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文史侃|漢文帝智斗羣臣

观察文史侃|汉文帝智斗群臣

观察文史侃|汉文帝智斗群臣

陳平單獨為相還不到一年,就因病去世,諡為獻侯。這位身經高帝、惠帝和呂后、文帝三世,無論在楚漢戰場或宮廷權力角逐中都能縱橫自如,即使遇到險情也總可轉危為安的智能老臣,在臨終回顧自己一生時,卻頗有自責之意。他坦誠地說:“我多陰謀,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廢,亦已矣,終不能復起,以吾多陰禍也!”(《史記》本傳)陳平說“吾世即廢”,說明他對自己的列侯封號死後不久可能會被廢黜已有所預感。後來勉強傳了三世,到他的曾孫陳何,因擅奪人妻,坐法棄市,果致絕封。

陳平之死,給了周勃一個復出的機會。不久他就獲得任命,喜出望外地再次坐上了人臣之極的相位。

漢文帝這次對周勃的任命,並非倚重,只是權當一個過渡。有句俗話說得好:一朝天子一朝臣。文帝很清楚,真正能夠成為他股肱大臣的不可能是前朝留下的功臣,只能是由他自己去發現和培植的新臣。在這以前,他從對各郡縣的考核中,發現河南郡守吳公治績列為天下第一,就將他徵調來京,擢任為廷尉。吳公向文帝推薦了他的一個門客,那便是來自洛陽的卓犖英才賈誼。自漢迄今,賈誼可說是中國青年學子心目中的偶像。單是讀一讀他那篇行文汪洋恣肆、立論高峻警策的《過秦論》,就會讓你一唱三嘆,無限神往。文帝與賈誼交談後,大喜,立授為博士。此後每逢朝議,諸老先生不能言,唯獨這個二十出點頭的青年博士對答如流,而又能恰如人意,滿朝文武一時皆以為能。文帝特予超遷,不到一年,就將他升為九卿之一的郎中令的屬官中大夫,職掌議論,秩比二千石,已屬高官。英姿勃發的賈誼,又接連提出了改定朝制、修訂法令和令列侯赴國等一系列建議。文帝意欲進一步倚重賈誼,擬議任賈誼以公卿之位,使之與諸大臣並列。這一下功臣們發急了,周勃、灌嬰等等對賈誼來了個群起而攻之。他們說:這個洛陽來的小青年,剛學了點皮毛,什麼都不懂,只會擅權亂事!

观察文史侃|汉文帝智斗群臣
眾怒難犯,文帝不得不將擬議擱下。但同時卻頒發了這樣一道詔令:

朕聞古者諸侯建國千餘,各守其地,以時入貢,民不勞苦,上下歡欣,靡有遺憾。今列侯多居長安,邑遠(遠離所封食邑遠),吏卒給輸費苦,而列侯亦無由教馴(同“訓”)其民。其令列侯之國,為吏及詔所止者,遣太子。(《史記》本紀)

這份詔令便是根據賈誼建議起草的。詔令規定,所有受封為列侯者都必須離開長安到各自所受之封國去。只有兩種人可以例外:

一是朝廷現職官員;二是有詔令允許留京者。就是這兩種人,也須讓他們的太子去封國。文帝之所以這樣做,不僅為了擺脫功臣們的掣肘,還有一層更深的考慮:列侯聚集於京,久之必將形成與皇權抗衡的一種力量;各令之國,使其化整為零,就不會再構成威脅。

對文帝來說,這既是一次較量,也是一次冒險。他深知自己還遠沒有獲得一言九鼎、一呼百應的權威。但為著建立真正的帝王集權專制制度,他又必須這樣做。

果然,詔令發出後多日,列侯還是藉故拖延,誰也不肯響應。而這時候的賈誼,更成了眾矢之的,毀謗四起。

文帝看出來了,賈誼的存在,已成了列侯抵制赴國的一個藉口。作為皇帝,他必須維護自己詔令的權威性。權衡再三,不得不以貶抑他極為欣賞和器重的少年奇才賈誼,以換取對列侯的控制權。於是便命賈誼離開長安,南下去做長沙王吳差(高帝時異姓七王之一吳芮元孫)的太傅。賈誼襟懷未展,壯志未酬,卻也只好被迫離京赴任。

賈誼既已離京,文帝就有了話語權,再把周勃找來,說了這樣一番話:

前日吾詔列侯就國,或未能行。丞相吾所重,其率先之。(《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這實際上要作為丞相的周勃扮演一次帶頭羊的角色,率先赴國。周勃已經別無選擇,他一離京,按規定就得交出相權,文帝即以太尉灌嬰繼任丞相之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