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毕业生在哪些渠道找工作比较靠谱?

王文碧


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95万人;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820万人,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约为860万。毕业生的数量年年增长,而我们也到了面对毕业和找工作的时候,那么繁杂的流程让人看的头大,到底哪样找工作比较靠谱呢,让我们来盘点一下那些常用的找工作渠道。

一个岗位想要有一个比较丰富可选的candidate pool(候选人池),至少需要100份简历,选出5-10人面试,如果这一批不行就再选。而不同公司所能收集到的简历数差距可以非常大,比如一个高盛投行部暑期实习生岗位可以收到9000份简历(真实数字),而一个没有听说过的匹凸匹公司风控专员可能发出来几周一份简历也收不到,收到简历了通知面试也很容易no show(约好时间不来)。

为了拿到更多的简历,小公司需要花大量时间在各种渠道里粘贴招聘广告。而为了更高效地招到人,大公司会快速翻阅收到的简历,快到要在8秒钟内迅速决定in or out,甚至直接用成绩、学校等因素刷掉一批人。

所以当很多学生问我找到一份好工作最重要的是什么,我可以非常负责任的告诉你:学校。

找工作分两类路径:线上投递和Networking。前者说白了,就是在拼简历,而后者是在实力背景的基础上加上一层人的因素。

简历背景在岗位的可选范围内时,并不一定简历更好看的人就一定能够获得offer。因为当许多背景类似的人在竞争同样的工作岗位时,Networking才是将自己和竞争对手区分开来的最好方法。

先来看一下大家比较熟悉的各种线上投递渠道,你会发现,想要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可能远比想象更难些。

线上投递大致分为三种渠道:

1、招聘网站-职位质量较低

可能是大家脑海当中第一个会想到的渠道。不奇怪,每年招聘网站上亿的广告费,过完年的地铁站里铺天盖地的“跳槽”、“加薪”、“找工作”的关键字,就是为了给海量的职位吸引海量的简历投递。

但是,什么样的岗位会发布在招聘网站上?那些在自己公司网站上收到简历不足的岗位。什么样的公司会有很多这样的岗位?知名度不高and/or薪资待遇不高的企业。

所以市场供需关系导致了大平台上的职位信息“大而全”,翻译过来就是在这里会看到很多从来没听过的企业的薪资不怎么理想但听起来很牛逼的岗位。别说精准匹配了,光是找到想去的某家公司的某个办公室的某个岗位可能都要费一番周折。

2、公司自有招聘网页-简历淘汰率高

大部分人会感兴趣的公司,知名的企业(投行、券商、基金、信托、咨询、律所、四大、500强)都会有一套完善的自有招聘网站,而这些企业的大部分简历投递会来自于此。

自有网站的特色就是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一套招聘系统。尽管很多大企业都会使用同样的第三方网络服务提供商帮他们开发招聘网站,但这当中的注册账户、流程、所需填写信息、问题、甚至是部分公司会要求的线上测验,都不太一样,即便有部分是相同的,也得重新填写一遍。

最丧心病狂的是,当你辛辛苦苦花费十几个小时填写完上十家公司的招聘申请和做完几个限时线上测验之后,你的N份申请可能完全石沉大海。

半年后,收到几封回信,告诉你你的申请被拒绝了。

由于自有招聘网页上的好工作通常会收到大量的简历,所以大部分人会在“简历筛选”这一环节被淘汰掉(第一轮面试通常不会超过最终招聘人数的十倍,也就是10个岗位只会面试100人,如果有1000份简历投递的话会有900人被拒),而由于公司不想过早的发出拒信(以免日后没有招到好的人需要重新回到简历库挑选),所以即使被拒了,也是很晚才能确认(基本都在招聘季结束后)。

3、校招网站-职位较少

如果你很幸运考上了名校,很多企业都会针对某些比较中意的学校定点发布职位和到校做招聘活动。哪些企业会在哪些学校发布职位是一个很多人关注但无法一次性回答的问题。知名的大企业,或者是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target school(目标学校)名单。

我在知乎上最经常被问到的问题之一就是“XXX学校是不是target school?”这个其实很难回答,因为每家企业的目标学校不一样,这些名单的形成是历史性的,经历过N轮的招聘、淘汰、入职,有的人晋升成为高层,有的犯错被开除,有的拿了offer不来,这些都会影响企业跟某个校园之间的合作关系。基本上,顶级的学校是所有大企业的目标学校,而有些学科特别强的学校进入相关领域的公司也会有优势。

校招网站的局限性在于毕竟是针对单一校园,所以岗位不会多,而且招聘流程通常必须通过学校的Career Center(就业中心),比较死板,拿哥大的就业中心举例,硬性要求包括必须在就业中心的签到表上提前手写预约面试,两次no show就失去通过就业中心申请工作的资格等。

总结起来就是,线上投递只适合背景非常好,在简历里就能秒杀其他同学的人。

而对大部分会为找工作苦恼,来找我寻求建议的同学来说,想要单从线上投递获得一份非常好的工作,其实是相当困难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会那么强调Networking。

Networking

Networking翻译成中文就是所谓的“人脉”,只是很多人会把人脉理解的比较片面。这里指的不是或者不完全是拼父母关系,拼社会资源,而更多是靠自己动用身边所认识的人一步步获取职位信息、面试机会、实习机会、全职offer。

通过Networking求职的渠道包括:

1、同学/校友- 最容易被忽视的资源

刚刚在前面我就说了,找到一份好工作最重要的是学校。不但在线上投递时能够帮你通过简历的筛选,更重要的是好学校的同学、校友能够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给你非常大的帮助。

