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航飛行安全研討 防撞線

通航飛行安全研討 防撞線

高壓線防撞
2008年,美國運輸部公佈了一份航空器撞線事故的研究報告。數據顯示:從1994年至2004年,美國共有124起民用直升機撞線事故,其中有41起為一等事故。有65人在事故中喪生,45人重傷及42人輕傷。涉事飛行員的平均年齡為43.5歲,在直升機上平均飛行經歷時間為4000小時。

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NTSB)在調查報告中給出的事故原因:

l 對外部環境缺乏觀察 (38起事故)

l 沒有與障礙物保持足夠的安全間隔 (59起)

l 沒有保持合適巡航高度 (9起)

l 另外19起事故涉及:錯誤決策(在儀表條件下繼續保持目視飛行),飛行前準備不充分,飛行高度過低和選擇不適合的地方降落。

通航飛行安全研討 防撞線

有37%的一等事故是在晝間良好的目視氣象條件下發生的。電線有時是非常難以被發覺的。一方面是因為人眼的工作方式,另一方面是因為電線的隱蔽性。在長時間的抖動環境下,人的行為能力會有所下降。例如:人眼的振動頻率範圍在20-90Hz,而大多數的直升機的抖動也在20Hz的範圍。光照射的角度、電線外部老化很容易使電線與外部背景顏色融為一體。另外,座艙玻璃在飛行過程中並不一直可以保持乾淨,這也會影響飛行員觀察。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就需要飛行員能夠識別不同的線,包括高壓線、電纜、塔的牽索鋼纜等等,並能判斷線塔的位置及線的走向。
基於事故原因及數據分析,這份報告也給出了相關建議:

1)除非任務需要,飛行員應保持750ft(230米)以上做巡航飛行

2)鼓勵飛行員反覆研究航圖,以及在下降高度之前,先在較高高度執行勘察程序。

3)發展低成本的撞線告警系統。

4)在合適的直升機上安裝切線裝置

5)促進電線及線塔安裝警示標識

6)增加人為因素:如何識別電線及防撞

(以上為報告節選翻譯)

通航飛行安全研討 防撞線

通過這份2008年國外的研究報告可以看出,撞線和天氣狀況、飛行員的年齡及飛行經歷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並且在報告中給出的6條建議中,其中只有三條是針對飛行人員的,而且這三條操作起來並沒有什麼難度。防撞線靠的並不是技術或飛行經歷,而是良好的飛行習慣、安全意識,飛行中保持時刻的警惕性和日常中養成的風險管理能力。航空器撞線不管在國內外都有著很高的事故率,也是各國航空管理局想要解決的問題。無論是從航空服務保障還是航空器配備各類系統、裝置,飛行人員的安全意識理念才是最大的保障。一位飛行前輩曾說過:初學靠模仿;提高靠理論;成熟靠理念。擁有良好的飛行習慣,始終保持安全意識,這樣才能在飛行上越來越成熟。

通航飛行安全研討 防撞線

附件中含:防撞線的安全意識、航空器撞線事故研究報告及塔的牽索(Guy Wires)圖片。

附件:

以下是對於防撞線安全意識的整理:

1)所有道路、河流、線杆和線塔都有電線或電纜;

2)尋找線杆或是線塔,而不是電線;

3)從線塔或線杆上方飛過;

4)養成下降高度前先進行勘察的習慣

5)下降高度時飛行速度不宜太快

6)保持至少真高150米以上的高度飛行;

7)山地飛行時,特別要留意山頂之間橫跨的電線;

8)在野外作業或降落時儘可能選擇背光;

9)留意高塔周圍可能有牽索、鋼纜;

10)建工工地附近可能有臨時搭起的線;

11)合理使用(並不限於僅使用)機組資源;

12)如有條件,事先對任務地點進行地面查看;

13)飛行前瞭解所飛區域的最高標高;

14)意識到防撞線針對的不僅僅是電線,還包括風箏線、掛旗線纜等

15)避免未勘察區域的低高度、大空速飛行,以便留有足夠的功率和空間餘度及時發現和避讓

未完有待補充

免責聲明:圖文信息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平臺發佈只限於服務飛行愛好者,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支持輕航之家,關注+點贊+分享+轉發

qinghangwang

(旋翼機、固定翼、直升機相關圖紙、資料)

文章源 | 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