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打仗边上学,老山战场走出9000大学生,“猫大校长”年仅23

校长那年23,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宽额头、大眼睛、高鼻梁,十分精干,很是漂亮,也很有想法,敢想敢干。你想啊,对越作战老山战场办大学,没有这种敢想敢干的精神头,这事儿能成吗?

她在野芭蕉林里搭建了一间简易的木板房,一块军绿色的雨布将木屋一分为二,一边是办公室,一边是卧室。这就是 “猫耳洞大学”校长王迎春的办公室和卧室。战士们将“猫耳洞大学”简称为“猫大”,王迎春自然就成了“猫大校长”。

有人说,这位大校长的办公环境真是简洁极了。王迎春说,她已经很满足了,比起她的“学生”的居住环境,自己享受的是“五星级豪华大酒店”的待遇。

那么,她的学生住在哪里呢?从校长办公室出来,进入战地交通壕,一直向纵深阵地延伸,每一个猫耳洞都有她的学生,还有在指挥部周遭保障的简易帐篷里也有她的学生。

边打仗边上学,老山战场走出9000大学生,“猫大校长”年仅23

她总共有多少学生呢?王迎春说,9000多人,这一大片区域阵地上的年轻官兵,多数都是她的学生,不论职务高低,不管男男女女。

学生9000人,老师有多少?王迎春的绿皮笔记本上记着一大堆名字,有河北师范大学李玉坤副教授,他曾经来到老山前线,亲自“猫大”的学生讲过课。

还有河北大学中文系副主任王兆年,高教局成人教育处处长苏俊、王春来,他们即为老山前线的官兵们讲课,又组织监督官兵考试。

不过,从祖国内地聘请的老师、讲师只是“猫大”的“外援”,是师资力量的一小部分,大部分老师还是部队内部聘请的。

有一天,一个团里的辅导中心打电话给王迎春,说,团里有一个学农业技术的提了一大堆问题,团里面没人能解答,让王迎春去帮助解答。王迎春是学无线电的,哪懂农业技术啊。一时间难住了王大校长。

边打仗边上学,老山战场走出9000大学生,“猫大校长”年仅23

王迎春灵机一动,就跑到师干部科翻干部档案,愣是从几千人中找到了该师炮团五连排长高海军。高排长入伍前是农业大学园林系毕业的,他到团里很快解决了学员提出来的所有问题。

很多人好奇,“猫大”是怎么办起来的?靠一个女人的力量行吗?当然不行,但是有一颗为官兵办实事的心,各方的正能量就会向你聚集。

谈到办“猫大”的初衷,王迎春说,那个时候参战官兵蹲在猫耳洞里,除了打仗就是在猫耳洞里坐着,很是枯燥无聊,一枯燥无聊人就容易想入非非。

最重要的是,战士们求知欲望特别强烈。战士们想,当兵打仗几年回到地方,上学时间耽误了,能不能利用打仗间隙点点滴滴的时间学习。

边打仗边上学,老山战场走出9000大学生,“猫大校长”年仅23

加上当时后方部队正在轰轰烈烈地搞两用人才培训,好些个大单位办起了“两用人才报”,消息传到前线,战士们更坐不住了,表示要“打仗冲锋争当铁血英雄,学习知识争当三好学生”。

在战场上办猫耳洞大学的做法,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是为参战官兵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得到了广大官兵的热烈拥护,也得到了部队领导的大力支持。更让人感到高兴的是,这个想法得到了教育部和全国多所高校的支持。

官兵的拥护和单位的支持,给予王迎春极大的信心。她给清华、北大、南开、人民大学、河北财经学院、山西农业等30多所大学写信,请求他们的支援,他们很热情地答应了王迎春的请求,决定与她一道为前线官兵把这件事实办起来。

就这样,老山战场上的“猫大”就这样办起来了。王迎春一身多职,她是校长,也是教员,她是学校的工作人员,又是学校的学员。联系聘请教师,组织阶段考试、结业考试,印刷分发教材都由她具体完成,无线电专业毕业的她,学习中文专业课程,文理兼修。

要想成事,必须有规矩。根据前线的实际情况,“猫大”提倡自学为主,辅导为辅。师有教学辅导基地,团有辅导中心,营连有辅导站。除此之外,“猫大”还建立相应的教学制度、检查制度、作业制度和考试制度。

边打仗边上学,老山战场走出9000大学生,“猫大校长”年仅23

“猫大”的专业考试和结业考试很严格,很认真。通信连女兵班班长答“文学概论”的考卷,在“什么叫作品主题思想”的题上卡了壳,她悄悄想问别人,却被副班长制止,副班长让她自己好好复习再答卷。

在阵地的猫耳洞里,有战士问王迎春,期终考试及格,真的发大学专科结业证吗?这是肯定的,当时“猫大”和地方函授大学、夜大等成人大学的待遇是一样的,单科成绩合格发给单科结业证,前述30多所大学的几乎都有,16门专科结业证拿齐了,就有大专毕业证。

“猫大”有个学中文的战士叫王林,参加征文比赛得了一等奖,一等奖的奖品是一部价值400元的录音机,他要二等奖的奖品,就因为二等奖的奖品是一套中文专业的书籍。王迎春说,知识是无价之宝,这就是“猫大”学员、前线官兵的价值观。她想起,曾经有一位班长问她:只要有知识,走遍天下也不怕。

对吗?校长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