日大战中失却了微弱的可能性。

也就是这个时候,蒙元又瞄准了体量与实力都虚弱的金国,而且,不断的向南宋示好,要求与南宋结盟。

在此期间,蒙古为了灭金,也开始不断遣使要跟南宋结盟。

即使到了此时此刻的南宋朝廷,也是从没答应蒙元的要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宁可与金国达成默契,也没有放松对蒙元的警惕性。

宋理宗绍定三年,蒙、金已经战成一团。凶悍的蒙元军队强行借道南宋,4万蒙军,杀奔三峰口,与15万金国军队缠斗在一起,金国军队多次坐失战机,据说又连续三天遇到大雪,使得金军几乎不能支撑下去。

蒙古军队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生拼死打,击溃了金国的15万军队,形势一下子变得明朗起来。

这时候,做壁上观的南宋君臣集思广益,达成了这样的共识;金国已经是必灭无疑,此时联合蒙军,可以趁乱占领原金国所辖地域,另外,通过参与对金战争,也无形中使得蒙军对宋军增加些尊重。

如果还不参战,则属于迂腐,天予不取,必受其咎。

这个时候的南宋,实际上已经没有再高明的选择,金国一定不能复生了,南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的正月,宋蒙联军攻入蔡州城,金哀宗举火自焚。

金国宣告灭亡。

自始至终,南宋君臣都很明白,蒙军的凶残,胜过金兵数倍,但是,南宋一朝,已经别无选择了。


子由


导读:其实南宋联蒙灭金,不是不懂唇亡齿寒的道理。但是架不住金国自己作死啊,可以说南宋联合蒙古灭金纯属金国自己自作自受。可以说从金国崛起后就没对宋背信弃义,毫无诚信可言。两家没有信任的基础,怎么合作抗蒙?


虽然古代国与国之间讲究的是利益,但是必要的诚信还是要有的。金国崛起灭辽后,可把大宋霍霍的不轻。并且言而无信,先后数次背盟。孙刘联盟抗曹还需要有信任为合作基础呢,何况对抗强大的蒙古。可以说南宋采取联蒙抗金是被迫的,金国被南宋和蒙古联合灭亡也是咎由自取。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金国在对待大宋上是如何的两面三刀、毫无诚信的?第一、背弃宋金海上之盟,灭辽后进攻大宋。攻破开封,烧杀抢掠后带走二帝北归。第二、南宋建立后,经过战争签署绍兴和议后屡次背弃盟约进攻南宋。第三、当金国濒临灭亡,金国不思反击蒙古反而大举进攻南宋打算鸠占鹊巢。所以说金国狼子野心,根本不是合适的合作对象。这一切都是金国自作自受造成的。下面我们做一下详细阐述。


金国第一次背弃宋金海上盟约灭宋

金国崛起后,北宋看到了消灭世仇大辽、拿回幽云十六州的希望。虽然宋金并不接壤,但是大宋还是派使者通过海路联络上了金国,商议合作灭辽事宜。双方商定:金取辽中京大定府,宋取辽南京析津府,辽亡后,宋将原给辽之岁币转纳于金国,金同意将燕云十六州之地归宋朝。


但是金国在灭辽之后甚至来不及收拾辽国西北疆土,就迫不及待的进攻大宋。在靖康年间攻破开封,烧杀抢掠略后掳走二帝。除徽钦二帝之外,还有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的灭亡。所谓与虎谋皮,北宋为自己的天真付出了亡国的代价。


金国背弃绍兴和议再次侵宋

南宋建立后依然很天真,认为委曲求全与金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交点保护费就可以保证边境的长久太平。殊不知国防的安全需要自身实力的保证才行。南宋为了绍兴和议的签订甚至以莫须有的罪名诛杀了岳飞等主战派,结果怎样金国先后两次背弃绍兴和议盟约进攻南宋。事实证明金国毫无信义,屡屡背盟进攻南宋。


南宋和金国曾经两次大长城绍兴和议,第一次两年以后金国背弃盟约攻宋;第二次时间长点,不到20年金国就又背盟攻打宋朝。即使如同赵构这样软弱的人都无奈的说:“夷狄之人,不知信义”。如果不是爱国文臣虞允文指挥宋军残部凭借长江天险据赢得采石矶大捷,南宋没准提前就寿终正寝了(当然金国内讧,海陵王完颜亮被杀也是主要原因)。


