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錄 夏商周之夏朝

眾所周知,我們現在生活在繁榮昌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我們的各項生產生活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都得以健康有序的發展。但是對我們的祖先而言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的統治下生活可以說是備受煎熬,生命不值一提,似如草芥一般,尤其是在原始社會中。那麼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原始社會的悲慘命運制度,

“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這是古時的三字經對夏朝的描述。在夏朝建立之前,是以部落為主,奉行禪讓制,即當代君主傳位給有賢德有才能的下一位繼承者。

據《史記 夏本紀》記載,大禹因治水有功被推薦為部落首領,公元前2070年,禹即位首領,改國號為夏,定都與陽城(今河南登封)。禹年老後曾選舉東夷族的一位首領為繼承人,這個人叫益,但是大禹的兒子啟也想稱為首領,於是便殺死了益,靠著父親的威望順利的稱為了下一代的首領;還有一種說法是當時禹去世後,益按照規定需要為禹守孝三年,在守孝期間,啟暗中壯大自己的勢力與威望,守孝完成後,沒有人支持益,益識趣的離開了首領的位置。以上兩種說法都存在可能性,由於至今太過於遙遠,我們只能從相關的史書中去了解分析。過程是怎樣的眾說紛紜,我們不做辯論,但結果是一定的——啟稱為了首領,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啟的繼位標誌著禪讓制被世襲製取代,漫長的原始社會被私有制社會取代,國家觀念出現,這種新制度的建立是歷史的進步,但同樣也是另一種悲慘命運的開始。常言道,萬事開頭難,新制度的建立必然會遭到一些守舊派的反對,啟都郊外的有扈氏對此感到不滿,便起兵向啟進行征伐,由於啟前期稱他的權力為“恭行天”,得到了中原民眾的支持,人數與實力上佔據絕對的優勢,與扈在甘進行大戰,結果顯而易見,扈大敗,被貶為牧奴,看來啟也挺小心眼的。這場勝利奠定了中原地區主流社會的思想觀念的轉變,即由原始的禪讓制轉向世襲制。

夏蟬的中心主要在今山西的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帶。從考古發掘的二里頭遺蹟中,我們發現這裡有宮殿建築群,大型的墓葬和手工業作坊今平民生活區、墓葬群,這反映夏朝的階級分化和等級界限。此外還出土了用於祭祀的精美玉器和敲擊樂器,成套的青銅酒器,精美銅牌飾王室使用的高貴禮器白陶鬹等這些足以看出夏朝的文明進程。

第二錄   夏商周之夏朝

夏朝銅鼎

第二錄   夏商周之夏朝

夏朝銅牌


夏朝,作為一個奴隸制國家,君主是奴隸主階級的最高代表,君主之下有“百吏”,吏官主要有掌管政教和農業的羲氏、和氏;有牧正、庖正、車正,分別掌管畜牧、膳食、車服;六卿掌管軍事。還有法律和刑法,著名的監獄“夏臺”,就是用來關押罪犯的。

第二錄   夏商周之夏朝

夏朝實行土地國有制。當時的主要農具為木器和石器,石鏟、石斧、石刀,蚌刀及少量的青銅刀等。夏朝的手工業相當的發達,最具代表性的是青銅手工業,此外還有玉器製造業,其中所製作的玉戈、玉版等技藝水平都很高。

發現與1959年的河南偃師縣二里頭文化遺蹟是與夏文化相當接近的,在年代是大體處於夏朝紀年之內。根據論證,二里頭文化大約在公元前2395年至公元前1625年之間,考古學界一般將之分為四期,其中第三期內涵最為豐富,以今為止已經發現了兩座宮殿遺址。包括殿堂、殿門、庭院等配套建築,還有用於排水的管道。臺基面積約1萬平方米,近1米高。這種高大上的建築是王權的象徵。宮殿周圍還發現了陶器、骨器等作坊遺蹟,尤其是銅器、銅渣的出土,表明已經進入青銅時代。

第二錄   夏商周之夏朝

二里頭遺蹟碑文

常言道:打江山易,守江山難。這不,沒過幾年時間啟的兒子,即夏第三代君主太康在政時,荒淫無度,不理朝政,導致其五個兄弟爭位,,削弱了統治力量,導致東夷有窮氏首領弈起兵攻入夏都,奪取了王位,史稱“太康失國”。後來太康的侄孫少康在虞氏部落重新積攢力量,才奪回王位,史稱“少康中興”。這期間經歷了三代人近40年的鬥爭,其中的艱苦可想而知。不知道啟泉下會怎麼想。

第二錄   夏商周之夏朝

太康失國

第二錄   夏商周之夏朝

少康

夏朝共經歷14世,17君,471年時間。最後的君主叫桀,這可是罄竹難書的暴君。生活何其奢靡,築寢宮、瑤臺享樂,對人民殘酷剝削,致使階級矛盾尖銳,這時候的夏已經不能控制周圍的部落,東夷的商部落日益強大起來,對夏朝構成威脅。而桀又為了討好沒人的歡心,烽火戲諸侯,商部落的湯趁此機會率眾伐夏,與桀在鳴條(今河南封丘東)之野展開大戰,桀戰敗逃走,死於南巢(今安徽巢縣東北位置),宣告夏朝滅亡。

第二錄   夏商周之夏朝

烽火戲諸侯

下期將帶來商朝的介紹,敬請您的留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