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均GDP全球第一時代,因製造貨幣,格陵蘭島冰層都被汙染了

人類的文明史,迄今為止大約有5000年的時間,從長時段來看,5000年的歷史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以公元1000年為界,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1000年是一個時期;公元1000年以後,是一個時期。

近1000年的歷史,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以公元1700年為界,前700年都是現代化的前夜,後300年,人類真正開始了現代化,地球生態圈真正被人類所改變。從技術上來講,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1700年,人類都是處於農耕文明的階段,但是,1000年前至300年前的農耕文明比起5000年前至1000年前的農耕文明要進步很多,屬於“現代化的前夜”。

中國人均GDP全球第一時代,因製造貨幣,格陵蘭島冰層都被汙染了

北宋時期的生活

公元1000年,中國正處於北宋時期,宋真宗鹹平三年(1000年),宋遼之間爆發了瀛州之戰,瀛州之戰為日後宋遼達成澶淵之盟的協議奠定了基礎;鹹平三年,李繼遷還截獲了宋軍的糧餉,李繼遷就是後來的西夏太祖皇帝。因此,11世紀開始之時,也是北宋、遼、西夏對峙之時。

中國人均GDP全球第一時代,因製造貨幣,格陵蘭島冰層都被汙染了

宋真宗畫像

宋遼達成澶淵之盟以後,雙方維持了近100年的禮尚往來,“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識干戈”;西夏自李繼遷開始,已脫離北宋,割據一方,然而,在李元昊稱帝之前,一直在名義上還是臣屬於北宋的,李元昊稱帝之後,雙方雖互有戰事,然因西夏力量弱小,不足於對抗北宋,宋與西夏還是化干戈為玉帛,維持了長期的和平狀態。

中國北宋時期的形勢,就是宋、遼、西夏三足鼎立,互相對峙,但並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混戰,維持了100多年的安定,這100多年的時間,是北宋、西夏、遼朝人口數量、經濟總量飛速發展的時期,也是世界人口、世界經濟飛速發展的時期。

公元11世紀,世界歷史已處於現代化的前夜,因此,有人認為宋朝出現了一次流產的工業革命。

中國人均GDP全球第一時代,因製造貨幣,格陵蘭島冰層都被汙染了

北宋的商業與貿易

宋朝版圖侷促,但商業、經濟的繁榮程度為什麼會超過之前的漢朝和唐朝呢?甚至讓後來的明朝、清朝也無法企及呢?

宋朝的人均GDP世界第一,人口數量是世界第一,貨幣發行量也是世界第一,鐵、銅的生產量也是世界第一。

在明朝以前,中國的貨幣主要是以銅錢為主,公元11世紀的中後期,宋朝每年大約要鑄造600萬貫銅錢,當時的宋朝有1.2億人口,相當於每人200枚銅錢,也就是說宋朝的貨幣發行量,每人每年是200枚,在農業社會,每個人每年要用掉200枚銅錢,需要有多大的商品交易量呢?這在當時是難以想象的。我們常說唐朝時期是中國古代歷史的巔峰時期,唐朝的貨幣發行量是多少呢?每人每年大約是10枚。

宋朝的貨幣鑄造要使用銅,大量的冶煉銅礦,會造成空氣汙染,因為古代的鍊銅技術比較落後,會有15%的溶解銅進入到大氣層,科學家在格陵蘭島冰層中發現了當時空氣汙染的證據。公元前1000年,全球就出現了大氣圈有毒氣體數量急劇上升的現象,這可以說是最早的全球性的空氣汙染,當時的全球大氣層之所以出現了汙染物,就是因為宋朝的銅錢需求量太大了。

中國人均GDP全球第一時代,因製造貨幣,格陵蘭島冰層都被汙染了

研究格陵蘭島的冰層能知地球大氣的變化

宋朝發行貨幣需要銅,製造大量的兵器、農具、工具需要使用鐵,公元11世紀的中後期,中國的鐵產量每年是11萬多噸,人均鐵產量是1公斤左右,在古代,一個人一年要消耗一公斤的鐵,也是難以想象的。唐朝的鐵產量僅有2萬噸左右。西歐國家的鐵產量,直到進入到工業革命的時代才超過了宋朝。

冶鐵需要燃燒木炭,但是,北宋時期,我國黃河流域的森林資源基本上已消耗殆盡,在木炭資源不足的情況下,人們開始使用煤炭冶鐵,冶鐵業刺激了煤炭業的發展。北宋的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能源,也有一部分來自於煤炭,人們將煤炭當作薪柴使用。

實際上到了南宋時期,已具備工業革命的條件了,人類的歷史走在了工業革命的邊緣。但是為什麼第一次工業革命還是沒有發生在中國呢?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弄清楚宋朝經濟發達、商業繁榮的原因。

中國人均GDP全球第一時代,因製造貨幣,格陵蘭島冰層都被汙染了

中國古代的冶鐵業

宋朝經濟發達、商業繁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北宋和南宋的版圖侷促,受到了遼、西夏、金、蒙古等政權的強大壓力,版圖狹小的宋王朝,不得不重視商業,只有商業繁榮了,統治者才能廣開稅源,宋王朝不僅受到西夏、遼、金、蒙古的強大壓力,而且還要向這些政權輸入歲幣,如果沒有商業稅作支撐,宋朝的國庫早就空虛了。自西漢開始,中國古代的統治者就鄙視商人,唐朝的商人甚至不能參加科舉考試,漢唐都是大一統的王朝,大一統王朝的稅收主要來自於農業稅(田賦),無需徵收商業稅。而一個政權一旦成為了偏安政權,只有半壁江山之時,就沒有那麼多土地可供收稅了,必然會重視商業和貿易,其實不僅北宋和南宋重視商業,三國時期的東吳、南北朝時期的東晉、宋、齊、梁、陳都重視商業。