金国末年打算捏软柿子鸠占鹊巢占领大宋

在金国末年,金国被蒙古占领大半。金国彻底失去了祖地,只龟缩在山东、河南、山西几个有限的省份苟延残喘。按说此时金国统治者应该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对抗蒙古,但是金国脑残居然想堤内损失堤外补。金国打算集中兵力进攻南宋,掠夺土地和财富甚至是鸠占鹊巢在南宋的土地上另建金国。

于是在1217年,金宣宗派兵几路进攻南宋。结果南宋被彻底激怒,军民团结对入侵者迎头痛击。结果金国被击退,丧失了最后联合盟友的机会。



小结:

所以说金国不但背信弃义,而且丧心病狂。即使在网朝末年还想通过抢掠南宋来壮大自己。你说这样的伙伴如何赢得南宋的信任?与其你想整我,不如我联合蒙古先灭你。所以金国悲剧了,在1234年被蒙宋联合灭亡。金国也为自己的没有信义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历史纵横帝


12世纪初,女真贵族的铁骑踏进了中原,赵宋王朝退居江左。在其后的一个世纪里,金国几次想灭绝宋朝,偏安江南的南宋也多次想收复中原。但因双方综合实力相当,最终形成了南北对峙之局,以宋向金贡献岁币的方式维系着不平等的和好。然而,从朝堂到民间,“靖康之耻”刺激着每一个有血性的宋人。他们忘不了被金人铁骑踏破的中原花花世界,更忘不了被女真蛮族蹂躏的家园故土。宋金之间,只有无法弥合的世仇。

13世纪初期,蒙古崛起于北疆,并迅速走向扩张的道路,数年之间就席卷漠北草原,兵锋直指金国的首都燕京。

1214年,金宣宗将首都由中都北京迁到南京开封,以躲避蒙古大军的威胁。此举也打破了稳定的宋金关系。金宣宗不思收复失掉的河朔领土,却盘算着把在对蒙战争中受到的损失从南宋这里补偿回去。于是,宋金关系急剧恶化。

1226年,正在贺兰山麓围攻西夏的成吉思汗派遣一支蒙军,以绕道金国后背为名进入南宋的四川境内。该支蒙古偏师将陕南重镇汉中蹂躏一番后从容撤退。这是蒙古对南宋的第一次大规模的试探性进攻。昏庸的南宋朝廷没有从这次事件中解读出蒙古的险恶之意,反而沾沾自喜,以为得到了一个消灭金国强有力的帮手。

不久,蒙古第二代大汗窝阔台即位,立即向金国发起了强大的攻势。面对金国坚壁清野的防御部署,蒙古军强攻潼关、强渡黄河的灭金计划破产。于是,窝阔台决定按照成吉思汗“假道于宋以灭金”的遗言,实施假道灭金的新方案。

1233年,蒙古派遣王檝为正使,兀鲁剌为副使出使南宋,“约共攻蔡州,且求兵粮,请师期。”与南宋商议联合灭金事宜,请南宋出兵助粮。宋方对蒙古使节热情款待,欣然同意了蒙古的要求。六月,南宋政府命令大将孟珙出兵河南。宋军先后迫降邓州、申州,大破金军武仙部于河南淅川,又攻克了唐州,截断了金哀宗西逃之路。九月,蒙军围攻蔡州,遭到金军的顽强抵抗。十月,南宋宰相史嵩之以孟珙为统帅,领兵二万,运粮千石,赴蒙军之约,合攻蔡州。蒙宋两军将金哀宗栖身的蔡州团团包围。

1234年正月,蔡州城内兵尽粮绝。金哀宗见大势已去,于九日晚传位给完颜承麟。十日,蒙军集中攻击西门,宋军猛攻南门。午时,蔡州城被攻破,金哀宗自缢身亡,完颜承麟为乱兵所杀。建国一百二十年的金朝就此灭亡。这一战役史称“端平入洛”之役。

