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順風車“招黑”背後,品牌之困如何破局?

2018年8月底,滴滴被迫叫停順風車業務,時間為無限期。

最終,這個“無限期”還是定格在了435天。

這兩天滴滴順風車業務的重啟再次彰顯了滴滴這個品牌的招黑特質,討伐聲如約而至。

但可能令滴滴大跌眼鏡的地方在於,這次竟是因為“歧視女性”的“罪名”。

不過滴滴還是要感謝B站網紅帶領粉絲“薅羊毛”的熱點替它分擔了一些輿論的討伐。

畢竟,成為全民輿論靶子的滋味滴滴領教了好幾次。

所以,如履薄冰的滴滴昨晚再次調整了運營規則,這一次,“男女平等”!

滴滴順風車“招黑”背後,品牌之困如何破局?

下面,我們就來盤一盤“太南了”的滴滴究竟怎麼了?


01

順風車“復活”再現品牌“招黑體質”

輿論的反彈終有因果

不得不說,去年的兩起安全事故改變了滴滴這個共享出行領域獨角獸的命運——盈利無望,IPO計劃擱淺。

看到美好的事物毀滅是人們最不願意看到的事。但恰恰無論是鄭州空姐遇害還是樂清女孩遇害,都挑撥起了大眾心中這根最敏感的神經。

雖然滴滴順風車殺人案並非孤立,但正是由此網約車的安全問題被推向了前臺,成為全民焦點。

也正是這兩起件事埋下了滴滴“招黑體質”的禍根。

不過比起很多人以“偶發性事件”替滴滴開脫罪名,滴滴順風車當時的定位與業務邏輯才是問題的根源,被指摘為犯罪製造溫床。

在沒有發生這兩起刑事案件之前,滴滴順風車在傳播層面一直主打社交。

滴滴順風車“招黑”背後,品牌之困如何破局?

“每一段旅程都是一次奇遇” ,“順路省郵費,遇見美好”——產品slogan包含了濃濃的社交定位。

但當把一項“服務”當做“社交”來做的時候,本來單純的“金錢—交換服務”的模式變成了“社交—交換(免費)服務”的模式,味道就變了。

這個設計與定位的底層邏輯在於——假設乘客與司機都是懷揣著善意的前提。

但問題的關鍵在於,對於兩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把他們置於車內這個私密的空間,還要假設他們都是善意的目的,其中的風險係數多高可想而知。

這也是當時兩起事件發生之後,大眾發起輿論討伐,選擇不原諒的根本原因。

而這次的順風車“復活”,滴滴表示更新了18個版本,優化了330項功能。

但輿論的焦點反而集中在禁止女性晚上8點之後乘車的問題上。

滴滴順風車“招黑”背後,品牌之困如何破局?

滴滴CEO程維表示,“我們懷著敬畏之心再次出發,希望能為用戶的出行提供更多選擇,也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努力提升安全,把好的事情真正做好。”

我想滴滴這樣做的初心一定是對女性乘客懷著極大善意的。

但這只是用力過猛的一個愚蠢決定。

而眾多網友上升至“女權”、“性別歧視”高度的討伐,雖然在很多人看來有點反應過激,上綱上線。

滴滴順風車“招黑”背後,品牌之困如何破局?

但在我看來,這不過是此前負面輿論的再次反彈與延續,是民眾對滴滴的信任危機並沒有解除的信號。

問題的根本或許就不在“20點之後禁止女性乘車”,而在於滴滴作為共享出行領域的老大,並沒有對“安全出行”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而這本是一家行業領導者的分內之事。


02

輿論圍攻背後

是滴滴的品牌之困

滴滴始終信奉:用科技的力量讓出行更美好。可以看到在滴滴的價值觀里科技是向善的。

滴滴順風車“招黑”背後,品牌之困如何破局?

