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戊戌六君子,這位比譚嗣同早兩千年從容就義,令人為之肅然

大學者黃宗羲在給南明儒將張煌言題寫墓誌銘的時候,寫了這樣一句話:

“慷慨赴死易,從容就義難”。古往今來,不乏慷慨赴死、向死而生的人,但真到了“延頸受戮”“唯死而已”的時候,還能夠從容不迫心向坦然者,方是銘刊千古的偉丈夫。

但是“自尋死路”還能“從容就義”者,最是寥寥。

戰國時代後期,戰爭頻繁。燕昭王在得到了名將樂毅之後,勵精圖治,短短几年便恢復了國力,而後南下與死敵齊國決戰。

齊國的國君齊湣王是個很有意思的人,執政前期進取心挺強,對內整飭貴族、對外合縱征討,雖說惹了一身騷(這事兒咱們之後再講),但是齊國的疆域還有威望確實在這一時期達到了頂峰,甚至短暫的稱過“東帝”,大有天下諸侯唯我獨尊的氣度。可惜到了執政後期,齊湣王恣意放縱,又碰上樂毅這樣一個戰略大師,之前四處挑釁拉的仇恨全都捲土重來,一時間五國伐齊,兵臨濟水。

除了戊戌六君子,這位比譚嗣同早兩千年從容就義,令人為之肅然

齊湣王,戰國時期齊國第六任君主,齊宣王之子。

齊軍的主帥觸子,打算採用防守策略,結果被一心求戰的齊湣王罵了個狗血噴頭,齊湣王派去的使臣直接威脅道:

“不戰,必剗(鏟)若類,掘若壟!”

你要不主動出擊,我就誅盡你同族、掘平你祖墳。

戰場之上,心懷怨念的觸子,在兩軍交鋒之際“擊金而卻之”,鳴金收兵,齊軍頃刻間土崩瓦解,他自己也逃之夭夭不知所蹤。敗逃的齊軍,在副將達子的統率下固守在秦周之地。面對絕境,達子向齊湣王請求重金賞賜,用以鼓舞軍隊士氣,齊湣王非但不給,還派人惡語相譏:“若殘豎子之類,惡能給若金?”

你們這幫殘兵敗將,也配拿賞錢?

後來,這夥“殘豎子”向燕國軍隊發起衝鋒,戰死甚多,統帥達子也為國捐軀。獲勝的燕國人長驅直入,攻下了齊湣王藏匿金銀珠寶的

“美唐”

除了戊戌六君子,這位比譚嗣同早兩千年從容就義,令人為之肅然

齊湣王藏金之所。《呂氏春秋·權勳》:“ 齊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國,相與爭金於美唐甚多。”

據說那兒的黃金多得搶不過來。

齊軍大敗,齊湣王被迫出逃,在各地流竄。按說都到了這個時候,齊湣王就該整飭精神救亡圖存,或是調兵遣將相機指揮,或是縱橫捭闔調停斡旋,結果他倒好,一如既往得罪人,結果被衛、鄒、魯三國驅逐出境(這事兒啊,咱們還是之後再講)。

齊湣王之所以禍到臨頭還傲慢無度,所倚仗的,大概就是南方楚國答應派兵來援助他。集結齊楚之力,未必不能與五國軍隊抗衡。可惜事與願違,是幫著齊湣王對抗天下五國的強兵,還是跟著五國軍隊痛打齊湣王這條“落水狗”,楚國大將淖齒的心裡跟明鏡一樣。

齊國的老臣狐援心裡也跟明鏡一樣。面對當下齊國的窘境,狐援站出來向齊湣王勸道:

“殷之鼎陳於周之廷,其社蓋於周之屏,其干鏚之音在人之遊。亡國之音不得至於廟,亡國之社不得見於天,亡國之器陳於廷,所以為戒。”

除了戊戌六君子,這位比譚嗣同早兩千年從容就義,令人為之肅然

鴞胖我找不到狐援的圖辣,就用只可愛的小狐狸代替吧!

當年殷商的重器寶鼎被陳放在周人的朝廷中,他們的社稷宗廟被周人掩蓋不見天日,他們的樂舞充斥在別人的遊樂之中,再難登大雅之堂——這都是啥,這是血淋淋的教訓!

最後,狐援高呼

“王必勉之!其無使齊之大呂陳之廷,無使太公之社蓋之屏,無使齊音充人之遊。”

大王,您得自己振作,依靠自己的力量。

可惜齊湣王根本不聽,狐援退下之後,在朝外“哭國三日”,言辭悲傷。在當時給國家哭喪可是重罪, “哭國之法”,其罪當“斮(斫)”——這是古代軍法的一種,行刑的時候犯人脫光衣服跪在地上,頭伏在砧板(質)上,行刑的官吏用斧頭一下子把犯人的頭砍下來。所以過去犯人被處決,都叫“伏法”“伏斧質”

齊湣王一怒之下,命令有司官吏“行法”。有意思的事,齊湣王既沒有直接派人去逮捕狐援,似乎也沒有對這件事情表示出過分的關切,可能更多的是一時怒起。

負責行刑的官吏也是熱腸之輩,

“不欲殺之,而欲去之”想把這個老頭子給放走,所以“陳斧質於東閭”,把行刑的器具擺在東巷外,明目張膽宣告全城:我要殺人了,識相的趕緊跑!

可惜狐援不識相。

狐援聽說要齊王斮殺自己,非但沒跑,反而“蹶往過之”,昂首快步走去見執法官。執法官見狀,心中又是驚訝又是心疼,問道:

“哭國之法斮,先生之老歟?昏歟?”

您是老糊塗了,還是頭腦發昏呢?

是啊,若非如此,誰會去自尋死路?

狐援咧著嘴一笑:“曷為昏哉?”隨後長嘆一聲道:

“有人自南方來,鮒入而鯢居,使人之朝為草而國為墟。”

南邊(楚國)來的那個傢伙,別看來的時候像鯽魚那樣老老實實,早晚會變成鯨鯢那樣的大魚來吞噬我們,把朝廷變為草莽,把國都毀成廢墟。

除了戊戌六君子,這位比譚嗣同早兩千年從容就義,令人為之肅然

戰國時期形勢圖,圖自“寄意寒星”

“殷有比干,吳有子胥,齊有狐援。已不用若言,又斮之東閭,每斮者以吾參夫二子者乎!”

殷商有比干,吳國有伍子胥,齊國有我狐援。既不聽我的這些話,又要在東門把我殺掉,就讓我們三個一同比肩吧。

狐援最後到底死沒死?古書裡面沒有明說。但是齊湣王最後卻是橫死——死在了被他寄予厚望的楚將淖齒手裡,齊國幾近覆亡。直到最後齊國即墨守將田單採用採用火牛陣,“怒而奔燕軍”,最終才挽救了齊國的頹勢,使得齊國又苟延殘喘了幾十年,這樣看來,當時狐援,確實被殺了。

《呂覽》有言,“狐援非樂斮也”,是啊,誰能樂見於自己首身分離?誰又想平白無故的“哭國”?只是“國已亂矣,上已悖矣,哀社稷與民人,故出若言。”

能預料到國家危亡,卻沒辦法阻止,狐援這個老頭兒心裡疼啊。但是在能跑的時候卻沒有跑,反而自尋死路,用自己的命試圖去喚醒更多的人,這塊硬骨頭,不得不讓人為之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