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住在万科养老院的90后

那些住在万科养老院的90后

故事的主人公,准确说来,是一群90后和一群50后、甚至40后们。

人生阅历的时差长达近半个世纪,喜好与生活习惯几近零重叠,当这样一群人,开始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彼此之间的信任和依赖,会否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根发芽。局外人关心结果,但身处其中的他们,似乎更在意这些过程。

普通养老院的故事,在这里,有了新的情节。

就好像平流层与对流层之间的边界突然被模糊掉,这些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把他们的想法和热情带到了平流层,静如湖面的日子,就这么流动了起来。

1

爷爷奶奶们突然发现,站在自己面前的工作人员跟自己孙子孙女一样大,有些甚至更年轻,“他们到底能不能行?”要说心里一点顾虑没有,那是假的。

聊起最开始遇到的“麻烦”,北京万科养老公司总经理张银有点无奈,“经常出问题之后老人们都会给我打电话,说只要你在,我们就踏实。他们其实寻求的更多是一种安全感。”

相比于有一半以上都是90后的管理团队来说,张银算得上“老人”。70后的他在整个养老行业一呆就是十几年。在这个经验决定一切的行业,老人们更愿意相信年龄意味着靠谱。所以当随园项目运行之初,张银面对更多的工作,除了打消老人们对于年轻管理团队的顾虑,同时,也要教会这些“90后”如何迅速培养起这份信任。

结果比他预期的还要更顺利。

相比于传统的养老管理团队,更在意如何妥当安全的看护老人的日常,这些年轻人,却有声有色的让老人们玩了起来,非但不是被动参加,一大波爷爷奶奶们开始热衷于打卡、分享,这些年轻朋友圈的玩法,悄无声息的入侵了这群50后甚至40后的生活。

怎样策划活动让爷爷奶奶们更乐在其中,便是赵婷婷和她同事们的一份主要工作。作为北京万科养老公司营销总监,赵婷婷同样也是一名90后,2016年加入万科之后,她从事v-link相关的社区商业的新业务,对于学园林设计出身的她,万科是足够有吸引力的行业标杆,但做养老,对她来说,是完全陌生的领域。

当从v-link成长中心的工作专注到养老板块,受众也随之从社区生活的家庭转移到了老年人,对于赵婷婷和整个万科养老的营销团队来说,虽说有挑战,但年轻团队的优势便在于,他们跳出了固有的思维,尝试用全新的做产品的思路,打通了年龄的隔阂。

那些住在万科养老院的90后

2

自怡园项目落地时,万科便在整个养老服务中自主开发了V-care照护服务体系。与传统养老服务机构不同的是,万科根据每个老人不同的情况制定了专属的照护计划,从护理端来说,精准到每一分钟的护理工作都可以通过V-care来完成和评估,不但省去了护理员之间繁琐复杂的纸质版交班笔记,老人们的需求和看护的重点也能够通过移动端更好的进行改进和记录。

如果说光熙门的怡园光熙长者公寓诞生了万科V-care的1.0版本,万科养老的整个营销团队则在房山随园项目搭建了2.0的升级版本。除了定制照护计划,也加入了呼叫的功能,包括正在研发的老人数据预警系统,对于整个万科养老团队来说,这是一个可以不断生长的产品,但最终要实现的目的,便是更加精细化的服务好居住在这里的每一位老人。

产品端的进化来自于自下而上的反馈力量,越是走心的产品,越需要身处第一线去发现真正需要改善的问题,小到每一个护理员的护理动作,精细到每一分钟的护理成效以及不同年龄不同性格老人之间的需求差异,这些都在时时刻刻对万科的养老产品经理,不断的提出了改进的要求。

在赵婷婷看来,这虽然是一个很小的产品,但这个产品也让万科在做养老这件事情上,有别于绝大多数的养老机构甚至是专业的养老服务品牌。

其次,便是感性的投入。

通过激励和自我成长来影响老年人的业余生活,这样的模式虽然在很多养老社区都能看见,但万科在随园打造的“幸福银行”却让这些爷爷奶奶们玩的越来越嗨。通过积分打卡来换取幸福币,而打卡的途径必须是参与到兴趣课程和社交活动中,没想到,这竟然引发了老人们的“攀比心态”,到底谁可以登顶每个月的打卡top3,让原本一些不爱出门懒得交际的老人们,也都心甘情愿的参与到了园区的课程和活动中。

