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不吃鯨魚肉了,日本為何還要賭上國際形象捕鯨魚?

關於日本商業捕鯨的新聞,幾乎每年都能在電視新聞上看到,來自國際社會的反抗聲也從未停止過。有一項研究表明,日本人均食用鯨魚肉只有30克。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已經幾乎不吃鯨魚肉了,日本人未來還要不顧自己的國際形象,依然繼續捕鯨呢?(本文僅僅是現象的討論)

明明不吃鯨魚肉了,日本為何還要賭上國際形象捕鯨魚?

“捕鯨家鄉”的自豪

2019年7月1日,日本重啟了商業捕鯨,2018年,日本也是因為重啟的提案未被通過,而退出了國際捕鯨委員會(IWC)。

1951年,日本加入國際捕鯨委員會成為“會員”;1986年,IWC通過《全球禁止捕鯨公約》,禁止締約國從事商業捕鯨;1988年,日本停止商業捕鯨。

即便如此,幾乎每個南半球的夏季,日本皆以“研究”之名捕鯨,鯨魚肉最終則會出現在餐廳,海洋守護者協會則試圖破壞其捕鯨行為。

明明不吃鯨魚肉了,日本為何還要賭上國際形象捕鯨魚?

“商業捕鯨的再開,我心中無限喜悅”。

——貝良文

在恢復商業捕鯨的這一天,日本小型捕鯨協會長貝良文激動無比。

日本重啟捕鯨的行為,也被國際媒體痛批為完全的民族主義表現。在2019年7月,在日本千葉縣還組織了一場,小學生觀摩殺鯨的活動,當天被宰殺的小鬚鯨長9.7米,現場共有45名小學生觀摩,之後還要寫下現場的“觀後感”,星醬覺得血腥又殘忍。(現場有點令人不適,就不放圖了)

由於捕鯨,在日本南方是世代相傳的傳統,至今還仍有一些人或者家庭靠此為生,可能也存在世襲制的關係,亦或者,就像該小學校長所說的那樣:“要為家鄉的傳統感到自豪。”

明明不吃鯨魚肉了,日本為何還要賭上國際形象捕鯨魚?

鯨魚刺身

商業行為源於江戶時代

日本捕鯨始於繩文時代(前131世紀-前4世紀)。這一時期日本人的主要生產活動是狩獵、捕魚與採集,生產工具仍以石器為主。

繩紋時代已出現了早期農業,在繩紋時代晚期,水稻傳入日本。繩紋時代的社會形態是母系氏族社會,後來的日本出現了女天皇也是有所依據的。( 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看一下之前星醬寫過有關女天皇的文章。)

日本的商業捕鯨開始於江戶時代,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捕鯨、食鯨國。東京東部千葉縣銚子市和田町毗鄰太平洋,面積32.45平方公里,人口約5800,是日本歷史最悠久的捕鯨漁村及日本四大捕鯨基地之一,當地人捕鯨和屠宰鯨的手藝嫻熟,鯨肉是當地人主食之一。

明明不吃鯨魚肉了,日本為何還要賭上國際形象捕鯨魚?

明明不吃鯨魚肉了,日本為何還要賭上國際形象捕鯨魚?

浮世繪(捕鯨)

同樣是江戶時代興起的藝術形式——浮世繪,用來記錄人們的日常生活的場景,其中不乏一些繪有捕鯨的場景,就代表了當時的日本的真實情況。

江戶時代真的是一個很具有歷史意義的時代,許多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和事物,都是從那時開始的。除了上文提到的千葉縣,日本一些沿海地區的人確實世代捕鯨。比如日本和歌山縣的太地町每年一度都有屠殺海豚節,石卷市也有近海捕鯨。

所以,近海捕鯨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正如挪威、冰島以及加拿大北部的因紐特人一樣。日本第一次去南極捕鯨是20世界30年代中期(約1930年),真正的大規模捕鯨是在二戰之後才開始。

明明不吃鯨魚肉了,日本為何還要賭上國際形象捕鯨魚?

千惠の海·葛飾北齋

400年前的捕鯨情結

日本鯨類研究所的統計數據稱,2000年日本生產鯨肉2849噸、鯨皮類1051噸。鯨魚尾部的瘦肉6000日元(約合53美元)/千克,普通瘦肉2610日元(約合20美元)/千克,上等皮3300日元(約合29美元)/千克。

日本捕鯨產業年批發總額3200多萬美元。日本的市場和餐館,每年銷售出2000多噸鯨肉。

日本不僅將捕鯨當成產業,也衍生出有關捕鯨或鯨魚的各種信仰、傳統民俗活動、祭典。圖為日本長崎海童神社的鯨魚顎骨鳥居。

明明不吃鯨魚肉了,日本為何還要賭上國際形象捕鯨魚?

最古老的鯨鳥居(由鯨骨搭建而成)是位於和歌山縣太地町的惠比須宮,在1688年就有鯨鳥居。

在有的鯨鳥居前,還會擺上祭祀品。

明明不吃鯨魚肉了,日本為何還要賭上國際形象捕鯨魚?

