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可鑑——洛陽偃師春秋閣

洛陽偃師營防口村,村名源自唐代,公元675年,武則天長子李弘病逝,起陵於景山之巔,御林軍為了保護、監督陵墓的建造,在景山腳下的村莊安營紮寨,自此村子改名為營防口,一直沿用至今。

營防口北面不遠是伊河、洛河的交匯處,河道上的楊村渡口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坐落在村北寨門上的春秋閣古時可眺望匯流之勝景,觀渡口之葉舟,舉目向東可遠送河水繼續奔流匯入黃河。

歲月可鑑——洛陽偃師春秋閣

春秋閣,從名字上來看應該是供奉關羽的場所,現處於營防口小學院內,上層建有大殿兩間,前間為拜殿,捲棚硬山式建築;後間為正殿,硬山式建築,屬於河洛地區常見的清代建築形式。

歲月可鑑——洛陽偃師春秋閣

歲月可鑑——洛陽偃師春秋閣

兩間大殿規模不大,建築結構方面已擺脫了傳統營造技法,其中正殿全部採用磚瓦結構,更接近現代以簡御繁的建築形式,只有拜殿的樑架上還保留了龍首造型的斗拱加以美化點綴。

歲月可鑑——洛陽偃師春秋閣

歲月可鑑——洛陽偃師春秋閣

春秋閣下層磚砌拱形門洞已封死,朝南的門洞口上書“春秋閣”,朝北的沒有看到,據介紹書有村名“營防口”。

歲月可鑑——洛陽偃師春秋閣

門洞半高的位置已和地表持平,可能這裡地處兩河交匯處,經過數百年間的洪水淤泥堆積,地表逐步抬升的結果。

歲月可鑑——洛陽偃師春秋閣

細看上下兩層磚體的老化情況,明顯看得出上層兩間大殿的建造時間晚於下層,或者是後來再修建過,因此兩間大殿看起來雖然有些破舊,但沒有牆體開裂、屋頂塌陷等現象。

下層相對差一些,牆體兩邊有開裂,整體也略有下沉的跡象,封死的門洞雖然難看,但可能正好起到了一定的支撐作用。

寨門在古時村落是常見的建築形式,但如今河洛地區已難得一見,更別說春秋閣這類兩層帶廟宇的形式,雖然它年代不夠久遠、文物價值不夠高,但承載了營防口村的一段歷史,鑑證了那個年代的風土人情。

在土地資源日趨緊張的今天,這些級別不高的古建築更是夾縫中求生存,極有可能成為利益的犧牲品,這裡謹以此文記錄並鑑證它的現在,當然它的未來才是最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