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等零點剁手嗎?看完這篇可能你就決定洗洗睡了

又是一年雙十一,你的購物車裡可能已經堆滿了東西,就等著零點鐘聲一響一鍵下單,然後美美地拆快遞。等到要還信用卡的時候,才捂著胸口悔不當初:我怎麼就管不住我這手呢!

在等零点剁手吗?看完这篇可能你就决定洗洗睡了

我的手為什麼不聽我使喚啊!

而當購物的狂歡歸於平靜,我們往往會對著各種用了一次就積灰的烤吐司機、烘蛋糕機、亮片小禮服、加強型賽車遊戲方向盤、釣魚全套等等,審問自己:我踏馬當時究竟哪根腦神經短路了,要買這個?

眾所周知,現代社會的購物,是一項綜合認知的過程。人們以為自己是覺得某個東西“有用”才買,但實際上他們在做出決策的那一瞬間,已經受到了各種各樣心理機制的操控:比如花出去錢的那一瞬間的釋然感,比如顏值高的東西給人帶來的虛榮感,比如不買齊就不舒服的收藏癖,比如“打折的時候不買點啥總覺得虧”的FOMO(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錯過),甚至僅僅是有如拆禮物一樣的拆快遞經驗……

在等零点剁手吗?看完这篇可能你就决定洗洗睡了

打折的時候不買就不開心?你可能是 FOMO了 | 圖蟲創意

於是,花錢如流水,吃土成常態。

我們都知道,想要省錢的最好方法,是“沒用的東西別買”。但要怎麼樣去認識這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道理呢?

來點兒效用

我們可以選取一個可量化的標準——比如,我們從經濟學的“效用”一詞入手。微觀經濟學說了,“效用(utility)是指對於消費者通過消費或者享受閒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慾望等得到的滿足的一個度量。”

效用其實是有一點主觀的,各類經濟學家們會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去測量效用,但對於我們自己而言,我們可以自己定製一套量化的標準:比如,a=它滿足我物質需求的程度(例如多大程度上解決了我的某個緊迫的生活問題),b=它滿足我精神需求的程度(例如多大程度上滿足了的情懷和虛榮感),c=它的不可替代程度(我已經有的東西是否能夠湊合用),等等。你覺得重要的其它方面,都可以變成可打分的效用值。

在等零点剁手吗?看完这篇可能你就决定洗洗睡了

圖 | 圖蟲創意

接下來,我們需要考察一個商品的長期效用,不妨乘以一個月使用頻率m。頻率不能說明問題的話,再加乘一個“重要場合係數”n,比如是用於出席高大上的學術會議,還是用於出門拿個快遞。

然後,我們再引入商品的單價p,這樣我們就可以得知這個東西到底“值不值”了。

要記住的是,邊際效用是遞減的。也就是說,吃一盒冰淇淋和吃三盒冰淇淋,它帶來的效用絕對不是1:3,而可能是1:1.5,甚至會因為攝入太多熱量而直接為負。

這下子我們有了一個公式:

商品的單位效用”U = [(a+b+c...)*m*n]/p

在等零点剁手吗?看完这篇可能你就决定洗洗睡了

接下來,我們可以選擇我們買過的不同領域的物品作為示例,用它們來制定基準(benchmark),也就是一個基本的參照。

比如,我五年前買了一款某北歐F牌的純色帆布包,耐操好用(實用度OK),顏色亮麗(虛榮度還行),我還有另外兩個類似的包(不可替代度一般),一週用5次都是非重要場合(通勤),價格500人民左右幣。U = [(5+5+2)*20*1]/500 = 0.48。

在等零点剁手吗?看完这篇可能你就决定洗洗睡了

圖 | 圖蟲創意

然後,我在歐洲一時頭昏血拼時買的某美國M牌輕奢,樣貌完美、用料高檔、顏值爆棚、僅有一個,但我一年可能只用三次,雖然不乏重要場合,但在3000人民幣的襯托下,它的U = [(10+10+7)*0.25*5]/

3000 = 0.01125。我深深覺得自己的確是在虧待它……

在等零点剁手吗?看完这篇可能你就决定洗洗睡了

圖 | 圖蟲創意

前者對於一個普通帆布包來說,的確略貴了一點;而後者在奢侈品裡面,已經算便宜貨了。但除開這些,它們對於“我”的效用,的確是顯而易見的不同。東西再美、再厲害、在別人眼裡性價比再高、再“小仙女人手一個”,都跟“自己的真實需求”無關。

雖然數據並不能說明一切,對於說不清道不明的個人愛好(例如球鞋收藏啥的)沒有量化價值,但購物之前的一番計算,的確能有效幫助你降低大宗剁手購買頻度,也能有效避免另外一個易犯錯誤:買了大量便宜但效用低下(不實用、沒有場合使用)的商品。

做點兒規劃

如果你已經精通效用的量化,那麼初步治癒衝動消費已經有望。但我們的目標不是省錢,而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充分享受購物帶來的美好,而儘可能降低後悔和青黃不接的囧態。

