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歲被皇帝重用,33歲抑鬱而終,賈誼為什麼會走出這樣的結局呢?

今天看到杭州網發的一篇文章《精神飽滿的女高管竟然每天在思考如何死的體面》,裡面談到了一個觀點,抑鬱症幾乎成了這個時代的“時代病”,看完挺沉重的。抑鬱並非今人的特權,古人也不例外,越有才華,越容易這樣。今天知常容就來聊一聊西漢才子賈誼的一生。

21歲被皇帝重用,33歲抑鬱而終,賈誼為什麼會走出這樣的結局呢?

賈誼是一個很才華之人,司馬遷將他與屈原合併在《屈原賈生列傳》可見其份量,他的《過秦論》估計很多人讀過。21歲就被漢文帝委任博士,是當時博士中年齡最小的,不但如此他因為思維最敏捷,應答最得體,一年之後就升任太中大夫。但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22歲的賈誼成了漢文帝的寵臣,自然會招到老臣的不滿,估計賈誼當時一定也是鋒芒畢露。

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史記.七十列傳.屈原賈生列傳》

絳就是絳侯周勃,周勃在漢文帝時期當過丞相,灌就是灌嬰也當過丞相。這兩個都是跟著劉邦打天下過來的漢初重臣,而且他們擁立漢文帝有功。

他們怎麼相害呢?

幾年後,大概二十四五歲左右的賈誼被漢文帝提名擔任公卿之位,這升官的速度不亞於坐火箭。可以想象當時的賈誼是何等的春風得意,或許只有一日看盡長安花這一詩句可以表述他當時的心情。

21歲被皇帝重用,33歲抑鬱而終,賈誼為什麼會走出這樣的結局呢?

當漢文帝帶著這個建議召開公卿大會時,遭到大家的反對。漢文帝火速提拔賈誼,除了賈誼有才,更重要的是培植自己的勢力。因為他是由藩王進京,任用的都是劉邦當年的舊臣,也就是擁立他的人。這幫老臣反對的原因自然不希望看到賈誼得到重用,這是官場潛規則。對於賈誼這個剛出茅廬之人怎麼會想到這些呢?他以為皇帝信任就代表一切,估計與這幫重臣關係搞的並不融洽。他們反對的理由如下:

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資治通鑑·漢紀·漢紀六》

說白了就一句話,說賈誼太年輕,資歷太淺,大權獨攬很容易將天下弄亂。如果只有一二個人那還好,問題是一大堆大臣都這樣說,漢文帝不得不重視。最終賈誼不但什麼也沒有撈到,反被皇帝疏遠。

從春風得意一下子被冷落,這是一帆風順的賈誼第一次遇到巨大的挫折。所以賈誼抑鬱了,他被外放到長沙做長沙王太傅。他覺得長沙這個地方比較潮溼不太適合他的生活,同時他覺得長沙可能就是自己埋葬之所,因為自己在朝廷中被排擠,似乎回去不太可能了。

正因為很抑鬱,所以到了長沙想到楚國那個被排擠最終投江的屈原,寫了《吊屈原賦》以抒發自己胸中那鬱結之氣。

21歲被皇帝重用,33歲抑鬱而終,賈誼為什麼會走出這樣的結局呢?

但是人總得要活下來,賈誼很快就想到怎麼排解自己,他寫下《鵩鳥賦》。知常容覺得如果你感覺有些抑鬱的,看一看這賦還是很不錯的選擇。

當時有一隻鴞鳥飛到賈誼的房間,此時賈誼就與這隻鳥展開對話。

他在一開頭就問這隻鳥:

予去何之?吉乎告我,兇言其菑。淹數之度兮,語予其期——《史記.七十列傳.屈原賈生列傳》

我要去哪裡呢?我該歸何方呢?到底是兇還是吉呢?你快點告訴我啊,告訴我生死的期限吧。有沒有朋友看完之後有感同身受呢?,我接下來該怎麼辦呢?誰來告訴我呢?當然這隻鳥是不可能回答他,所以他就開始自說自話了,其實就是一種變相的安慰。

萬物變化兮,固無休息。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憂喜聚門兮,吉凶同域。

一開始就用老子的話進行安慰,天地萬物的變化哪有定數呢?福禍相依。

然後不斷地安慰自己,包括他提出千變萬化未必有終極,偶然為人,哪裡值得貪戀珍惜,而死亡又有什麼值得憂患等等。

賈誼真的想通了?

