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哪裡來的天珠?市場上的“臺灣珠”到底是什麼?

最近很多朋友都關心一個問題,“什麼是臺灣珠?”。其實所謂“臺灣珠”,一言以蔽之就是現代的“仿珠”,也就是市場上常見的“新天珠”。那麼是不是隻有臺灣才製作仿珠,臺灣珠有沒有收藏價值呢?請聽我一一道來。

新天珠的仿製當前首推臺灣,還有尼泊爾、不丹仿,內地江浙和中原仿。但目前市場上流通的新天珠,可以說90%皆為臺灣新仿天珠。為什麼會有如此多的臺灣珠,這還是要從臺灣珠的材質說起。

目前公認的,臺灣珠所使用的材質是“巴西烏拉圭瑪瑙”!而這種瑪瑙是在1940年左右開始大量進入中國。巴西烏拉圭瑪瑙以灰白色為主,又被業界內人稱為“灰階瑪瑙”。

臺灣哪裡來的天珠?市場上的“臺灣珠”到底是什麼?

臺灣珠的原料,巴西烏拉圭瑪瑙

這種瑪瑙產量大、礦材塊大,因而價格便宜,而它晶洞多,容易上色,加熱後顏色會變白亮的特點,也成就了臺灣珠的“市場地位”。

看過我文章的朋友都明白,至純天珠工藝中必不可少的就是“白化”的過程,而臺灣珠仿的正是至純天珠,所以灰階瑪瑙的特點正好就讓臺灣珠有了量產的可能。再想想現在一顆至純的價值,朋友們就明白了吧。

臺灣哪裡來的天珠?市場上的“臺灣珠”到底是什麼?

臺灣珠放久了會變灰,這是判斷方法之一

當然,也有很多朋友質疑“至純”工藝的存在,認為古代人不可能掌握這種技術,他們的理由是,真要將瑪瑙整體白化需要精準且長久的高溫控制及封密性良好的火爐,在千年前的唐代或西方是沒有這種先進設備,而直到清代才有這類的火爐。

實際上這個問題早有研究,材料科學研究學者證明在400攝氏度溫度下任何顏色的瑪瑙或者玉髓在持續3個小時的烘烤下,被烘烤的材料就會全部白化,這種加工方式在古代是被掌握了的。

當然不僅僅是溫度的問題,古人還要解決另一個棘手的問題。瑪瑙或玉髓在加熱和冷卻的過程中,需要解決在驟熱驟冷的情況下難以逃避的珠體本身開裂的問題。這個問題造成的結果就是“火供珠”的出現。

臺灣哪裡來的天珠?市場上的“臺灣珠”到底是什麼?

火供珠上的龜裂紋

最後古人找到了解決方法,在燒造天珠的過程中使用石灰包裹石珠,甚至是使用牛糞,可能是為了解決內應力釋放過快使珠體產生龜裂的問題,這也間接解釋了“天珠是在牛糞裡找到的”的傳說。

這裡再提一下朋友們關心的“象雄天珠”。象雄王朝是一個在吐蕃王朝之前,就統治了西藏的王朝。2014年,就在兩處象雄時期墓地中,出土精美的天珠,這是青藏高原首次考古出土象雄天珠。這也被評為了“2014年中國考古十大發現”。

臺灣哪裡來的天珠?市場上的“臺灣珠”到底是什麼?

考古出土的象雄時期的天珠

從這顆天珠的額形態上看,象雄時期的天珠就是藏天珠的一種,與藏天珠古老的蝕花工藝是一脈相承的,類似於措思,是象雄時期藏族先民對於蝕花工藝的寶貴探索以及發展,也是為後來至純工藝的形成起到了鋪墊作用。

現在市面上有很多所謂的象雄天珠,當然找我鑑定的朋友也多。這些珠子石性比較重,帶有彩色的斑點,看起來很獨特,其實與象雄天珠沒有關係。

臺灣哪裡來的天珠?市場上的“臺灣珠”到底是什麼?

市面上有很多冒名的“象雄天珠”,石性很重

最後說兩句,“天珠不分真假,只分新老”。從世界範圍來看,西藏老天珠更像一個溶合了東西南北歷史的後來者、繼承者。它所保留的,或者說它融合了多少曾經的含義,真正值得我們一生去挖掘。

我是達瓦次仁,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就請點個關注,您的支持是我進步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