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貝格奏響最美德沃夏克

班貝格奏響最美德沃夏克 | 樂評

牛小北/攝

文 |高建

當名團造訪已經成為一種令人倍感幸福的常態,挑剔的樂迷們對於所謂“神演”自然有了更多的期待。在全球樂團整體實力大幅提升的今天,單一維度的好聲音、好技巧已經無法讓一場演出脫穎而出,唯有“樂團、作品、藝術家(尤其是指揮家)”三個要素在氣質上高度吻合、加上諸如良好演奏狀態等帶有運氣成分的配合,才能促成長存於心、回味無窮的佳演。11月1日晚,指揮家雅各布·赫盧薩執棒德國班貝格交響樂團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呈現的德沃夏克《d小調第七交響曲》無疑當屬此列。

大抵是因為“自新大陸”的光芒太過耀眼,德沃夏克的前八部交響曲作品的價值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忽視,這對首演於1885年、無論從結構還是內涵上都相當純熟深湛的《d小調第七交響曲》顯然是不公平的。當首樂章陰鬱不安的第一主題從置於班貝格交響樂團正中的中提琴、大提琴聲部浮現,那如暮夏沉雷般的攝人效果以十分克制的音量迅速聚焦了所有聽眾的注意力,圓號首席以極為平穩準確的技法奏響輕柔的單音妝點,雙簧管和長笛也將音樂自然過渡至悅耳怡人的第二主題。赫盧薩從容地塑造著樂團的整體音場,既能以巨大的肢體幅度令樂團在發展部的齊奏中釋放波瀾壯闊的恢弘力量,也能在迅捷而至的漸弱中營造出“從高空加速墜入海綿”般的奇妙空間感,一個起承轉合間章法嚴謹的奏鳴曲式在他老練嫻熟的處理下彷彿一部跌宕起伏的交響詩,讓筆者對這位年輕指揮才俊的未來有著更多的期許。

無論是第二樂章木管在撥絃下清麗的吹奏、絃樂第一譜臺六位演奏家室內樂般的精妙對位,還是第四樂章不斷引入的短小插部主題和複雜的聲部輪轉,班貝格音樂家們的精湛詮釋都在織體豐沛度和行進流暢感之間捕捉到恰到好處的平衡點,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作品在局部結構上的細碎。我們也許無法奢求能擁有比當晚更加傑出的第三樂章了:俯拾皆是的彈性速度、戲謔調皮的小調音階、自由搖曳的舞蹈律動……與波西米亞音樂淵源極深的班貝格交響樂團和來自捷克的音樂總監共同奉獻了令人歎服的“德沃夏克之夜”——樂團在二度返場中再度奏響了這一樂章的片段,足可見藝術家們對作品發自內心的熱愛。

如果不是這堪稱範本的德沃夏克作品演繹,那麼班貝格交響樂團在音樂會上半場對於兩部德國音樂傑作的闡釋顯然值得更大篇幅的讚譽。貝多芬《科里奧蘭序曲》開篇齊整的和絃收束、緊湊動機在力度漸次上升的反覆中積蓄的磅礴力量、副部主題的溫暖質感與充溢悲劇情愫的主部之間的互補,無不彰顯了德國一流樂團令人豔羨的傳統底蘊。挪威當紅小提琴演奏家薇爾德·弗朗在布魯赫《g小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中同樣展現了精湛全面的演奏技巧,首尾樂章幾次高難度的音階跑動中依然能做出獨到的音組區隔處理,柔板樂章的弱奏穩定而夢幻,無愧於“提琴女皇”穆特的賞識與提攜。

當越來越多的愛樂者從對於“柏林愛樂”“維也納愛樂”的盲目崇拜轉為對於文章開篇談到的三要素有著更加客觀而綜合的考量,當越來越多的藝術機構願意接受屬於“低調實力派”的藝術家們揮灑他們最為擅長的作品,筆者相信這樣真正頂級品質的音樂會不僅能夠在票房和影響力上獲得遠超當下的成功,也能讓人更多觀眾明晰“好演出”的標準。

- THE END -

快手、抖音賬號

Q:想訂閱《音樂週報》?

A:請進入“音樂週報”微信公眾號,點擊下拉菜單“訂閱報紙”。

A:發這裡 yyzb1979@163.com

Q:想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