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均GDP全球第一时代,因制造货币,格陵兰岛冰层都被污染了

人类的文明史,迄今为止大约有5000年的时间,从长时段来看,5000年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公元1000年为界,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1000年是一个时期;公元1000年以后,是一个时期。

近1000年的历史,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公元1700年为界,前700年都是现代化的前夜,后300年,人类真正开始了现代化,地球生态圈真正被人类所改变。从技术上来讲,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1700年,人类都是处于农耕文明的阶段,但是,1000年前至300年前的农耕文明比起5000年前至1000年前的农耕文明要进步很多,属于“现代化的前夜”。

中国人均GDP全球第一时代,因制造货币,格陵兰岛冰层都被污染了

北宋时期的生活

公元1000年,中国正处于北宋时期,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宋辽之间爆发了瀛州之战,瀛州之战为日后宋辽达成澶渊之盟的协议奠定了基础;咸平三年,李继迁还截获了宋军的粮饷,李继迁就是后来的西夏太祖皇帝。因此,11世纪开始之时,也是北宋、辽、西夏对峙之时。

中国人均GDP全球第一时代,因制造货币,格陵兰岛冰层都被污染了

宋真宗画像

宋辽达成澶渊之盟以后,双方维持了近100年的礼尚往来,“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西夏自李继迁开始,已脱离北宋,割据一方,然而,在李元昊称帝之前,一直在名义上还是臣属于北宋的,李元昊称帝之后,双方虽互有战事,然因西夏力量弱小,不足于对抗北宋,宋与西夏还是化干戈为玉帛,维持了长期的和平状态。

中国北宋时期的形势,就是宋、辽、西夏三足鼎立,互相对峙,但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混战,维持了100多年的安定,这100多年的时间,是北宋、西夏、辽朝人口数量、经济总量飞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世界人口、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

公元11世纪,世界历史已处于现代化的前夜,因此,有人认为宋朝出现了一次流产的工业革命。

中国人均GDP全球第一时代,因制造货币,格陵兰岛冰层都被污染了

北宋的商业与贸易

宋朝版图局促,但商业、经济的繁荣程度为什么会超过之前的汉朝和唐朝呢?甚至让后来的明朝、清朝也无法企及呢?

宋朝的人均GDP世界第一,人口数量是世界第一,货币发行量也是世界第一,铁、铜的生产量也是世界第一。

在明朝以前,中国的货币主要是以铜钱为主,公元11世纪的中后期,宋朝每年大约要铸造600万贯铜钱,当时的宋朝有1.2亿人口,相当于每人200枚铜钱,也就是说宋朝的货币发行量,每人每年是200枚,在农业社会,每个人每年要用掉200枚铜钱,需要有多大的商品交易量呢?这在当时是难以想象的。我们常说唐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巅峰时期,唐朝的货币发行量是多少呢?每人每年大约是10枚。

宋朝的货币铸造要使用铜,大量的冶炼铜矿,会造成空气污染,因为古代的炼铜技术比较落后,会有15%的溶解铜进入到大气层,科学家在格陵兰岛冰层中发现了当时空气污染的证据。公元前1000年,全球就出现了大气圈有毒气体数量急剧上升的现象,这可以说是最早的全球性的空气污染,当时的全球大气层之所以出现了污染物,就是因为宋朝的铜钱需求量太大了。

中国人均GDP全球第一时代,因制造货币,格陵兰岛冰层都被污染了

研究格陵兰岛的冰层能知地球大气的变化

宋朝发行货币需要铜,制造大量的兵器、农具、工具需要使用铁,公元11世纪的中后期,中国的铁产量每年是11万多吨,人均铁产量是1公斤左右,在古代,一个人一年要消耗一公斤的铁,也是难以想象的。唐朝的铁产量仅有2万吨左右。西欧国家的铁产量,直到进入到工业革命的时代才超过了宋朝。

冶铁需要燃烧木炭,但是,北宋时期,我国黄河流域的森林资源基本上已消耗殆尽,在木炭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人们开始使用煤炭冶铁,冶铁业刺激了煤炭业的发展。北宋的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能源,也有一部分来自于煤炭,人们将煤炭当作薪柴使用。

实际上到了南宋时期,已具备工业革命的条件了,人类的历史走在了工业革命的边缘。但是为什么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是没有发生在中国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宋朝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的原因。

中国人均GDP全球第一时代,因制造货币,格陵兰岛冰层都被污染了

中国古代的冶铁业

宋朝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北宋和南宋的版图局促,受到了辽、西夏、金、蒙古等政权的强大压力,版图狭小的宋王朝,不得不重视商业,只有商业繁荣了,统治者才能广开税源,宋王朝不仅受到西夏、辽、金、蒙古的强大压力,而且还要向这些政权输入岁币,如果没有商业税作支撑,宋朝的国库早就空虚了。自西汉开始,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就鄙视商人,唐朝的商人甚至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汉唐都是大一统的王朝,大一统王朝的税收主要来自于农业税(田赋),无需征收商业税。而一个政权一旦成为了偏安政权,只有半壁江山之时,就没有那么多土地可供收税了,必然会重视商业和贸易,其实不仅北宋和南宋重视商业,三国时期的东吴、南北朝时期的东晋、宋、齐、梁、陈都重视商业。