惠比壽神社·鯨鳥居

有“鯨魚先生”之稱的小松正之,是日本前農林水產省官員,著有《日本的鯨食文化》等書籍,他提到過在5000年前就有鯨魚游到了日本,他還在書中秀出日本1808年的鯨史稿文獻圖,證明當時的日本漁民積極捕鯨的情況。

商業捕鯨這件事,更多的是被冠以民族文化、信仰等名義。日本人也因此對大自然心生畏懼及感謝之心,所以衍生出有關捕鯨或鯨魚的各種信仰、傳統民俗活動、祭典,也有相關的繪畫、書籍等。

明明不吃鯨魚肉了,日本為何還要賭上國際形象捕鯨魚?

文獻記載

雖然“食鯨文化”是日本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另有一項數據表明,在2015年時,日本人均實用鯨魚肉只有30克。

鯨魚肉好吃嗎?

鯨魚肉味道真的不好吃,不然就會成為大眾主流,它只是日本飲食文化的一個小眾配角,只是在當時的戰爭年代、饑荒年代,食物極度匱乏的的情況下,是沒有選擇必須吃。

明明不吃鯨魚肉了,日本為何還要賭上國際形象捕鯨魚?

街頭售賣的鯨魚肉罐頭

老人對鯨肉眷戀,現代小學生不買賬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國內糧食缺乏,鯨魚肉曾經是重要的糧食補給,作為營養午餐的蛋白質來源之一,老一輩的日本人因此對於鯨肉存有眷戀。鯨肉在現今的日本已不像往常受歡迎,但部分市場仍可買到生肉、熟食或鯨魚罐頭。

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報告說,日本市場銷售多種瀕危鯨種,包括座頭鯨、長鬚鯨、灰鯨等。

明明不吃鯨魚肉了,日本為何還要賭上國際形象捕鯨魚?

超市中的鯨魚肉

原來東京的老築地市場,只有兩家店在賣鯨魚肉,但攤主都會抱怨糟糕。後來日本不再去南極捕鯨,流向海鮮市場的供應量也有所減少,但價錢不升反降。

事實上,現代的日本人真的很少吃鯨魚肉了。曾經有一位記者,採訪了一位來自北九州的中年日本人,他的老家就有一個捕鯨港,他的小時候天天就吃鯨魚肉,當時沒有牛肉、豬肉,在他的童年裡鯨魚就是肉。

明明不吃鯨魚肉了,日本為何還要賭上國際形象捕鯨魚?

鯨魚刺身餐館的圖布

採訪過程中,他也勸說記者一起嘗一嘗鯨魚刺身,該記者吃了一口肉覺得有點翻江倒海,再吃一口鯨魚舌,已經到了極限,而鯨魚心臟直接放棄。

如果日本停止捕鯨,日本人會不會覺得難過?

其實並不會,因為鯨魚肉不是生活飲食的必需品,尤其是到鯨魚餐館吃刺身的人,多數是中年人,他們只是懷念50年前自己學校食堂的味道。

原因是在饑荒時代的日本食鯨時期,小學生的午餐中,普遍會配油炸鯨魚肉餅,1987年開始,鯨魚肉才從孩子們的“給食”中消失。

明明不吃鯨魚肉了,日本為何還要賭上國際形象捕鯨魚?

鼓勵人們多吃鯨魚肉的食品節

2016年日本文部省的一個調查顯示,當年重開商業捕鯨呼聲最高的和歌山縣,30個市町中,還有22個市町給小學生提供鯨魚料理,頻率是平均一所學校一年吃5次,還是炸鯨魚肉餅;山口縣下關市的小學,則平均每月吃一次。

但小學生可不買賬,覺得鯨魚肉很難吃,他們更愛吃豬肉。要說鯨魚肉有什麼特別的做法,真的沒有,想去日本獵奇的朋友,還是打消這個念頭吧,能吃鯨魚的餐廳在日本可不是主流,沒那麼容易找到。

現代鯨魚如何保命?

綜合來看,日本的捕鯨的行為有歷史因素、文化因素,同時還有政治因素。

亞洲通訊社社長徐靜波曾在節目中提到過,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老家山口縣下關市,那裡是日本最大的捕鯨基地和日本“近代捕鯨文化”的發祥地;二階俊博,則來自“海豚灣”,對,就是那個每年獵殺海豚染紅海水的和歌山縣太地町。

除了饑荒年代之外,一些掌握話語權的老人,仍然還在堅持捕鯨,仔細分析來看,這真的不是每個日本人都喜歡的一個商業行為,他們許多人都在為反對或者停止商業捕鯨而努力著。

明明不吃鯨魚肉了,日本為何還要賭上國際形象捕鯨魚?

反對日本商業捕鯨的抗議者

在日本的政界還會舉行鯨魚料理會,這個星醬真的不是很理解,明明是在犧牲換取利益,還弄得這麼大張旗鼓?

曾經有一位誠懇面對該問題的日本政府官員說:“去南極捕鯨不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這也破壞了日本的國際形象,市場沒有需求,10年之後可能就會停止了。”但也提到了現在很難停止,其原因之一是捕鯨行業是一個很龐大的官僚機構,或許沒人敢冒動一發而牽全身的風險。

試想一下,如果日本眷戀鯨魚肉的那一代老人百年之後,未來的青年一代會不會就對鯨魚肉不再感興趣了?這隻能說是未知數,或者能靠鯨魚自身挽救生命的關鍵因素,就是其本身不適合食用。

對於日本捕鯨你有什麼看法呢?

歡迎評論區留言,與星醬密切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