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愷之的“虎頭三絕”,一半是才情,一半是表演,為了生存

顧愷之的“虎頭三絕”:畫絕、文絕和痴絕,一半是才情,一半是表演。目的:為了生存。由於才華超群,情商過人,演藝精湛,收穫的不僅是畫和詩文,還成了官場“不倒翁”。不容易啊!在那​人鬼出沒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正是:智商再高,沒有情商,是不行的。雖然其在文學、繪畫、繪畫理論等方面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但“三絕”的背後,卻存在巨大的難言之隱,真是難為他老人家了。我們先看看他的“痴絕”。

顧愷之的“虎頭三絕”,一半是才情,一半是表演,為了生存

明媚的春天,他要出遠門,於是就把自己滿意的畫作集中起來,放在一個櫃子裡,又用紙封好,題上字,交給一位叫桓玄的人代為保管。桓玄收到櫃子後,竟偷偷地把櫃子打開,一看裡邊都是精美的畫作,就把畫全部取出,又把空櫃子封好。兩個月後,愷之回來了,桓玄把櫃子還給愷之,說櫃子還給你,還“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強調“我可未動”。等愷之把櫃子拿回家,打開一看,心也是太黑了,連一張畫都沒有留下來。愷之卻神仙般地感嘆道:“妙畫有靈,變化而去,猶如人之羽化登仙,太妙了!太妙了!”

顧愷之的“虎頭三絕”,一半是才情,一半是表演,為了生存

桓玄,何許人也!桓溫的兒子。桓溫,東晉政治家、軍事家、權臣,晉明帝的駙馬。因溯江而上滅亡了成漢政權而聲名大振,又出兵北伐前秦、羌族姚襄、前燕,戰功累累。後獨攬朝政十餘年,操縱廢立,有意奪取帝位,最後因第三次北伐失敗而令聲望受損,受制於朝中王謝勢力而未能如願。桓溫對顧愷之有知遇之恩,顧愷之對桓玄的忍讓,完全是看在他父親恆溫的面子上。顧愷之並不喜歡桓玄,知道這傢伙“性貪好奇”。恆溫死後,顧愷之又在桓玄手下任職當差,所以樂得糊塗,這裡面多少存在點賂賄的嫌疑吧!愷之,就是愷之。

顧愷之的“虎頭三絕”,一半是才情,一半是表演,為了生存

有一次,桓玄非常鄭重地對他說:“你看,我手中拿的這片樹葉,是一片“神”​葉,是蟬用來藏身的,人拿了它,貼在自己的額上,別人就立刻看不見你了。”愷之聽了特別高興而認真,隨即把那片葉拿過來,貼在自己額頭上。略過了一會兒,桓玄竟然在他面前撒起尿來,愷之依舊不以為然,反而讓桓玄相信他看不見了。要知道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特殊背景,大分裂,大動盪,統治階級內部自己人相互殺,外部人之間拼命殺,寒門與士族矛盾尖銳,殺人如切菜剁瓜般平常。桓溫死後,桓玄起兵攻入南京,篡位稱帝,不到半年,便被自己提拔的老部下劉裕咔嚓一刀,死時年僅36歲。

顧愷之的“虎頭三絕”,一半是才情,一半是表演,為了生存

“文絕”的來源,一天晚上,顧愷之在自家院子裡,看明月看失眠了,詩興大發,一首接一首的高聲吟唱起自己即興創作的詩。要知道,他的鄰居謝瞻,與他同朝為官,也是詩人,愷之的這種故意表演嫌疑性就更大。謝瞻聽到他的吟唱,就隔著一道牆稱讚說:“好,再來一首!”愷之一聽,更加興奮,就一首接一首,沒完沒了地吟起來。謝瞻折騰了一會兒感覺困了,就找了個下人代替他隔牆叫好,繼續折騰。人換了,調變了,愷之也裝作不知,就這樣,一直吟唱到天亮雞鳴才罷休。這件事,自然在當日的朝會上就傳開來了,“花痴”叫床式吟詩新聞,一傳十,十傳百,顧愷之的“詩痴”帽子便戴得牢牢的。後來人們覺得他的文章也很棒,於是就改成“文絕”,全面一點兒。

顧愷之的“虎頭三絕”,一半是才情,一半是表演,為了生存

“畫絕”,來自於顧愷之的“市場”自我炒作,可以說是“義賣”的祖師爺。魏晉南北朝時期,比較滑稽搞笑,倫理崩塌,各種“信仰”卻成了時尚,江南把掌大地方居然寺廟林立。這不,南京的瓦官寺又落成了,裝修運行還需錢,和尚便請眾人捐施。來了位年輕人在捐款薄上大筆一揮,寫了個“百萬”的數目。和尚感覺有點吹牛,當即就將年輕人寫的數目塗掉了,但年輕人卻認真地說:“別忙!你們先給我找一面空白牆壁。”於是,他就把自己關在屋子裡,在牆壁上畫畫。畫好後,年輕人對和尚說:“第一天來看畫的人,每人要捐十萬錢給寺廟;第二天捐五萬錢;以後嗎,捐助數目由你們自己定。”這畫畫的年輕人就是顧愷之,畫畫得確實好,畫里人物比真人還神氣出彩,寺門一開,如同神光顯耀,成為傳奇。“爆炸式”新聞,一下子轟動全城,人們爭相來寺觀畫。沒有多久,百萬數目就湊足了。

顧愷之的“虎頭三絕”,一半是才情,一半是表演,為了生存

顧愷之,不容易,曾在桓氏父子手下做事,單憑“痴絕”便足以使自己平安著落,更況還有“畫絕”、“文絕”,好畫會飛,馬屁文章會吹。於是,在混亂的魏晉南北朝,他幾乎毫毛無損,官兒還是穩中有升,直到62年歲死於任上,不顯山不露水的官場“不倒翁”。這一點,他的老朋友老領導桓溫看得最準最透,總結顧愷之說:“痴黠各半,矜伐過實。”(文/蔡駟讀歷史 圖/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