第二、公元1000年前后,全球的技术有了重大的突破,仅仅从农业技术上来讲,就包括种子的改良、新的耕作制度的推广、新的铁农具的出现等等,这一时期,技术上的突破都是前3000年农耕文明长期的经验和技术累积的结果,量变引起质变,在公元11世纪爆发了出来。具体到北宋,例如:新的农作物——占城稻的引进、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化石能源煤炭的使用等等。

中国人均GDP全球第一时代,因制造货币,格陵兰岛冰层都被污染了

宋代的火器

第三、全球贸易网络的扩大,人类的航海技术在公元1000前后,也发生了重大的突破,汉朝的时候,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印度,唐朝的时候,最远到达波斯湾,北宋时期,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中心而形成的贸易网络,已经可以覆盖大半个地球了。郑和下西洋,标志着中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达到巅峰,郑和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澳大利亚的北部海洋一带,郑和用的就是宋元时期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并非明朝的创新。由于海洋运输成本较低,载货量大,所以,随着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进步,全球贸易的主要通道已由汉唐时期的陆路转变为了宋元时期的海路。

中国人均GDP全球第一时代,因制造货币,格陵兰岛冰层都被污染了

宋代的造船业

南宋走到了工业革命的边缘,为什么就停滞不前呢?元朝和明朝都是大一统的王朝,大一统王朝,幅员辽阔,不需要重视商业税,明朝建立以后,中国的税收制度很快就恢复到了以田赋为主的传统税收制度。北宋和南宋的制度,都不是大一统王朝效仿的对象,朱元璋更加重视恢复汉唐的制度。明朝的流通货币,主要是白银,铜钱只是辅助,在中国古代,只有铸造铜钱,才存在发行货币的问题,铸造白银则不能称之为发行货币,为什么铸造铜钱能够称之为“货币发行”呢?因为铜钱不是纯铜,而是铜合金,里面含有铅、锌等金属,从成分上来说,铜钱就属于“制式”的,在中国古代,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把铜拿来当货币使用,只有朝廷才有权力铸造铜钱,诸侯王和地方官铸造铜钱,必须获得皇帝的许可,这就相当于朝廷控制了货币发行权,但是,白银和金条的铸造不存在“发行权”的问题,白银和金条不管走到哪里都是白银和黄金,哪怕是从银矿、金矿里捡到的品质好的银子和金子都可以当钱来使用,从欧洲流入到中国的银币和金币,也可以用秤来称一称,当货币使用,只要搞清楚里面含有多少白银和黄金就可以了。所以,宋朝政府是控制了货币发行权,而明朝政府和清朝政府是放弃了货币发行权。

中国人均GDP全球第一时代,因制造货币,格陵兰岛冰层都被污染了

当时流入到中国的西班牙银元可以直接当钱用

明朝和清朝的税收主要以田赋为主,不重视商业税,这对于商人来说,当然是好事,负担轻了,可是,对于朝廷来说,就始终面临着用钱困难的问题。明朝和清朝,一旦动用兵力,或者启动修建园林的工程,就意味着花钱、意味着国库白银不足,国库没有白银,皇帝就发愁,雍正皇帝采取了“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改革措施,才勉强增加了国库收入,然而,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这些措施都是在农业税上做文章,从来没有想过去征商业税。

朝廷不重视商业税,自然也不会鼓励商业活动和贸易活动,明清施行了严格的“海禁”政策,限制海外贸易,所谓“寸板不许下海”,然而,东南沿海地区有大量的商人、农民以贸易为生,严格的“海禁”会影响他们的生计,因此,在“海禁”之下有民间的贸易,为了不影响这些人的生计,朝廷的“海禁”政策时而严格、时而松弛、时而完全松弛,但总体来说,明朝和清朝都是限制海外贸易的。

中国人均GDP全球第一时代,因制造货币,格陵兰岛冰层都被污染了

18世纪至19世纪,欧洲的工业革命

因为明朝和清朝不重视商业,所以,明清商业的繁荣,动力主要来自于民间。

此外,宋朝的“工业革命”之所以会流产,还与世界历史的大趋势有关,中世纪的欧洲是非常落后的,美洲新大陆还处于部落时代,全球贸易的网络并未完全建立起来,宋朝的新技术虽然最后还是传播到了西方,但是,在当时并未引起轰动效应。中国本来就是一个人口大国,资源丰富,北宋和南宋时期的海外贸易虽然很发达,从整体来看,商品交易量巨大,但是,中国人对海外货物的人均需求量是不大的,对于海外的商品没有迫切的需求,这就决定了当时全球贸易网络的延展性较差。宋朝不具备的条件,到了18世纪的欧洲就都具备了,谁也没想到,欧洲人能够后来居上。因此,宋朝处于“工业革命”的前夜,但是,还是缺了那么一些条件,最终让这场“工业革命”流产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真正到来,推迟到了18世纪,地点也转移到了西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