這就需要瞭解自己的消費能力,規劃自己的消費“層次”了

瞭解自己的消費能力,可以先從一段時間的記賬開始。雖然記錄每一筆開銷看似有些困難,但起碼第一個月你是需要的:區分必要消費和非必要消費,每個生活領域的消費額度(吃、穿、住、行、文化、娛樂等),最好是堅持三個月,得出一個平均值,這樣便可以測出自己的“基礎消費”了(就像人的基礎代謝一樣)。

三個月之後你就可以擺脫賬本,不必像個會計一樣為了賬本里10塊錢去哪兒了而焦慮不安。但你的心中,一定要有“概數”和“量級”的概念,知道自己一週正常吃會花掉幾百,去個餐館要用幾十;也要對一些商家的小trick心中有數。

在等零点剁手吗?看完这篇可能你就决定洗洗睡了

比如29+49=78接近80,而不是“看起來好像是六十幾啊"

然後,你可以結合自己當下的收入水平(或者一段時間後的收入期望),得出一個“消費空間”,也就是餘糧。即每個月我可以餘留多少錢用於奢侈品、非必須品購買事業,只要不超過這個值,就是可以接受的。或者,在掂量之後,提升某個領域的消費水平——比如將普通大米換成東北香米,大概會有30

%-50%的差價,一個月其實就多出去十幾塊錢而已,但能換來頓頓香噴噴的飯,這個是值的。

我們有了“消費空間”,該怎麼規劃那些剩下來的錢呢?依舊是數理量化的邏輯,不過由線性變成了矩陣。

首先我們列一個願望清單,並將這個清單按實現難易程度(價格),重要度緊急度,列成一個表格。這裡的重要度可以是於我自己的感受,緊急度可以是客觀而言的需求。

比如這樣:

在等零点剁手吗?看完这篇可能你就决定洗洗睡了

這樣就清楚很多了,我們有了錢之後首先幹什麼?消滅緊急又重要的事,然後再留給緊急不重要的;還有餘錢幹什麼?重要的事一件件攻克;如果以上都完成了,不如存著完成自己的“終極夢想”。

當然,這一切都是你的主觀評定,若是你認為出國旅行超越一切,大可把它擺在重要緊急的位置——只要你覺得這讓你的生活充滿了陽光即可。

迴歸本源,謹防忽悠

談了這麼多實用方法,可能你還是會大吼“根本停不下來啊啊啊”。這時候我們需要追根溯源一番。過度購物,其實是時代“洗腦”的產物——消費主義(Consumerism)。

歷史上來看,一方面,工業革命和科技革命大大提升了整個社會的生產能力,人們相信消費活動有助於經濟增長,拉動生產的“買”成為了名正言順的事;而另一方面,則是中產階級關於“富足生活”的追求——那些手頭有些閒錢卻稱不上富裕的人在西方社會成為主流,在大眾媒體的鼓吹下,

越來越相信花錢就可以讓自己高大上起來

在捉襟見肘的日子裡,是根本不會有什麼剁手黨的。倫敦博物館(Museum of London)還保存著二戰時候英國家庭主婦的賬本,記錄著“配給制”的當下,原本體面的一家人掐著指頭過日子的窘迫。而現在的倫敦,不管是土豪、中產還是工人階級,都能分別蜂擁進Liberty、Westfield或者PRIMARK,在那裡,不管便宜還是貴,所有的商品和標籤都寫著三個字:“買買買”!

在等零点剁手吗?看完这篇可能你就决定洗洗睡了

消費者湧入PRIMARK | dailymail

如果你去過 PRIMARK 你就懂了——那裡的東西極其便宜,大部分都在十鎊以內(人民幣90塊錢),窮人在這裡也可以有消費主義的剁手快感。因此,消費主義不是富人或者有錢人的專利,而是社會潮流。

其實說白了,消費主義是建立在過剩的基礎上的。馬克思爺爺說,“只有消費大量超過需求而生產的貨品,才有可能維持資本主義的運作”,這時商品的價值已經和其使用價值關聯甚弱了。再加上所有廣告和媒體宣傳,將某種商品和抽象的“幸福”“快樂”“逼格”乃至“愛情”聯繫起來,而不是價值本身,這進一步切斷了人在商品中的理性抉擇路徑,而陷入非理智的情景。

在等零点剁手吗?看完这篇可能你就决定洗洗睡了

聽到“買它”兩個字,我的手就不聽使喚了

總之,讓你欲罷不能的雙十一的根源,其實是“過剩”。萬萬牢記,你不買這些東西不會死。而且,買了也不能脫離光棍/成為高富帥/擁有美滿生活,這些都是消費主義的幻覺。

一個AI

快去把購物車裡面該刪的刪了吧,當然AI家的寶貝可以留下。(果殼商店留,括號內請刪掉)

在等零点剁手吗?看完这篇可能你就决定洗洗睡了

如有需要請聯繫sns@guokr.com

在等零点剁手吗?看完这篇可能你就决定洗洗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