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岛书店,老舍先生等文学大咖是常客,是进步思想的广播站

荒岛书店,老舍先生等文学大咖是常客,是进步思想的广播站

上世纪三十年代,曾经有一家书店,售卖启迪人心的进步书刊,为青岛昙花一现的文学黄金时代开启一扇窗口,让人们能够嗅到一丝新鲜空气。许多点亮新中国的火种,也是从这里萌发的,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事情。

今天来说说,青岛曾经存在过的一间"荒岛书店"。

荒岛书店,老舍先生等文学大咖是常客,是进步思想的广播站

白手起家的"荒岛"

上世纪三十年代,是中国新旧文化相互激荡的年代,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大转变的时期。1931年,有两个青年人,孙朋乐和张智忠,同时考取了北平中国学院。他们既是同窗学友,又是同乡伙伴,自然无话不谈,亲密无间。

1932年,张智忠因为思想激进,被学院开除学籍,随后来到青岛开展学生联络工作。次年,孙朋乐来青岛找到张智忠,两人商议之后,决定在这里开一间书店。最初的目的很简单,一方面是为了日常生活和充饥糊口,另一方面,书店可以更好的传播进步文化思想。

有了计划以后,却没有启动资金,作为穷学生,孙朋乐和张智忠遇到了基本的创业难题。当时的《民报》副刊编辑于黑丁,还有崇德中学(今青岛第九中学)的教师乔天华,得知了孙、张二人的想法,热情赞助了100元。这时,他们在青岛的北平学院同窗宁推之,家境殷实的宁推之慷慨捐赠了500元。

有了这600元的启动资金,在1933年7月,东方菜场旁边的广西路4号,一间名叫"荒岛"的小书店悄然开张了。"大股东"宁推之挂名经理,孙朋乐和张智忠负责具体负责经营事务,月薪统一为每人15元。

书店的大字招牌,是投资人之一乔天华用美术体书写的。谁能想到,就是这间小小书店,未来的几年里,在青岛撑起了仅次于京沪的民国文学传播阵地。

荒岛书店,老舍先生等文学大咖是常客,是进步思想的广播站

不想赚钱的书店

1933年的青岛,受到新文化运动的感染,进步思潮日渐浓厚。当时在青岛有四家书店,分别是中华书局、世界书局、成和堂和成文堂,都以经售经史子集的古籍、经济学术著作为主。售卖现在文学和宣传进步思想的,"荒岛"书店首屈一指。

书店内的陈设简单,面积不大。除了售书的柜台,还有供人阅读的桌凳,即便不做消费,也能免费阅读。这样的营销环境和销售方向,吸引了许多大、中学生,以附近的国立山东大学的进步学生居多,有了青年人的追捧,让书店在短时间内人气爆棚,特别是青年群体的"网红"打卡地。

盈利,并不是"荒岛"的主要目的。在贫瘠如沙漠的文化领域,像拓荒者那样开拓迷茫,又像是沙漠中的一片小小绿洲,虽然弱小,却能在禁锢的思想中,提供光亮和希望。这也是"荒岛"名称的由来,可揣摩到创建人的良苦用心。

为了充实货源,"掌柜"孙朋乐经常去京沪一带,新文化传播的中心采购图书刊物。包括鲁迅先生等左联作家"七君子"在内的许多著作和其它进步书刊,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青岛都能买到,如《雷雨》、《文学》、《文学季刊》等新文学书刊。另外还有进步书刊,如列宁的《国家与革命》、高尔基的《母亲》、绥拉菲默维奇的《铁流》等苏联文学。臧克家先生的处女作品《烙印》也是由荒岛书店承印的。

荒岛书店,老舍先生等文学大咖是常客,是进步思想的广播站

老舍先生与荒岛书店

荒岛书店,除了进步青年学生之外,还有不少当时的文化学者和名人,都是荒岛书店的常客,比如老舍、王统照、臧克家、萧红、萧军、黄宗江、王亚平等人,这是个无论实力还是数量,都足以震撼中国文坛的群体,随便提起哪一位,都堪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

老舍先生,是1934年从省城济南来青,被聘为国立山东大学文学系教授,他的住所就在黄县路12号,距离荒岛书店不远的位置,徒步即可到达。作为文学家,老舍先生对荒岛书店青睐不已,经常去书店购书、读书,还专门订购了上海《文学月刊》。据说,广西路上有个集中停泊洋车的场地,那里聚集的拉洋车车夫,就成了《骆驼祥子》的基本素材。

后来,老舍先生为了自己理想,辞去大学教务工作,专心文学创作。《骆驼祥子》有将近三分之一多的手稿用纸,就是荒岛书店提供的。后来水印"舍予"字样的稿纸,也是出自荒岛书店。可见老舍先生与书店缘分之深。

值得一提的是,1935年夏天,老舍、洪深、臧克家等十二人创办的周刊《避暑录话》,也只在荒岛书店出售。

荒岛书店,老舍先生等文学大咖是常客,是进步思想的广播站

荒岛书店对萧红萧军的帮助良多

同一年来青的,还有萧红萧军,他们从哈尔滨来到青岛后,被舒群安置在观象一路的一间宅子里。"我不能决定怎么生、怎么死,但我可以决定怎样爱、怎样活"。青岛特殊的位置,使得她具有相对稳定和安全的生活环境,二萧在这里的精神是愉悦和放松的,也最容易培养出创作灵感,著名作品《生死场》和《八月的乡村》,就是那时候诞生在青岛的。