21歲被皇帝重用,33歲抑鬱而終,賈誼為什麼會走出這樣的結局呢?

當然沒有了,因為他的為官生涯又一次開啟,漢文帝想念這個才華橫溢的年輕人,他又入朝為官,一開始看他不順眼的那些老臣,死的死,散的散。賈誼覺得自己就像枯木一樣又發芽了,自然沒有抑鬱之感了。

他被任命為梁懷王的太傅,雖然離自己的預想還有距離,但終於離開長沙回到長安附近。梁懷王是漢文帝最寵愛的孩子,等於說賈誼也是變相受到重用。漢文帝召他回來並沒有直接實授重任,或許與賈誼的年齡和性格有關係。但好景不長,幾年之後梁懷王墜馬死了。

賈誼覺得這是自己的責任,自己沒有盡到職責。

賈生自傷為傅無狀,哭泣歲餘,亦死——《史記.七十列傳.屈原賈生列傳》

第一次抑鬱是因為覺得自己的才華從此就被埋沒了,第二次的抑鬱卻是一種自責的抑鬱。

賈誼最終沒有真正跳出抑鬱這個怪圈,哪怕他的《鵩鳥賦》寫的那麼開闊。

二十一歲的賈誼成名,三十三歲的賈誼最終抑鬱而死,這的確是一個悲劇,這也是抑鬱的危害。

21歲被皇帝重用,33歲抑鬱而終,賈誼為什麼會走出這樣的結局呢?

南宋著名的詩人尤袤,他本來應該是狀元,但因為得罪秦檜所以沒有當上狀元。他曾經在知常容的家鄉台州任過官,給臨海加高過城牆,使其地免受洪水之難。朝廷有次舉行實話實說的活動,他對抑鬱的看法是這樣:

天地之氣,宣通則和,壅遏則乖;人心舒暢則悅,抑鬱則憤——《續資治通鑑·宋紀·宋紀一百四十九》

這裡面還提到很多怨,比如農民之怨,商旅之怨,士卒之怨等等。原因很簡單,農民怕重稅,商人怕關卡,士卒怕拿不到工資等等。

如果這些壞情況都沒有發生,壓力少了,那麼怨就少了,通了人心就舒暢了,也就不會抑鬱,自然也不孤憤。

這是尤袤開出的藥方。通了就好,尤袤的藥方可以說是一針見血。

但是賈誼為什麼通不了呢?這麼聰明之人。

21歲被皇帝重用,33歲抑鬱而終,賈誼為什麼會走出這樣的結局呢?

早在他與司馬季交談的時候就已經知道他肯定通不了。

吾望先生之狀,聽先生之辭,小子竊觀於世,未嘗見也。今何居之卑,何行之汙——《史記.七十列傳·日者列傳》

那還是他剛被漢文帝任命為博士的時候,二十一歲自然還是少年心性,他和宋忠兩個人一起去街上看占卜的,結果遇到司馬季,因為他覺得司馬季是個高士,所以他很奇怪高士為什麼要做占卜這種卑微的職業呢?

司馬季笑著回答:

觀大夫類有道術者,今何言之陋也,何辭之野也——《史記.七十列傳·日者列傳》

看你們兩似乎有些道行,怎麼說出如此低俗之語。

相信看到這裡朋友們很清楚賈誼的問題,賈誼認為有才必以高官顯。這是他在乎的東西,正因為在乎所以他在官位的起落之中自然會倍受打擊。

尊官厚祿,世之所高也,賢才處之。今所處非其地,故謂之卑。——《史記.七十列傳·日者列傳》

當你覺得這樣重要,然後卻失去了,或者當你覺得這東西重要,但你怎麼也得不到,你自然通不了。通不了就很容易抑鬱,所以賈誼過不了這一關。

21歲被皇帝重用,33歲抑鬱而終,賈誼為什麼會走出這樣的結局呢?

人生在世不要給自己設定那麼多人設,不要給自己背上那麼多包裹,因為每一個人能承受的重量不一樣,別人能承受,你未必就一定能,哪怕你很努力了。

所以每一個人清楚自己幾斤幾兩,然後挑上剛好能挑得動的重擔,自然就能通了,這也是易學中的得位之論。如果還想不通你可以去我的專欄看看,《 》等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