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伐还是步法?一字之差虽不影响练乒乓球,但意思却大不同

许多酷爱乒乓球的朋友们在一些乒乓球自媒体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标题:

步伐还是步法?一字之差虽不影响练乒乓球,但意思却大不同

究竟是步“伐”还是步“法”?

笔者曾把这个问题通过后台抛给编辑,一位编辑回应说:“它们二者是一样的,不影响练球。”还有一位编辑把我的留言加精未回应,但我看到其悄悄把“步伐”改成了“步法”。

这里首先说明,毫无疑问,正规的表述应该是“步法”。

就这个问题,我也“请教”了一些基层的乒乓球教练,他们给出这样的反馈:

1.是“步法”,理由是一些教科书上这么写;

2.是“步伐”,因为看过很多文章都这么写;

3.“步伐”还是“步法”不重要,重要的是“把技术练好,要想打球放松,就得脚下生风,打球的时候脚下要动起来……”

看来,这个问题,有必要说道说道。

步伐还是步法?一字之差虽不影响练乒乓球,但意思却大不同

翻阅《现代汉语词典》,“步法”和“步伐”均有收录,对两个词是这样解释的:

步伐】bù fá,名词,①指队伍操练时脚步的大小快慢。如,步伐整齐;②行走的步子,如,矫健的步伐;③比如事物进行的速度,如,要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

步法】bù fǎ,名词,指武术、舞蹈及某些球类活动中,脚步移动的方向、先后、快慢等的章法或程式。

由此可见,正确的表述应该是:“步法是乒乓球灵魂”,而且这两个词的发音就不同。

那为什么很多文章(特别是自媒体上的文章)总把“步法”写作“步伐”呢?

笔者分析,很大程度是因为有些编辑朋友对这两个词在运动学中的含义并没有真正理解。

早期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并没有收录“步法”这个词,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一些体操或者武术教材中,涉及到“步法”方面的内容时,“步伐”和“步法”这两个词时长被交替使用。

我们注意到,一些核心期刊杂志上,涉及球类运动或舞蹈的脚步动作时,许多文章也是用了“步伐”一词。

这样久而久之,以误传误。

此外,近年来,一些编辑朋友在电脑或手机上多使用智能拼音输入法,当输入“bufa”这个拼音时,“步伐”的使用率较高排在前面,所以不太细心者就选择了“步伐”而忽略了“步法”。

笔者试着在某搜索引擎中检索,发现“乒乓球步伐”有5190000个检索结果,而“乒乓球步法”则是1650000个,“步伐”虽然比“步法”显示结果多,但具体内容里,还是包含着“步法”,而且许多文章中,步法和步伐是混着用的。

当然,乒乓球运动的训练是注重实操的,“步伐”还是“步法”,一字之差不影响一名合格的教练教球,也不影响酷爱乒乓球的乒乓球爱好者日常训练,但我们在表达时,还是要规范一些,以体现我们的专业性。

既然谈到步法,我们就多谈一些。

我们在欣赏乒乓球比赛时,往往只关注了运动员挥拍那一瞬间的潇洒,其实没有脚下生风的步法,运动员是很难做到潇洒自如的。

在上世纪80年代,著名乒乓球运动员庄则栋曾出版了一本总结自己打球心得的著作《闯与创》,提到“步法是乒乓球运动之母”,那什么是乒乓球运动之父呢?手法。

光重视手法的训练,只做到了事情的一半,只有把步法也训练好,才算做了一件完整的事情。”这是庄则栋的启蒙教练黄应麟在庄则栋初步系统学习乒乓球的时候强调的。

对于许多业余乒乓球爱好者而言,欠缺的往往是步法。

步法好不好,一到比赛中就检验出来了,步法不好,打球时用手法去迁就步法必然会破坏手法

步伐还是步法?一字之差虽不影响练乒乓球,但意思却大不同

乒乓球虽然不大,但是学起来并不容易,在我们学习乒乓球的初期,攻、搓、拉、拨、挑、弹、撕……这些技术项目就占用了我们的很多学习时间,其实这些都属于“手法”,在学习“手法”的同时,也需要花一些时间来进行“步法”的训练。

业余爱好者往往是学了几个手法动作,就开始与球友们乒乒乓乓开赛,即便练球,也往往是原地练习手法,这样其实往往达到更高的竞技水平。

不仅是业余,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早期,很多专业运动员也是重视手法而忽略步法。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那些步法快速敏捷的运动员逐渐成为世界乒坛的佼佼者,并带动和启发各国选手把步法和手法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

我们打球靠的不仅是手,还有腿,靠步法准备了条件,靠手法完成了任务,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协调不可分割的。

关于乒乓球步法的种类,以及如何训练步法,不少文章和教学视频里已经谈得很多了,本文就不赘述了。还是那句话,步法是乒乓球灵魂,作为业余乒乓球爱好者,当你的球技遇到瓶颈时,不妨试着三分手法七分步法,逐步把“步法”的训练当做重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