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轻信“有能力的人在哪儿都一样”

我还记得俞敏洪说他在招聘的时候,最讨厌的大学生就是眼高手低,总以为自己很厉害,一来都想做经理。他给的建议是可以从厕所清洁工开始做起,以后你也可能成为新东方的总裁(《先就业再职业再事业》)。想当年,这碗鸡汤不知道灌倒多少人。

上了这么多年学,就是为了从打扫厕所做起,那真是“胜读十年书”了,倘若俞敏洪同志十年都不去上厕所,那岂不是十年都见不到你的能力?

我们不否认,当你真的非常牛逼以后,你在哪里工作都一样,比如从国企老总到地方要员(葛红林),从微软高管到创新工场投资人(李开复),从音乐人到企业CEO(高晓松)……但在职业开始的初期,更重要的东西却是:


平台、平台、平台!

重要的东西说三遍。

不要轻信“有能力的人在哪儿都一样”

如果你在职场里非常努力仍没法做到优秀、不能得到提拔,不妨回头看看,是不是这个平台本身就不适合自己,或者这个平台本身就没有多少发展机会。人的职业生命非常宝贵,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不合适的地方,莫名其妙地去经历那么多所谓的磨难、挫折。


我们不怕吃苦,但怕的是无原则的吃苦;我们不怕磨练,但怕的是无底线的磨练。

尤其是,有些磨难挫折是你换个思路换个单位就能避免的。相信我,就算吃苦磨练后你成功了,也一点都不励志,这是在走弯路。

PS:这一条还可以引申下,对那些刚毕业或即将毕业的人而言,人生的第一份工作非常重要,跨出去的第一步一定要想清楚。


我知道,关于这一条很多人都会困惑,你说平台重要,那怎样去选平台呢?

不要轻信“有能力的人在哪儿都一样”

不要以为,这世界是不会变的

这是个变化极快的世界,尤其在当代的中国。但不知道为什么,许多人开始工作后就以为,眼前的这份工作是可以干一辈子的,自己手里的知识是可以管到老的。
不要等到一艘船从舱顶开始漏水的时候,你才知道已经沉了

李光耀则说过,“邓小平是我见过的领导人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位,尽管他只有五英尺高,却是人中之杰。虽已年届74岁,在面对不愉快的现实时,他随时准备改变自己的想法”。

这里面的经验至少有两条:1.在职场里,不要相信那些鸡汤老板们动辄“五年以后”的承诺,你可以把自己的规划做的远一点,但眼前的利益不能太让步;2.别一进职场就一副养老心态,以为自己可以这样过一辈子,请做好随时改变的准备,锻炼自己不断适应的能力。

不要轻信“有能力的人在哪儿都一样”

那些看起来很不了不起的成绩,都源于一点点的积累



最近看到有个问题挺好的,“为什么毕业三四年之后,同学之间的差距会这么大?”

个人认为:那是因为毕业后,你再看不到TA平时的积累,等你看到TA做出的成绩时,就只有惊讶了。

我身边正好有个例子。

有个同学,大学毕业后交流很少,一两年前听说TA业余在做微信公众号,我还不以为意。直到去年底,有一天无意中看到朋友圈分享了一篇阅读10万+的文章,点进去一看,居然是TA的公众号发的。

等我前段时间关注TA这个号的时候,发现TA已经做到了这个类别里前十的个人号了。

除了震惊还是震惊,因为一开始没有关注,我现在看到这个公众号里动辄十万+的阅读量,完全一脸懵逼,不知道TA是怎么做到的。

现在很火的奇葩说,里面好几人我都认识,因为大学里我也打过辩论赛,获得过最佳辩手,但因为打辩论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我实在受不了天天耗在上面,放弃了。

再然后我正常的工作了,与他们再无交集,直到有一天看到他们出现在奇葩说上,我才明白原来他们一直都还没有放弃辩论。但现在,我早已沦为辩论路人,而他们则成了大神。

了解辩论的朋友都知道,你在场上看到他们精彩表现,现场每一句精彩绝伦的话,每一个出人意料的反转,每一次煽动人心的总结陈词,其实下面都是无穷无尽的打练习赛、找资料、作分析、写辩词、千锤百炼、点滴积累的结果。

这就是我要分享的最后一个观点:所有职场里你现在看到的大神、牛人、达人,你看到他们简历上硕果累累的成绩,看到他们现在做的许多高大上的工作,其实一开始都是从细微的事情开始的。

你与他的区别可能就在于,有些事情看着挺难、很费时间,你放弃了,但他去做了,从最小、最细微开始做起。只要这事儿是有意义的,几年后,就一定能看到差距。

特别强调,这与第一条并不冲突。因为同样是做小事儿,在这里,是你自己知道这个小事有意义、值得投资,所以主动选择去做;但在第一条里,是一个渣平台逼着你不得不去重复做无意义的小事。

另外,多说一句,不管是我同学的微信公众号还是奇葩说里的很多选手,其实更多地是多利用了业余时间而已。

所以,还有一句话是怎么说的:成功取决于八小时之外你所做的事情

这话有点鸡汤,但就算不能成功,至少,你副业干的好,也会让你的主业没有太大压力。而当有一天你的副业日积月累终有成绩的时候,甚至可能让你的主业也黯淡无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