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技派》的一次「冒險實驗」

文 │ 穀雨

曾經長期觀察過橫店的一位記者說,橫店是一座“魔幻王朝”。

這裡,皇帝騎著自行車,宮女拿著自拍杆。白天與你擦肩而過的是某某王朝的太子公主,三教九流外八門的奇人,晚上說不定會在一個燒烤攤上,喝啤酒,在冒著白煙的火爐子上擼串兒,談笑風生

橫店有自己的規矩,規矩成方圓。

如果說中國影視行業生態的縮影是橫店,那麼橫店的縮影就在被規規矩矩分割到一宮一殿、一個一個的劇組裡。

於正持同樣的看法,他覺得娛樂圈、演員劇組最真實的狀態都在橫店城裡,而《演技派》就是中國每個劇組的生態記實錄。

《演技派》的一次「冒险实验」

於正在橫店貢獻過太多的作品,優酷資深製片人、《演技派》項目負責人宋秉華,《演技派》總導演胡明,甚至用一組數據和名字量化了這位當下最受爭議的製作人。

12年,48部戲,楊冪、趙麗穎、陳曉、吳謹言、許凱.......

去年《延禧攻略》為愛奇藝帶來了1200萬的付費會員拉新數,於正也一度被外界看做是最懂觀眾,最明白市場的一位影視人。

這一次《演技派》的出現,是優酷對綜藝大盤的排兵佈陣、賽道搶奪,和對演技節目理念創新對於正來說,可能又是一次捕捉觀眾娛樂需求的新機會,但不同的是,他玩起了跨界,嘗試了綜藝。

橫店劇組縮影

你的性格真的很少見,在江湖上”,怒髮衝冠的吳鎮宇摩挲了把下巴後,對臺上的年輕演員謝彬彬,無可奈何的說道。

這場演員見組考核上,謝彬彬的尷尬演技讓吳鎮宇為當晚的《演技派》貢獻了節目開播後的第一個金句。

但即便演技尷尬,吳鎮宇還是選擇放謝彬彬一馬,讓他加入待定組。這還不算完,在所有評委老師選完12名演員之後,吳鎮宇讓謝彬彬以旁聽生的身份加入了《演技派》,讓人大跌眼鏡。

《演技派》的一次「冒险实验」

當晚#吳鎮宇選謝彬彬#的話題就衝上了微博熱搜。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什麼演技尷尬的謝彬彬能夠成功晉級,這樣的事兒或許每天都在橫店發生:演員能夠拿到一個角色的原因,並不是單靠一方面的優勢,而這才是演員上崗真相。

區別市場上其他演技類綜藝,《演技派》第一期就從所有演員裡,挑選出了12名演員和4位旁聽生。節目在賽制上沒有把導師之間的關係,打造成“競爭機制”,沒有針鋒相對的觀點碰撞,也沒有戲劇性的搶人橋段發生,好像以往裹著神秘外衣的演藝行業,在這裡不殘酷、不緊張了。

導師和演員之間沒有雙向選擇機制,導師和導師之間沒有競爭關係,演員不用再塑造經典影視中的人物角色,節目的戲劇張力似乎都在靠著片場的點滴事件撐著。

如果說以往的演技節目是華麗刺激的電影大片,那麼《演技派》一定是清湯寡水式的紀錄作品,它反映的是一個演員從見組、定角、拍戲到殺青的各種環節,它給大眾看得是個影視流水線和整個工業化的過程,是劇組生態縮影。

《演技派》的一次「冒险实验」

宋秉華和胡明不是不知道,這樣嘗試的風險性,但他們依舊如此做。

今年年初的時候,於正被請去了優酷做宣講,在臺上他把《演技派》介紹了給樊路遠。彼時其他平臺的演技類綜藝已經事先放出風聲。優酷看到了《演技派》的長處,這個優點被寫在節目的宣傳口號裡,即一檔演員片場揭秘的演技綜藝。

宋秉華回憶,在於正眼裡大眾傳媒認知對演藝行業是有誤解的,“生活在這個城市裡面,自然看到這個城市的生態和周邊人的認知不一樣,他太多次被人問到你們演員行業是怎麼樣的。”

這是這檔節目誕生的由來,《演技派》沒有單獨把“演員”分割出去做文章,而是當成一個螺絲釘,以點帶面展現整個工業環節,告訴觀眾一部戲如何產生。

這不是“於正”的節目

時間撥回到更早時候,《演技派》殺青當天,正在被探班媒體圍繞著的宋秉華,先否認了大家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這不是於正老師的《演技派》,於正老師是一個代表,但這不是他的節目。

