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400多件,52年2萬多件,巴東七旬老篾匠的深山堅守

編織夢想

快節奏的現代社會,很少有人一生只專注一件事情,從小修習手藝的匠人們如疾風驟雨中的一葉扁舟,逐漸隱沒在快速膨脹的時代洪流中。

老話說,“三天能學個莊稼漢,十年學不了手藝人”,斑駁的舊時光,藏匿在匠人師傅手心粗糙發黑的老繭裡,藏匿在被這雙手撫摸過的一竹一蔑中。

每年400多件,52年2萬多件,巴東七旬老篾匠的深山堅守

春秋為巴子國地,戰國為楚地……近3000年的歷史積澱,孕育出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獨樹一幟的巴文化。恩施民間有歌曰:金銀銅鐵錫,巖木雕畫漆,鋸木染鞭炮,瓦土篾彈椅,“九佬十八匠”的故事,被人們編織成歌謠,傳遍村鄉。農忙時回家幹活、農閒時走街串巷,在巴東縣堰塘灣村,就有這樣一位靠手藝吃飯的篾匠師傅。

他是巴東縣堰塘灣村人,名叫朱榮孝,今年七十六歲,自打十四歲起就跟隨父親走村串鄉,為村民編織各式揹簍、米篩、筲箕、曬席、竹筐、竹籃等二十餘種竹器,至今已有五十多年了。

每年400多件,52年2萬多件,巴東七旬老篾匠的深山堅守

如今,在巴東縣野三關堰塘灣村及其周邊三五里範圍內,經常會看到的一種扁形二斗背,都是出自於朱榮孝之手。據朱師傅回憶,過去每到一個村莊,一戶人家還沒編織完成,另一家就又上門請託,最多的一次是在一個村莊連續編織達半年之久。

我很好奇,當下農村絕大多數農具都被機械替代,而朱榮孝所編織的揹簍還供不應求,常有周邊十多公里外的農人託人訂購,附近農戶則是採取來料加工等方式,仍舊不能滿足需求。

每年400多件,52年2萬多件,巴東七旬老篾匠的深山堅守

朱師傅挑選材料非常講究,竹子生長地需光照充足,竹子直溜光滑,無病斑,劃過的竹篾必須放在乾燥的地方保存半年,直到竹篾全乾才用,用於揹簍底部支撐的鏘竹更是要用藥水浸泡半個月,防治蟲蛀!

每年400多件,52年2萬多件,巴東七旬老篾匠的深山堅守

這一箱被磨得油光發亮的工具上留下的深深印痕,見證著朱師傅的匠心歲月。

我剛落座,打聽二斗背價格的外村人就來了!

以前容器計量是按升、鬥、擔計算的,這種高八十公分,底方上圓,呈喇叭狀的揹簍可以容納八十斤左右的糧食作物,八十斤摺合後就是兩鬥,所以稱為二斗背。

每年400多件,52年2萬多件,巴東七旬老篾匠的深山堅守

這種二斗背需要經過劃篾、編織、打磨等至少十六道工序,最後使用時才不致於磨肩擦皮。

每年400多件,52年2萬多件,巴東七旬老篾匠的深山堅守

這種揹簍分為滿鏘和半鏘,全部採用當地優質金竹編織,正常情況用個十年八年都不會壞,即便是最容易磨損的揹簍系兒和鎖口蔑,也能保證用上三五年,偶有磨損稍加修整,還可繼續使用。

每年400多件,52年2萬多件,巴東七旬老篾匠的深山堅守

這種光滑細膩的花揹簍編織起來更為複雜,編織花紋的篾還要用核桃樹皮煮上一兩個小時才行,這樣的工藝品人們一般是捨不得用的,以前除非上街買東西或者走親戚時才捨得拿出來用一回,而且用後是要放在細房屋的!現在上街或走親戚用不上了,但土家族習俗當嘎嘎客則是少不了要用的,誰家女兒落月(生小孩)了,父母必須預訂一個花揹簍,送祝米的這一天連同好多禮品一齊送到女兒家裡,男方家裡也會用最隆重的儀式恭迎花揹簍兒的到來,還要專門請司儀大講一番禮節,直到雙方用吉利語言把花揹簍兒的價值推到登峰造極的境界方才罷休,因為這個花揹簍編織了對嬰兒未來人生的美好祝願。

五十多年來,這樣的花揹簍兒背出的孩子足足達到兩千人開外!

朱師傅五十二年來親手編織的各式揹簍及蔑器達兩萬多件,創下產值近兩百萬元。他膝下育有三子,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溫飽尚未完全解決的情況下,他的三個兒子分別唸完高中初中,及至後來三個兒子都成家立業,全由他一手操辦,這一切都是他這雙巧手編織成的幸福!

朱榮孝前些年兩天能編織三個二斗背,兩天可以編織一個花揹簍兒,如今年過古稀,加之患有糖尿病,腦梗塞、支氣管、哮喘等併發症通通找上門,一般三天才能編織一個揹簍,雖身染多疾,但他依舊對竹編手藝充滿執著和熱愛,唯一擔憂的便是後人都外出務工,身邊也無人續學編織技藝,竹編手藝後繼無人。

每年400多件,52年2萬多件,巴東七旬老篾匠的深山堅守

今天的中國不管是在城市還是鄉村,都已經很難再尋覓這些匠人們的身影,燈紅酒綠的新世界吸引著年輕人的目光,沒有人再願意花費青春去學習既繁瑣、又不賺錢的手藝活兒。老一輩們薪火相傳的行當,正在逐漸成為遙遠的記憶。而體現在老篾匠身上的聰明智慧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卻將恆久地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