“更好玩的是,爷爷奶奶们除了会互相提醒打卡,还会互相举报,谁要是没来上课帮人打卡,那可是不行的。”说起这些事儿,赵婷婷都觉得自己身边的这些爷爷奶奶们,也像孩子们一样好玩儿,他们其实缺少的,恰恰正是这种全新投入的生活态度。

从最开始没人愿意上课,什么课程都难以开展到现在热门的课程总是爆满,在随园,合唱、书法、绘画手工和信息科技是最受欢迎的几门课,园区里的年轻人教会了老人们网购,这让不少奶奶们见面的谈资,变成了分享自己最新的网购成果。

那些住在万科养老院的90后

“在院子里见到奶奶,我们都跟朋友一样,叫她们美女’,而所有的长辈都叫我们孩子,把我们也当成了自己的孙子孙女,这种感觉,不像是在工作,就好像是过着普通的每一天。”这让从来没想过会做养老这份工作的赵婷婷,有了全然不同的感受。

3

这注定是一份工作与生活界限越来越模糊的工作。

工作半径内所要面对的都是这些进入人生下半场的老人们,我们总说,人老了就越来越像孩子,会变得任性,也会更情绪化,关照他们的心理与其说是一份工作,更多其实是发自内心的关怀。赵婷婷说,随园项目刚刚开业不久,每天下午都会有一个圆桌会议,一开始在会上,他们都会被拉着说各种问题,老人们的不满和需求。但慢慢的到了现在,变成了唠家常,变成了长辈们喋喋不休的关心,催促她们这些年轻人早点下班回家,早点去吃饭。

“就像是家的感觉,有这么多关心你的爷爷奶奶。”

人一旦投入感情,就很难抽离。

在万科的养老服务团队中,有很多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特别是随园项目,紧邻房山良乡大学城社科院,其中一位社工专业毕业的研究生,便将其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选择在了随园。如果不做养老,她也许可以有更大的舞台,更丰厚的待遇,但当她看到日夜陪伴一起排练的爷爷奶奶们,在舞台上唱完一首歌时,站在台下的这些年轻人也跟着掉了眼泪。这种内心与情绪的连结,也许超越了任何一份普通的工作。

那些住在万科养老院的90后

我想,这也是让她做出决定,投入到这份养老工作中的关键所在。

“你会发现这些老人,可以教会你很多东西,人生的大道理也好,处事的心态也好,甚至他们会真正把你当家人一样去帮助你,但做这份工作时间越长,也会越害怕。”和攸克君聊起过往经历,这是张银最大的感受。当你和老人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深厚,一旦当他面临病痛或任何波折,你所要经历的煎熬,比想象中还要残酷。

说实话,听完他的故事,我才是第一次感受到养老这份工作,区别于任何一份工作,甚至与医生护士不同,他们建立了更深的情感联结,甚至亲如家人,你能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希望他们能好好的。

4

这让你会重新看待有关于养老的这件事,他需要这些有温度的从业者,也需要一个真正能够坚持和沉淀下来的品牌。

不得不承认,养老服务在国内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专业人才的稀缺以及社会认同感的缺失都限制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各大养老机构虽然层出不穷,但大多数人想起养老院,也只是觉得这是一个无奈之选,但在万科的随园,其实看到了更多有生活热情的老人,他们有些是退休的大学老师,有些是环球旅游的爱好者,还有更多人老心不老的老小孩儿们,60岁也好,70岁也罢,年龄只是一个数字,活在当下和享受生活,其实是他们在这个轻松的环境中,真正受到的启发。

也因此,中途进场的万科,让人看到了他们在做养老这件事情上的用心之处。从最早的房山窦店幸福家,到光熙门的怡园光熙长者公寓,是北京万科养老产业从1.0时代不断进化的真实写照。从2016年到2019年,从怡园到随园,再到最终决定将窦店幸福家关闭并入到整个随园的运营管理,

三年时间,万科对于养老布局的思考一直没有停止过,即便都是随园系,相比于第一个诞生在杭州良渚文化村的随园嘉树,北京随园养老中心,也有了更多进化的基因。

而这支专注于养老业务的团队,尽管背靠着万科这棵大树,但所有人心里都很清楚,养老这条路,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必须时刻保持“创业者”的态度。反倒是这些不断加入的90后们,相比于80后甚至70后,他们更不愿意给自己的生活设限,他们也善于将专业变成一种能力。

养老,不再是一个听起来略显悲凉的话题,至少在随园,永不满足和永远热情追求新鲜的年轻人们,让同行的老人,也跟着轻松了起来。

那些住在万科养老院的90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