现在看来,南宋朝廷的“联蒙灭金”决策乃是正确之举。当时金哀宗被困蔡州,金国的灭亡已为期不远,南宋出不出兵这都是必然结果。南宋国力不足以抵御强大的蒙古铁骑。南宋的当务之急是尽量避免和推迟与蒙古直接交战。何况,消灭金国这个百年世仇也是当时南宋军民的共同心声。








棒槌袄袄


第一,“联宋灭金”是成吉思汗的遗策:“若假道于宋,宋金世仇,必能许我。”蒙古人在正面无法有效突破金国的关河防线,只能假道于宋,采取远距离迂回作战的策略。蒙古占据主动,南宋居于被动。

第二,宋金世仇,靖康耻对南宋的统治阶层的心心理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民族情绪往往左右朝政。金国南迁之后,史弥远等人支持恢复中断多年的岁币,“宜姑与币,使得据鞑”。但遭到群臣反对,更有太学生痛斥这是卖国行为。

第三,蒙古强制借道。蒙古一开始还是希望南宋能够主动借路,绍定四年,蒙古再次派李邦瑞使宋,但借路请求遭到拒绝,拖雷只能用武力强行扣关,一时之间,宋军来不及部署,只能眼睁睁看着蒙军入境。

第四,在经过三峰山大败后,金国的灭亡指日可待。对于南宋来说,金国已经失去了作为屏障的资格。

第五,金国在三峰山大败后,意图攻占南宋巴蜀之地来安家。金哀宗密令粘哥“集大军于上会与饶凤关,出宋不意取兴元”。另外,从三峰山逃脱的武仙亦收拢溃军十万人,意图西进迎金帝入川。所以,南宋不得不联蒙灭金


穆斯塔法


首先,宋蒙一个是有着无数荣耀与生命力的落寞贵族,一个是有着极大野心的新兴贵族。南宋想通过这场战争收复失地,实现真正的华夏统一,延续祖先的荣耀,可见南宋并不是只有软弱与退让。蒙古刚兴起,尝到了民族强大带来的荣耀的甜头,也明白荣耀背后给自己民族带来的利益和财富。当然两个国家都明白这份荣耀和财富背后的东西。那就是种族的延续和繁荣,这代表你和你的子孙可以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最肥沃最美丽的土地上,你们的文化会和血脉一起延续下去。这是宋蒙联合的前提条件。

其次,宋蒙和金都有世仇。在靖康之难上,金人掳走了大宋的皇帝,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然后就是屈辱的称臣纳贡,这是何等屈辱,由上国变成了下国。蒙也一直饱受金人的欺凌。所以当有这样的机会去灭金,当然宋蒙都是乐意的。

国家之间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那个时候宋蒙就是朋友,他们联合起来才能彻底灭了也很强大的金。当我们回顾历史,我们知道最后蒙灭亡了宋,我们会感觉宋那个时候的做法很难让人理解。但是古人没有上帝视角,古人看不到结局,古人只能通过谋划来达到利益最大化。其实那个时候的宋蒙之间都是在相互利用,宋在利用蒙灭金,灭金以后收复更多失地,甚至蒙古人的地盘都有可能在大宋的考虑范围。蒙古人也是,蒙古人野心那么大,他们想的绝不是金这一片土地。在灭金之后就是夏就是南宋。只不过南宋低估了蒙古的野心和能力,致使功败垂成,终灭于崖山海战。这是命数也是谋划无果的无奈,但这不是没有任何努力的听天由命,崖山海战显现了华夏的民族之魂。当时机成熟,我华夏子孙又会在新的谋划之下继续民族的复兴,这个时候熊熊之火就会燎原之势,点燃每一个沉睡的华夏子孙的心。



子艮天然


其实从兵法角度讲这是对远交近攻比较好的诠释,三方势力在联合初期金最强,而宋蒙相对孱弱,但是谁都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金国的存在。

政治联盟的基础有宋对中原故地的追求,这从南宋偏安一百余年始终未曾定都可见一斑(临安是以行在的政治单位存在始终),而蒙也想尽早结束被金的压迫历史,腾出精力西出东进征服星河大海。

只不过这一切的前提都是金的存在,而金只是两国的缓冲,当金灭以后宋蒙之间就直接冲突起来,也为后来蒙哥战死钓鱼台以及忽必烈统一寰宇扫清了最后的障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