萧军在《青岛晨报》做编辑,萧红个性倔强,人生坎坷,在青岛这段时间,应当是他们最幸福的日子。观象一路临近海水浴场,二萧夏天经常去海滨浴场洗海澡,回来经过荒岛书店,就要进去坐一下,老板孙朋乐会招待他们吃西瓜解暑。孙朋乐提到,曾经在上海内山书店与鲁迅有过接触,看过文稿之后,提议二萧将作品投寄给上海的文豪鲁迅先生,请他予以指点。

因为萧军寄给鲁迅的信件,地址是内山书店,孙朋乐建议最好不要用真实的姓名,把这边通讯地址定在荒岛书店,即便遇到什么麻烦,也可以有辞令推脱。孙朋乐所说的"麻烦",指的是当时敌人对新文化人士的监视和封锁,形势是很紧张的。萧军接受了建议,化用"刘军"的名字,给鲁迅写了信,并随附稿件。

荒岛书店,老舍先生等文学大咖是常客,是进步思想的广播站

荒岛书店收到鲁迅先生给青岛的唯一一封信件

鲁迅先生的回信时间是1934年10月9日,同样寄给了青岛的荒岛书店,收信人是书店的经理孙朋乐,其实是给二萧的回复信件。信中,鲁迅先生回答了二萧对于生活和前景的问题,告诉他们,"

不必问现在要什么,只要问自己能做什么"。因为文笔的风格,一定是与品格和精神相一致的,"如果作者是斗争者,那么无论他写什么,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是斗争的"。

关于对作品的评价,则谦逊的说"可以看一看,但恐怕没有功夫和本领来批评"。最后鼓励二萧,脱离颓废情绪的影响,经过磨砺才能有更好的作品,就像《野草》,"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

荒岛书店,成为二萧与鲁迅之间联系的桥梁。文稿发出以后,上海很快有了回音,鲁迅先生对二萧的评价极好,鼓励他们继续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大师的评价,让二萧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萧军在青岛给鲁迅写的信,很可能也是他们之间唯一一封信,这封信的存在,让荒岛书店,在青岛文学史上,始终占据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让青岛的新文化运动斗争达到高潮。此后不久,二萧因为住所的搜捕,仓促离开青岛,临走时孙朋乐将萧军约至栈桥,塞给他四十元钱,从此二萧再没有回来过。

荒岛书店,老舍先生等文学大咖是常客,是进步思想的广播站

四年间,来去匆匆的"荒岛"

出资人之一的崇德中学教师乔天华,他的另外一个身份是中共地下市委青年委员,"荒岛"书店的立店宗旨和宣传新文化的举动,引起了他的关注。乔天华经常光顾书店,观察运作情况,将这里发展成为地下联络点。1934年9月,乔天华出于安全考虑转移至潍县,他介绍孙、张二人加入地工组织,荒岛书店延续了联络点的任务。

书店的动作,终于引起了敌人注意,经常有市党部和地方治安人员到书店来,检查销售书目,盘查可疑人员。面对这种情形,书店一般以灵活巧妙方式应对过去,或者给前来揩油的检查者一些好处,打发走了事。

1933年7月到1034年,荒岛书店由于特殊的境况,先后被敌人查封过两次,孙朋乐、张智忠被多次搜捕,书店出资人多次被威胁,宁推之的家人也被查问。1936年秋天,荒岛书店被二次关闭。1937年,荒岛书店作为联络点被彻底破坏,经理孙朋乐和张智忠离开青岛,荒岛书店。就像它出现时的悄然,消失的也那么突然。

荒岛书店,老舍先生等文学大咖是常客,是进步思想的广播站

【题外话】现代人需要"荒岛"的奋斗精神

很难想象,有那么多著名的文人,曾经因一间小小书店而聚集,它就像新文学阵地的中转站,连通着南北方文化交流的脉络。荒岛书店,已经是八十年前的旧事,书店旧址后来甚至变成一家奶站,再后来,连奶站也消失不见。

单纯作为一间实体书店,"荒岛"也是值得崇敬的。在网络和电子产品冲击之下,如今的实体书店,真的沦落为荒村、荒岛,无人问津,门可罗雀。象当年的"荒岛",能够吸引许多读者在店内阅览文学书刊,敞开心扉互相交流,这样的场景早已不见。更别说从早上纳客直到傍晚,书店从不厌烦。

如今,以"上世纪30年代青岛文化"为主题的书店,在黄县路的老舍故居开门营业,书店名称叫"荒岛书店",彰显着与上世纪"荒岛书店"的不寻常关系。但是更希望原来的"荒岛书店"出现在它原来的位置。

或许某一日,当我们闲走到广西路4号时,蓦然回首,那里突然就存在了一间书店,叫做"荒岛"……

荒岛书店,老舍先生等文学大咖是常客,是进步思想的广播站

(原创作品,版权属于今日头条"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图文资料均来自互联网公共资源)

更多原创文章,关注: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