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上那盤炒豆角,我只夾了一筷子

桌上那盤炒豆角,我只夾了一筷子

很奇怪,看到這個命題,我想起的不是小時候吃的那種美味,不是媽媽對我的關愛和照顧,而是這樣一副場景。

十二三歲的我,小我兩歲的弟弟,媽媽,還有五六歲的妹妹,一起圍在小桌旁邊吃飯,桌上只放了一盤炒豆角。油油綠綠的,讓人看了很有食慾。我只夾了一口菜,就感覺到母親冷冷的殺氣,再也沒敢伸筷子夾第二口菜。

家裡條件不好嗎?並不是。

我爸爸在外面教書,公辦老師,每個月都有固定的工資收入,這和那些完全考土地吃飯的農民鄰居相比,我們家條件很不錯。除了地裡的農作物收入,還有爸爸固定的工資來源。

桌上那盤炒豆角,我只夾了一筷子

媽媽並不是一個溫順善良的賢妻良母式的女人。也許是多年田間勞作讓她養成了潑辣的性格,幹完農活之餘媽媽就喜歡串門,經常到吃飯時候,還不回家。到家了好歹給孩子們胡亂做點飯,就完事了。自己端著碗就去鄰居家串門吃飯去了。

我是家裡老大,又是女孩。媽媽早早地就讓我開始幹活。洗衣服,做飯,都得幹。

我記得清楚,九歲時,村西頭地裡有人澆地,從井裡抽水,后街很多婦女都帶著髒衣服在井邊洗。我家是前街,距離那口井很遠。不知道媽媽怎麼知道了這個消息,就讓九歲的我端著一盆髒衣服去井邊洗。她去串門聊天去了。我太小,在一群婦女堆裡很扎眼。大家都在悄悄問,那是誰家孩子,我害怕的不敢抬頭。

桌上那盤炒豆角,我只夾了一筷子

還有一次,媽媽說天氣好,拆了好幾條被褥,堆在地上小山一樣,媽媽讓我洗,都是大件,小小的我根本搓不動,用腳丫子踩,我把拆下來的被褥都洗了。整個院子都晾滿了。沒想到爸爸回來了。媽媽對著爸爸說:看,我讓她洗衣服,她就洗了一隻襪子!

這句話讓我太驚訝了!明明是我洗了全部,怎麼說我只洗了襪子?而且,說這話的還是我的媽媽!

除了洗衣,我還得做飯。冬天很冷的夜晚,媽媽和弟弟都鑽被窩了。媽媽說她餓了,讓我去煮掛麵。不知道為什麼,我明明知道媽媽不喜歡我,但是我還是處處討好她,她吩咐的事情我都會努力去完成。但是,媽媽只是讓我去做事,卻並不教我怎麼做。我也從來不敢問。

很多事情,我是自己摸索著做,看著媽媽做,自己照葫蘆畫瓢就做了。

桌上那盤炒豆角,我只夾了一筷子

那個冬夜,我獨自一人在外面的廚房煮麵,有點怕黑,想白水主點面交差,猶豫一下還是用油熗了蔥花,煮好掛麵,點上點味精,然後端著碗筷穿過黑黑的院子,去給鑽在被窩裡的媽媽吃。

我以為,媽媽肯定會給我吃一口,這是我做的面,我自己聞著都很香。沒想到,媽媽爬在被窩裡露著頭,給弟弟吃一點,她自己呼嚕呼嚕一碗麵就吃完了,自始至終都沒有說一句讓我吃一口,也沒問一句,你吃嗎?不過,媽媽最後還是誇了我一句:閨女做的面好吃。我記得很清楚。我想說:我也想吃,但話到嘴邊又咽回去了。

別誤會。這不是我的繼母在孽待我。這是我的親媽。

桌上那盤炒豆角,我只夾了一筷子

現在,我人到中年,也已為人父母,對做父母的辛苦更有體會。可是,體會越深,心理對母親早年對我的做法,越是不想原諒。

我很清楚,這並不好。母親生活的年代,決定了她自己的思想就有侷限性,比如她經常說我姥姥重男輕女,但是,在她身上,也同樣存在這個問題。作為女兒的我,對媽媽重男輕女的思想 有深刻的體會。

媽媽除了指示我幹活,還從情感上藐視我。從來不和我親近。在弟弟妹妹們面前,訓斥我,不給絲毫顏面,也不交弟弟妹妹尊重我。很多時候,反而,對著弟弟妹妹譏諷嘲笑我。有了好吃的,她會帶著弟弟妹妹一起吃。弟弟說,給姐姐吃點吧。媽媽非常乾脆地回答:不給她吃!

我是老大,媽媽早早就不打算讓我上學。初中一畢業,就開始琢磨著讓我能找活兒幹。如果不是爸爸堅持,我想,我肯定上不了大學。

桌上那盤炒豆角,我只夾了一筷子

自己有了知識,會思考這些問題,會去看書學習,尋找治癒的方法。從理論上講,我應該體諒那個年代的媽媽,原諒媽媽對我的那些不公平。

但是,從情感上,我一直都接受不了。

曾經我也勸自己,誰小時候還不被父母吵幾句,打幾下,為什麼偏偏我要記的那麼清楚。

後來,我明白,讓我心中一直有陰影的不是媽媽吵我幾句,打我幾下。而是,她對我情感上的輕視。

首先,她從來不和我親近。我小時候印象是爸爸摟著睡覺長大的。

其次,做什麼事情,無論洗衣還是做法,做農活,她從來沒有耐心教給我應該怎麼做。我記得,屋裡地應該怎麼掃,是姥姥交給我,要從角角落落開始掃起,把髒東西都掃到中間來,再一起撮出去。這樣的話,媽媽從來不跟我講。

不但不講具體的事情,也不會教我一些人情世故。等面對家庭交往禮節時,我問她,她也會沒好氣地說:你隨便吧!想到這些,心理就很不好受。

桌上那盤炒豆角,我只夾了一筷子

第三,媽媽情感上輕視我,還教唆弟弟妹妹一起不尊重我這個姐姐。後來,我跟著老公遠嫁,至今,和弟弟,妹妹之間也並不親近。尤其是妹妹,媽媽好像是養了兩個孩子。我,只是她撿來的一個幹活丫頭。她教育妹妹都是哥哥怎麼照顧她,我這個姐姐好像不存在。

最讓我受傷的,就是媽媽情感上的輕視。所以,至今,我對這種情感依然耿耿於懷

現在很多科學育兒觀,教父母一定要學會對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愛。有時候我想,如果讓我母親來表達,她會表達愛我嗎?

如果真的有愛,並不在於你是否會表達出來。孩子是能感受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