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女性乘車時間,滴滴順風車又站在了輿論的中心

滴滴順風車回來了。

2018年因女性乘客遇害事件,滴滴順風車站在了風口浪尖,開始了長達一年的下線整改。今年7月柳青在開放日見媒體時說,“順風車為什麼遲遲不上線?就是因為害怕。”

然而最近,滴滴順風車在APP公佈了最新產品方案後,又站在了輿論的中心。新方案顯示,試運營期間將在7個城市提供5:00-23:00(女性5:00-20:00)的順風車平臺服務。這段針對女性特別設定的乘車時間迅速引起了網友的關注。

限定女性乘車時間,滴滴順風車又站在了輿論的中心

據 顯示,新方案公佈後滴滴順風車熱度達到最高值,日環比上升了10333.09%,共有事件相關信息82,296條,其中微博相關信息最多,佔比58.25%。

限定女性乘車時間,滴滴順風車又站在了輿論的中心

11月6日,滴滴出行APP公佈最新產品方案,隨後大V@我遭遇了性別歧視 發佈微博,質疑方案中“女性用戶晚八點後禁乘”的規定,該條微博目前已有53萬人點贊,很多網友發佈了自己的看法。

“絕了,保護你的方式就是限制你,為你好。”“導致滴滴順風車下線整頓的女乘客遇害時間是在下午啊?這是拒絕投入更多安全維護成本的懶惰做法。”

限定女性乘車時間,滴滴順風車又站在了輿論的中心

限定女性乘車時間,滴滴順風車又站在了輿論的中心

隨著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兩級分化的討論湧現出來。部分網友認為滴滴此行為屬於性別歧視。

限定女性乘車時間,滴滴順風車又站在了輿論的中心

限定女性乘車時間,滴滴順風車又站在了輿論的中心

另一部分網友則認為滴滴沒問題,“女生真難伺候,沒條款說不保護你們,為了保護你們又說性別歧視?”“既然順風車危險,建議打車或自己開車。”甚至直接給部分網友的發言蓋上了“田園女權”的帽子。

限定女性乘車時間,滴滴順風車又站在了輿論的中心

限定女性乘車時間,滴滴順風車又站在了輿論的中心

限定女性乘車時間,滴滴順風車又站在了輿論的中心

@人民日報 評論道:“保護女性安全,就要限制女性夜間乘車嗎?這是個欠考慮的商業決策。呵護女性的,從不是禁令,否則‘足不出戶’才最是安全。 ”

除此質疑聲外,也有網友提出了建議,認為可以對司機過往情況進行核查,選擇部分司機可晚上接單,或夜間優先給女乘客配備女司機等方式。

限定女性乘車時間,滴滴順風車又站在了輿論的中心

限定女性乘車時間,滴滴順風車又站在了輿論的中心

求生欲強的滴滴火速回應了此事,11月7日,據新方案公佈34小時後,@滴滴順風車 調整了試運營時間,對所有順風車用戶提供服務時間均調整為5:00-20:00。

限定女性乘車時間,滴滴順風車又站在了輿論的中心

滴滴出行總裁柳青也在微博致歉:“也覺得現在順風車產品功能對女同學們不太好用,給朋友們添堵了,歡迎大家更多的批評與建議。”

限定女性乘車時間,滴滴順風車又站在了輿論的中心

沒想到的是,調整時間後質疑聲進一步擴大,有網友開始埋怨部分女性損人不利己,輿論風向從討論滴滴公司做法的是否能保護安全轉變為對“女權主義”的抨擊。

限定女性乘車時間,滴滴順風車又站在了輿論的中心

限定女性乘車時間,滴滴順風車又站在了輿論的中心

限定女性乘車時間,滴滴順風車又站在了輿論的中心

限定女性乘車時間,滴滴順風車又站在了輿論的中心

限定女性乘車時間,滴滴順風車又站在了輿論的中心

滴滴出臺新的方案,從訴求上看大家最應該關注的是安全問題,最開始的討論也是圍繞著新方案能否保證乘客安全進行的,然而隨著一些不理智的言論出現,更多的聲音開始批評“女權主義”。

微博是一個以用戶生產內容為主體的平臺,用戶的媒介素養參差不齊,參與討論時部分用戶很容易因為理解不同,偏離討論的重點。傳播學中有個概念叫輿論失焦,指的是事件或話題的中心議題反而被邊緣性、衍生性議題所替代、遮蓋,從而造成中心議題被忽視的輿論現象。

其中用戶的情感因素會影響到輿論的走向。在輿情事件引起的討論中,人們難免會在評論中帶入自己的情緒,接受到相似的言論支援後,會將自己的觀念進行自我合理化,很容易對持有不同意見的群體進行道德審判,最終使得理性討論走向更情緒化的發言,形成輿論失焦。

因此,此次事件中,我們更應該把目光聚焦在滴滴順風車新出臺的方案能否有效保護乘客的安全,針對女性設置的時間限制是否合理,而不能變成互相攻訐。

正如柳青在微博中所言,順風車是如履薄冰地在試運營。其實在新的試運營方案中,滴滴順風車針對產品進行了很多調整,比如永久下線了個性化頭像、性別、標籤評價等社交行為;增加了信息核驗功能,乘車前車主需要人臉識別;長距離出行時,提醒用戶設置緊急聯繫人,並自動對行程進行錄音......

為了讓乘客獲得更安全的服務,滴滴是在努力整改的,不能因為一個規則,就否定了其他的努力。至於這些調整是否有效,能否保證危險不再發生,只能等時間來驗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