所以我們才會看到滴滴在前期矇眼狂奔的過程中對安全、合規問題的忽視。往大了說這是品牌價值觀的選擇問題。

而這或許也是不得已的選擇。

畢竟,現實意義上的困境在於,像滴滴這類接入大量私家車平臺的網約車平臺,如果真正做到合規化,對平臺的規模和商業競爭,無異於“一劍封喉”。

安全的困惑是,不知道標準。合規的困惑是知道標準,但這麼做下去,整個行業就可能不存在了。

但滴滴掀起的輿論狂潮,至少可以讓品牌明白一點:

即便擁有非常契合於市場的優秀商業模式和稀缺資源,在當下的媒介環境下,公眾如此關注社會公共利益的時代。

企業如果沒有良好的輿情監測和危機預警、應對、處理能力,又不具備端正的危機意識和對公眾負責的觀念,遭到嚴重打擊只是時間和契機的問題。

幾輪輿論攻勢背後所折射的其實正是滴滴的品牌之困。

在2015、2016、2017年,我們能夠看到滴滴做了許多品牌傳播層面的動作。

滴滴順風車“招黑”背後,品牌之困如何破局?

但2018年之後,整個輿論的圍攻讓滴滴品牌陷入了停滯不前的態勢。在品牌傳播層面步調明顯放慢了不少。

問題的根源其實很容易理解。

任何一個品牌在沒有解決好自身的產品和服務問題之前,去談品牌建設都是本末倒置。

而對於用戶或消費者來說,這個階段的品牌傳播不但無濟於事。

而且很可能因為高調的品牌動作勾起不必要的負面情緒,加深用戶的不信任感,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因此,對於滴滴來說,在解決“安全”這個棘手的問題之前去談品牌是一種奢望。

03

迴歸商業本身

滴滴如何破局“共享出行”這門生意?

剩者為王是互聯網商業競爭的一大定律,作為品類的第一名,只要保持現有的市場地位,時間、商業模式和技術變革都會帶來不同的化學反應。

滴滴順風車“招黑”背後,品牌之困如何破局?

不可否認,網約車的出現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提升了城市交通的效率,而滴滴作為行業領軍者,無疑成了這場盛宴中最大的贏家。

它藉助新技術帶來的紅利,在原有秩序的基礎上進行革命的“造反者”,而非中國創業者更擅長的模式“微創新”,因而成就了一個“出行帝國”。

滴滴順風車“招黑”背後,品牌之困如何破局?

但以滴滴為代表的共享出行企業如今的困境卻不止“安全”這一個問題。

盈利模式不清晰,企業之間的跨界融合存在較多壁壘,共享出行的破局點在哪裡?

新階段,共享出行具有合規化的特點,這直接造成共享出行商業模式從C2C轉變成B2C、B2C+C2C模式。

以及盈利模式的改變,但也使得共享出行顯現出一些新問題,它增加了運營成本。

短期來看,這對於本身就處於虧損的滴滴來說,無疑是不利的。

但從長遠來說,卻是一個行業的必經階段。

不過迴歸商業的本質,良性盈利是一個企業生存的根本。

對於滴滴來說,提高車輛使用效率,降低運營成本似乎是當下唯一的破局之法。

但共享出行作為規模驅動的商業模式,投放車輛鋪開市場成為各平臺的主力打法,而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過度投放、資源浪費的問題。

從長遠來看,還是需要尋求供需之間的一種平衡,而掌握前沿的算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成為破局的關鍵。

而這又回到了滴滴所信奉的技術路線,但前提是安全問題能得到妥善解決。

此前,滴滴一直扮演著網約車行業最大勝利者的角色。而去年之後,滴滴被千夫所指,滴滴能做的,除了道歉,就是一點點地試圖重建信任。

不過話又說回來,對於一個品牌而言,當市場和大眾都在議論它的時候,說明它正處在最好的光景。

從這次的滴滴順風車重啟,我們能感受到滴滴的用心。但安全作為一個社會性問題,我們也不能指望一家企業做好全部。

更不能站在女權的制高點去放大一個企業的低級錯誤,這樣反而會讓核心的安全問題失焦。

也許,我們應該給予滴滴更多的耐心。

畢竟,這個世界上最難防範的就是人心,縱使科技向善,但人心難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