宋秉華說得篤定,在他口中這檔節目是“有公心的”,它它是優酷演技類綜藝賽道上的嘗試,也是讓年輕人“動起來的”的創新節目。

《演技派》的總導演胡明說得更直接,“這檔節目是一場真正讓演員在劇組裡面,因演技好壞而真實產生的真人秀,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這比任何編劇套路都有魅力。”

《演技派》的一次「冒险实验」

優酷和銀河酷娛對《演技派》的定位是,這是一檔演技類綜藝的一次新突破,並且給觀眾帶來了更廣度的思考,一是觀眾對影視行業的思考,一是包括演技評判的標準。

“《演技派》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讓觀眾真的看懂一部劇。這部劇是好劇還是爛劇,看懂一段表演是不是狗血的表演,和是不是比較好的表演,我覺得是對觀眾有用的。”

總導演胡明坦然道,雖然此前很多表演類節目已經試圖努力過,但行業還是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表演是有難度和專業性的。

市場上一些演技綜藝過於戲劇化的處理矛盾、放大矛盾,反而忽視了一些更高層面上的表達,誤導觀眾審美。演技節目的處境和2017年剛剛誕生的時候完全不同了,行業快速更迭,觀眾對這個行業表象已經不陌生了。

他們不缺好演員了,缺的是製片人、導演們如何找出好演員與適配角色搭配,他們需要看到好作品是如何誕生的,從而理解行業生態邏輯。

《演技派》的一次「冒险实验」

《演技派》要做的就是表現演員之苦、演員之難、演員之專。它呈現給觀眾的演員生態,不是色彩斑斕的,不是出行要攜帶多少助理和多少輛保姆車。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節目組選擇以真人秀+紀實手法真實呈現。所以前期他們把節目的錄製地點搬到了橫店,以真實的劇組場景作為棚內選角部分。

從各個影視劇中海選出來的演員們,雖然以前做過網劇男女主角,在大製作作品中擔任過主要角色。到這個戲裡,他們也要從“跑龍套”的身份做起。

在後期的賽制中,最後選拔出來的16位演員,將由於正擔任製作人,手寫劇本,根據每個人的表現安排角色大小和戲份多少,經於正的團隊拍攝成作品,由現場導師、表演老師和助力嘉賓給出指導。於正透露,他甚至還嘗試以“互動劇”的手法去創作內容。

何為演技派?

2017年,

因為發現市場上實力派演員空缺,浙江衛視製作的《演員的誕生》進入到大眾視野,這是國內第一檔關注演員演技的綜藝,它也實實在在的為市場挖掘了一些不錯的演員。

人們第一次關注演員職業,關注演技。演員簡單直接的演技PK在當時收穫了不錯的流量,貢獻了足夠的話題,直到現在依舊是一檔常青綜藝。

2018年,更多的演技類綜藝走到臺前,媒介話語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量生產過剩的網劇、電視劇被注入市場,一批又一批年輕的演員帶著夢想,奔入這個行業。“流量”、“實力”、“偶像”,人們對演員專業的認知,僅僅侷限在PK類的節目中,對整個生產環節、工業流程是陌生的。

《演技派》的一次「冒险实验」

“如果說你做一群非常會表演的人,在這個節目裡演一場真人秀給觀眾看,觀眾看到的是戴上幾層面具的演員,這個一點意思也沒有。”面對媒體採訪時,胡明表示。

就如第一期中節目拋出來的那些問題。是張頌文兩次藏起鈴鐺,讓羅正去找,問的是演戲到底要重過程還是重結果;是周路啦沒戲可拍時候,要不要放下自傲,去看看自身問題。是問演員你在為自己演戲,還是在為觀眾演戲?《演技派》把它們挖掘出來,拋給觀眾一同思考。

如果說以前的綜藝節目求的是“誰是實力派”,關注到演員個體。那麼這檔節目要的是“誰是那個最合適的演員”,關心的是一部行業生態。也就是說,《演技派》討論的是“合適不合適”的問題,而非“優秀不優秀”。

比如第一期節目裡辣目洋子貢獻了優秀的表現,但在後期節目中於“應聘”女主角上讓老師們發生了爭議。

《演技派》的一次「冒险实验」

就算她演技全場最佳,但她的形象類型並不適合女主“傾國傾城”的角色。過程中張頌文、吳鎮宇、張靜初也都為她爭取,認為她是絕對的實力派,不拿主角節目並不公平。

但站在製片人角度思考的於正則認為,市場買單、觀眾買單是最要緊的。製片人要為整部戲考慮,整個市場考慮,他要去做平衡。

這也回答到了《演技派》最初想要回答的問題,一部戲不是一個簡單的、直接的過程。一部戲的成功不是由一個人、一個演員、一個工種、一個部門的作用,它是多個元素綜合影響下造成的。

而什麼是好戲,什麼是壞戲,且留給觀眾來評議。

《演技派》的一次「冒险实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