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滿洲國統治下,逼迫東北人種植水稻,供養著200萬日本國民

日本帝國主義對我國東北地區覬覦良久,一直妄圖將之變成自己向全球擴張的跳板。“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通過武力完全佔領我國東北地區,扶植成立偽滿洲國,將東北地區變成其事實上的殖民地。

偽滿洲國統治下,逼迫東北人種植水稻,供養著200萬日本國民

偽滿洲國成立後,日本帝國主義即著手對東北地區農業資源進行實態調查。其中 1934 年至 1936 年期間,在滿鐵調查部指導下,由偽滿洲國實業部臨時產業調查局進行的農村經濟調查是日本佔領時期“在我國開展的一次規模最大的農村經濟實地調查活動”。此次農村經濟調查,涉及偽滿洲國境內數十個縣的村屯, 範圍之廣、內容之詳細前所未有。

偽滿洲國統治下,逼迫東北人種植水稻,供養著200萬日本國民

在日本帝國主義殖民政策以及當時嚴重的自然災害、政局動盪、全球性的經濟危機等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下,東北地區出現嚴重的農業危機,“主要農產品耕種面積減少;主要糧食作物產量減少;農業生產單位面積產量下降;農業生產畜力急劇下降;農產品出口的數量與價格都發生顯著的變化”。面對如此危機,一方面為穩定農村社會秩序,另一方面為掠奪東北地區更多農業資源,日本侵略者由此提出了農業增產計劃。

偽滿洲國統治下,逼迫東北人種植水稻,供養著200萬日本國民

雖然農戶的主食依然以高粱、玉米等粗糧為主,但是在日本帝國主義的誘使下還被迫增加了水稻的播種面積。日本境內以水稻作為主要糧食作物,是以為滿足國內對於稻米的需求,日本先後在朝鮮和我國東北地區通過軟硬兼施的辦法擴大水稻種植面積。

偽滿洲國統治下,逼迫東北人種植水稻,供養著200萬日本國民

第一方面,瓦解東北地區原有糧食基礎,改種水稻。日本帝國主義開始對糧食進行統制,“日人極力‘禁止糧食出口,實行賤谷毒計’,‘施其壟斷市場之詭計’”全面掌控糧食的生產、銷售,為此,東北地區大豆價格暴跌,農戶生產的糧食堆積如山,糧食價格也一落千丈。糧食傷農的事情真實地發生著,農戶種植糧食的熱情也嚴重受挫,農戶不得不減少糧食的種植面積。將部分種植品種的旱田改為水田,種植水稻。

偽滿洲國統治下,逼迫東北人種植水稻,供養著200萬日本國民

東北地區的糧食生產中一直以高粱作為主要農作物,也是種植面積最多的糧食作物之一。而我國東北地區水稻的耕種則是由朝鮮越境而來的鮮民帶來的。偽滿洲國成立之後,雖然農戶的主食依然以高粱、玉米等粗糧為主,但是在日本帝國主義的誘使下還被迫增加了水稻的播種面積。

偽滿洲國統治下,逼迫東北人種植水稻,供養著200萬日本國民

另一方面,遷移日民和鮮民到東北地區種植水稻。且不說日民本身就有豐富的種植水稻的經驗,鮮民種植水稻的生產技術也遠超我國東北地區農戶種植水稻的技術和經驗。因此,日本殖民者從日本國內及朝鮮地區遷移來大量日民和鮮民種植水稻。日民和鮮民的到來,不僅為東北地區帶來了先進的水利、水田技術以及稻作方法,同時也搶佔了大量原本屬於我國農戶的耕地。

偽滿洲國統治下,逼迫東北人種植水稻,供養著200萬日本國民

伴隨著日本移民湧入,給東北地區的中國人民帶來的最嚴重的危害是土地的喪失。這些由日本而來的移民,往往是日本國內掙扎於飢餓線上的無地和少地農民,他們來到東北地區後,需要佔有大量耕地維持生計。滿足日本移民生計的代價就是中國農民失去賴以謀生的土地,淪為流民或落草為寇。

偽滿洲國統治下,逼迫東北人種植水稻,供養著200萬日本國民

在移民的同時,日偽雙方還在掠奪東北農戶土地方面通力合作,佔據了大量耕地。為了從東北農戶手中獲取更多土地,關東軍還鼓吹“新國家主義土地制度”。所謂的“新國家主義土地制度”,實質上就是通過武力巧取豪奪農戶的土地。

到1936年7月,在東北的日民數已達到717,795人,鮮民數量達到857,701人,持續往來,整體接近200萬人。儘管如此,日民和鮮民的到來對東北地區農戶來說卻是一場災難。他們自己的耕地被日民和鮮民佔領,無地可耕的他們要麼成為大地主的佃戶,飽受壓榨;要麼無家可歸淪為流民,乞討為生或者落草為寇。

偽滿洲國統治下,逼迫東北人種植水稻,供養著200萬日本國民

總的來看,在日本侵略者和偽滿洲國政府的雙重努力下,水稻增產計劃取得了一定成效,東北地區在1932年之後的稻作面積以及產量同步增長。種植的水稻,生產的稻米,東北地區的農戶卻無福消受,大都輸往日本,供日本國內民眾食用,以吾東北之土地供養日本之國民。東北地區農民不僅無法享受到稻作面積增加以及糙米增產的成果外,還要承擔喪失耕地、流離失所的破產代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