第二、公元1000年前後,全球的技術有了重大的突破,僅僅從農業技術上來講,就包括種子的改良、新的耕作制度的推廣、新的鐵農具的出現等等,這一時期,技術上的突破都是前3000年農耕文明長期的經驗和技術累積的結果,量變引起質變,在公元11世紀爆發了出來。具體到北宋,例如:新的農作物——占城稻的引進、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術、化石能源煤炭的使用等等。

中國人均GDP全球第一時代,因製造貨幣,格陵蘭島冰層都被汙染了

宋代的火器

第三、全球貿易網絡的擴大,人類的航海技術在公元1000前後,也發生了重大的突破,漢朝的時候,海上絲綢之路最遠到達印度,唐朝的時候,最遠到達波斯灣,北宋時期,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中心而形成的貿易網絡,已經可以覆蓋大半個地球了。鄭和下西洋,標誌著中國古代的海上絲綢之路達到巔峰,鄭和最遠到達了非洲東海岸和澳大利亞的北部海洋一帶,鄭和用的就是宋元時期的航海技術和造船技術,並非明朝的創新。由於海洋運輸成本較低,載貨量大,所以,隨著航海技術和造船技術的進步,全球貿易的主要通道已由漢唐時期的陸路轉變為了宋元時期的海路。

中國人均GDP全球第一時代,因製造貨幣,格陵蘭島冰層都被汙染了

宋代的造船業

南宋走到了工業革命的邊緣,為什麼就停滯不前呢?元朝和明朝都是大一統的王朝,大一統王朝,幅員遼闊,不需要重視商業稅,明朝建立以後,中國的稅收制度很快就恢復到了以田賦為主的傳統稅收制度。北宋和南宋的制度,都不是大一統王朝效仿的對象,朱元璋更加重視恢復漢唐的制度。明朝的流通貨幣,主要是白銀,銅錢只是輔助,在中國古代,只有鑄造銅錢,才存在發行貨幣的問題,鑄造白銀則不能稱之為發行貨幣,為什麼鑄造銅錢能夠稱之為“貨幣發行”呢?因為銅錢不是純銅,而是銅合金,裡面含有鉛、鋅等金屬,從成分上來說,銅錢就屬於“制式”的,在中國古代,並不是什麼人都可以把銅拿來當貨幣使用,只有朝廷才有權力鑄造銅錢,諸侯王和地方官鑄造銅錢,必須獲得皇帝的許可,這就相當於朝廷控制了貨幣發行權,但是,白銀和金條的鑄造不存在“發行權”的問題,白銀和金條不管走到哪裡都是白銀和黃金,哪怕是從銀礦、金礦裡撿到的品質好的銀子和金子都可以當錢來使用,從歐洲流入到中國的銀幣和金幣,也可以用秤來稱一稱,當貨幣使用,只要搞清楚裡面含有多少白銀和黃金就可以了。所以,宋朝政府是控制了貨幣發行權,而明朝政府和清朝政府是放棄了貨幣發行權。

中國人均GDP全球第一時代,因製造貨幣,格陵蘭島冰層都被汙染了

當時流入到中國的西班牙銀元可以直接當錢用

明朝和清朝的稅收主要以田賦為主,不重視商業稅,這對於商人來說,當然是好事,負擔輕了,可是,對於朝廷來說,就始終面臨著用錢困難的問題。明朝和清朝,一旦動用兵力,或者啟動修建園林的工程,就意味著花錢、意味著國庫白銀不足,國庫沒有白銀,皇帝就發愁,雍正皇帝採取了“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改革措施,才勉強增加了國庫收入,然而,卻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這些措施都是在農業稅上做文章,從來沒有想過去徵商業稅。

朝廷不重視商業稅,自然也不會鼓勵商業活動和貿易活動,明清施行了嚴格的“海禁”政策,限制海外貿易,所謂“寸板不許下海”,然而,東南沿海地區有大量的商人、農民以貿易為生,嚴格的“海禁”會影響他們的生計,因此,在“海禁”之下有民間的貿易,為了不影響這些人的生計,朝廷的“海禁”政策時而嚴格、時而鬆弛、時而完全鬆弛,但總體來說,明朝和清朝都是限制海外貿易的。

中國人均GDP全球第一時代,因製造貨幣,格陵蘭島冰層都被汙染了

18世紀至19世紀,歐洲的工業革命

因為明朝和清朝不重視商業,所以,明清商業的繁榮,動力主要來自於民間。

此外,宋朝的“工業革命”之所以會流產,還與世界歷史的大趨勢有關,中世紀的歐洲是非常落後的,美洲新大陸還處於部落時代,全球貿易的網絡並未完全建立起來,宋朝的新技術雖然最後還是傳播到了西方,但是,在當時並未引起轟動效應。中國本來就是一個人口大國,資源豐富,北宋和南宋時期的海外貿易雖然很發達,從整體來看,商品交易量巨大,但是,中國人對海外貨物的人均需求量是不大的,對於海外的商品沒有迫切的需求,這就決定了當時全球貿易網絡的延展性較差。宋朝不具備的條件,到了18世紀的歐洲就都具備了,誰也沒想到,歐洲人能夠後來居上。因此,宋朝處於“工業革命”的前夜,但是,還是缺了那麼一些條件,最終讓這場“工業革命”流產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真正到來,推遲到了18世紀,地點也轉移到了西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