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史家關於黃帝是戎狄和遊牧民族的論說

為了讓讀者一窺黃帝是戎狄和遊牧民族史學觀點的全貌,今將近幾十年諸史家相關論說輯錄如下:

一、郭沫若先生

這些神話反映出蚩尤原在東南方,習慣於陰雨氣候,黃帝則屬於“遷徙無常處”的北方遊牧部落,能適應乾旱的環境。①第123~124頁

又:值得注意的是,這十二姓中有一些戎狄。如驪戎是姬姓;狐戎是姬姓;白狄中的鮮虞,後來建立中山王國,也是姬姓。白狄中還有酉姓。從這裡透漏出,那些以黃帝為想象祖先的北方氏族部落,原來也是戎人和狄人,後來才融為華夏族,因而黃帝才被奉為華夏族的始祖的。①第120頁

二、徐旭生先生

黃帝氏族在周棄(時代當夏末,說見後)以前大約還滯留於遊牧階段。②

三、田昌五先生

太昊、少昊和蚩尤屬古夷人集團的宗神,考古學文化上的反映是大汶口文化及北辛文化;炎帝是古氐羌之宗神,考古文化上的反映是仰韶文化及大地灣、老官臺文化;黃帝是北方古戎狄的宗神,考古學文化不能確指,但已有線索。③

四、沈長雲先生

我們的人文初祖黃帝也應當是部分北方戎狄族的祖先。是的,過去,田昌五先生就曾指出黃帝部落與後來戎狄之間的淵源關係。他還從《山海經》中找出了兩條這樣具體的證據:一條是《山海經·大荒西經》:“黃帝之孫日始均,始均生此北狄”;一條是《山海經·大荒北經》:“黃帝生苗龍,苗龍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如此,所有關於黃帝發祥於我國北方陝、晉、冀北一帶的問題都解決了。④

又:王符說白狄屬於姬姓,它還有另外一個稱呼叫犬戎,二者均為黃帝之後。⑤

又:可以設想,正是這樣一種氣候環境的變遷,才促使居住在這裡的黃帝族後裔——部分白狄族人和周人的東徙南遷,才有了後來周人在渭水流域的崛起並建立周王朝,也才有了以周人為主導的中原各古老部族的大融合暨華夏民族的形成。⑥

五、周及徐先生

戎為遊牧,夏為農耕。戎與夏商周人皆是共同的祖先黃帝民族的後裔。⑦

又:黃帝征戰時,“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徵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雖然“邑於涿鹿之阿”,但是仍然“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這些記載,頗似在描述一支遊牧民族的征戰史。⑦

又:黃帝出生於西北遊牧地區。⑦

六、唐善純先生

在中國古代的黃河下游,住的是夷人(夷,意為海邊人);羌人住在渭河流域到黃河中游(羌,西方牧羊人);狄人住在蒙古高原上。蚩尤打敗炎帝族的共工,接著炎帝聯合黃帝戰勝了蚩尤,然後黃帝再戰勝炎帝,夷、羌、狄三者融合,形成了華夏族。沒有融合的狄形成了現代的阿爾泰語系各民族(維吾爾族、蒙古族、滿族等);沒有融合的夷其中一部分形成了現代的苗瑤語族各民族,另一部分形成了現代的壯侗語族各民族(壯族、傣族等);沒有融合的羌形成了現代的藏緬語族各民族(藏族、彝族等)。今天的漢族實際上是由夷、羌、狄融合而成的,漢族與藏族、蒙古族、苗族、壯族等都是兄弟,可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⑧

又:由此可知黃帝為北方遊牧民族中以熊為圖騰的部落首領,他的名字叫“黃”,意為獸皮。⑧

七、劉毓慶先生

黃帝出自少典,少典即小狄,為北狄的一支。軒轅為“合汗”“可汗”之異譯。黃帝族團最早活動於大西北與大北方,甘肅、青海一帶的崑崙山即其早期的中心。其東遷路線是沿黃河北上到內蒙境內,沿陰山之陽向東而至河北北部。因草原乾旱而南下,與農耕民族炎帝神農氏在今之長城腳下的涿鹿相遇。炎、黃之戰,是一場農耕民族抗擊遊牧民族的保衛戰。戰爭之所以在北塞長城腳下發生,就是因為長城一線,是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分界線。黃帝三戰而勝炎帝,隨後以涿鹿為根據地,越燕山而南下,開始活動於燕山之陽的河北平原。⑨

八、易華先生

成吉思汗是遊牧民族傑出的代表,黃帝是中華民族傳說中的始祖,通過兩者比較分析可以更加肯定黃帝是傳說中的遊牧英雄,成吉思汗是遊牧傳統的繼承者。炎黃傳說反映了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的混合,定居農業文化是基礎,遊牧文化是主要組成部分,兩者有機結合形成了獨特的中國文化,締造了中原王朝,孕育了中華民族。⑩