在国外,尤其是西方人当中,求职更多是一个竞争关系,大多数同学都是一副“靠自己”的态度,所以在Networking的时候最好找一些级别较高的校友推荐自己。

在国内学生之间更愿意互相帮助,无论是复习考试还是求职面试。在这种环境下,同级同学或者级别相近的学长学姐,这些在职场上比你只往前一到两步的人往往也能提供非常大的帮助。

在“在行”上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我是XX学校的,想去XX行业/公司,会很难吗?”我会反问是否认识成功进入XX公司的学长学姐,得到的答案往往是“不知道”、“不认识”。很多同学都是这样宁愿花钱找陌生“行家”咨询,却没有意识去找成功走出这条路的学长学姐。

相比起所谓的权威、专家、大牛,其实身边正在同样也在努力求职的同学往往能够给你更直接的帮助。那些比你多拿过几份实习、多认识几个全职员工的同学,不但可以向正在工作的公司或者曾经实习过的公司直接推荐你,也可以帮你推荐给能给你工作机会的人,帮你更有效的找到工作或者至少获取更多明确、有用的工作信息。

2、校园宣讲会-有针对性但需要Stand Out

有些企业每年会派人到交通便利的目标学校做宣讲会。这里可能部分在“村里”的学校稍微有些劣势,但宣讲会也只是多个渠道之一,其他的渠道完全可以补救。

活动的规模、频次、外派的公司代表人数,都取决于企业当年的招聘预算,也就取决于企业过去一两年的盈利能力。拿哥大来说,金融危机爆发后第一年(2009)招聘活动明显有减少,但在2010年后基本上就回复正常。过去几年蒸蒸日上的中资机构赴海外招聘的代表团也越来越多。

校园宣讲会其实是认识在某公司工作全职员工最好的机会。大家目的都非常明确,而且人数通常较少,有些企业甚至会通过校园社团定向邀请学生或者提前报名,因此在针对性非常强的环境下,Networking的效率会大幅提升。因为跟全职员工已经有交谈机会了,所以这里才比较用得上所谓的Networking技巧。

3、招聘会-人山人海大杂烩

招聘网站的线下版,很多公司、很多岗位、很多求职者。区别在于规格高的招聘会还是会有很多知名企业参会的,而且他们都会派人到现场收简历、回答一些基本问题。坏处就是在名企的展位面前永远会有一条很长的队,等待的时间成本非常高,建议要么第一个排,要么最后一个排,因为中间被HR记住的可能性也不大。

在所有线下找工作渠道当中,招聘会是效率最低的。Networking和线上投递的本质区别在于可以通过一个认识的人获取更多信息或直接推荐,但由于招聘会上人太多因此变得和线上直接投简历没什么区别。

比较推荐的策略是,招聘会上每个公司投一份简历,最好跟HR客套几句,用十八分向往的语气告诉TA你感兴趣的岗位,一个称职的HR会备注在你的简历上。回去后发一封follow-up邮件告诉你取得联系方式的人你多么高兴能与TA交流并且很希望能够去这家公司工作,然后你能够做的基本上就到头了。

4、社会活动-强调主观能动性

剔除跟招聘相关的活动,其实社会上的所有会聚集从业人士的活动都是好的Networking的机会,比如名校校友会、海归组织、行业协会、论坛、峰会等等,都会有各种大企业的人在场。当然,活动参加多了也会发现,其实大部分时候活动上所讲的内容没什么用,因为真正能够将深刻insight(对于某行业的洞察或知识)在短时间内以生动地语言传递的人非常少(也是为什么TED上没有很多中国的speaker),所以去这些活动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能够认识一些人。

如果最终目的是找工作,不建议去跟某峰会的嘉宾交换联系方式,因为通常会有很多人去找他们,又会面临到无法在人多的环境下stand out的尴尬。对方如果不记得你,而在活动上加了几十人的微信,之后收到你信息的回复可能性会比较低。

所以总结一下,不以招聘为目的的活动的原则和招聘活动差不多:人越多的活动会越不精准,要到很多人的联系方式才有可能找到个别能在求职环节帮助你的人;人少的活动会比较精准,而且最好有朋友的朋友间接认识行业从业者可以帮助介绍,这种环境下比较容易给对方留下印象,后续联系沟通也会比较愿意帮助推荐。

5、线上社交网络-多撒网,勤收鱼

所谓线上Networking就是LinkedIn、脉脉等职场社交平台,以及微信群。LinkedIn上发InMail给对方通常就是咨询能否电话了解一下对方企业,如果在同一城市尝试约咖啡、午饭等。但这类邮件基本上回复率低到可怕,发出几十封能有一封回复就不错了。

微信群和线下社交活动比较类似,多半也是以某一个主题开启,比如留学、金融、创业交流,或者是某次线下活动会让所有人扫码进一个群。相比之下,微信群效率比LinkedIn高很多,因为大家打开微信的频次要远高于LinkedIn,所以你的信息会更容易被看到,无论是第一次发还是对方不理你的追加信息。

具体说这种outbound邮件/信息怎么写,网上有很多英文template,可以在必应上搜索,之后有空我也可以更新。

时机

最后再说一个小Tips吧,找工作的“时机”也是很重要的。

一般公司招聘都是有周期性的,每年春节后属于招聘旺季,业内有“金三银四”、“金九银十”的说法,也就是3月、4月是最旺的季节,下半年到9月、10月还会有一个窗口。在奖金丰厚的行业里,这两个时间也刚好是奖金发放之后的黄金周期。在投行等需要通过暑期实习入行的领域,暑期实习招聘通常在11月至12月截止报名,12月底至次年2月前两轮电话或者校园面试,3月到4月确定offer。

但不同行业、不同公司的不同职位还是会有不同的空缺时机,所以要多加关注Target公司有没有职位空缺,再针对性的修改简历投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