又:《山海經·大荒南經》記述了黃帝時代遊牧生活方式:“不績不經服也,不稼不穡食也。”《史記·五帝本記》雲黃帝以師兵為營衛,遷徙往來無常處,遊牧作風明顯。⑩

又:黃帝不僅是夏、周,亦是戎、狄傳說中的祖先。黃帝入主中原,其來源與西北有關。⑩

又:黃帝來自西方,與戎的關係自然密切。⑩

又:黃帝部落是一個頗有戰鬥力的遊牧族群,成吉思汗也有這種英雄氣概。⑩

又:成吉思汗系統地繼承了以黃帝為象徵的遊牧文化,亦可反證黃帝是傳說中的遊牧英雄。⑩

又:以黃帝為象徵的遊牧文化進入中原才開創了中國歷史新篇章:由玉帛古國進入王國和帝國時代。⑩

以上的史家中有郭沫若先生和徐旭生先生這樣的一代宗師,他們很早就看出黃帝是遊牧民族。漢族作為公認的農耕民族,兩位史學巨擘敢於承認本民族的人文初祖是遊牧民族,他們的勇氣和遠見卓識非常人可及。從諸多的史家著述看,郭老、徐老和沈長雲等先生通過古籍分析古代氏族和部落的水平是高人一籌的。

《驛史》卷一九引《六韜》雲:“太公與散宜生以千金求天下珍物以免君之罪,於是得犬戎之文馬……”《山海經·海內北經》:“犬封國曰犬戎,狀如犬,有文馬,縞身朱鬣,目若黃金……。”《說文》亦云:“馬赤鬣縞身,目若黃金,名曰文馬、吉黃之乘,周文王時犬戎獻之。”從這些記載可知,文馬是有著紅色鬃毛白色馬身的名貴馬種,是姜太公為了解救周文王而奉獻給紂王的奇珍異獸。犬戎盛產文馬,善養馬的犬戎不是遊牧民族又會是什麼?《山海經·大荒北經》載:“是為犬戎,肉食。”喜歡食肉的習性也說明犬戎很可能是遊牧民族。這些記載都可以反推犬戎的祖先黃帝是遊牧民族。

沈長雲先生似乎不太認可黃帝部族是遊牧民族,他說到:“只是到了它的後期,才因這個地方的氣候變得越來越乾冷,致使其自然環境向典型的草原景觀轉化,當地的經濟也才變為半農半牧經濟,而這已相當於商代開始的時期了,我們不能以後例前,說黃帝時期這裡的人們就是從事畜牧業經濟,甚至是‘遊牧經濟’。”⑥沈先生一方面首倡石峁古城是黃帝部族居邑,一方面也認可石峁遺址發現的石雕人面像和青銅器來自域外的歐亞草原文化和阿爾泰地區⑪。然而,來自歐亞草原和阿爾泰地區的人群不是遊牧民族的幾率又有幾許?

為什麼說黃帝最有可能是Q-M120?

首先,沈長雲先生通過史籍、地理志和方誌論證了石峁古城是黃帝部族居邑。石峁遺址發現了很多細石器,4300年前還使用細石器的人群不會是N系和O系,石峁周邊的N系至少7000年前就已是新石器時代農耕人群了,而O系農耕人群進入新石器時代更是不會晚於一萬年。4300年前河套地區的細石器人群的可選項只可能是Q、C2北和D系。然而D系的分佈偏甘青一帶,地望不符。何況,此時農耕人群的N系和O系,狩獵採集人群的D系,是無法對應發現中國最早家馬遺骸和大量綿羊骸骨的石峁遊牧人群的。

其次,奧庫涅夫文化和切木爾切克文化測得的古DNA,前者有N,後者有C,但兩種文化都測得的單倍群只有Q。從石峁遺址石雕人面像與奧庫涅夫文化和切木爾切克文化的聯繫看,石峁古城的主人是Q的概率最大。

再次,指向Q單倍群的德內-高加索語系假說與漢藏語系的親緣關係給出了語言學上的旁證,這就基本排除了C2北的可能性,因為漢藏語系與指向C2北的蒙古語系和通古斯語系的親緣關係堪稱疏遠。

最後,《山海經》、《潛夫論》等古籍明確記載戎狄是黃帝的後裔,而出自戎人的倗國墓地和義渠戎墓地的古DNA測得都是Q-M120。匈奴人、月氏人、阿蘭人、塞人等諸多遊牧民族的古DNA也都測得大量Q單倍群,可知Q系族群天生自帶濃厚的遊牧屬性。如果黃帝部族是遊牧民族,以Q-M120融入漢族之早之深,黃帝部族不是Q-M120的可能性又有多少?

仰韶文化遺址皆處於玉帛古國階段,沒有發現青銅器和城市,更遑論文字,尚未踏入文明的門檻。所謂華夏文明起源於仰韶文化缺乏強有力的史籍、考古學和語言學上的證據,是不足為憑的。具備青銅器和大型石砌城址的石峁古城才是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的窗口。當2011年石破天驚的石峁遺址被髮掘後,論說紅山文化是黃帝部族遺存的觀點顯得陳舊過時了,學界持此論的聲音亦逐漸式微。 從石峁遺址驗證了黃帝遊牧論這一點看,郭老和徐老的見地應在蘇秉琦先生之上。

以上觀點僅代表易刀卜作者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