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漂與觀漂:都是多年實釣積累的心得(值得一藏)

觀漂與調漂看似是聯繫不太緊密的兩個問題,其實,觀漂的好壞與調漂的狀態有直接的關係。調漂後的釣組狀態,直接影響著魚咬鉤的方式,反映在漂上則會有不同的表現,要說明這一聯繫,就要結合實際分析問題,不能脫離具體的環境因素。調漂要考慮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是魚的品種。其二,釣法、氣候因素。這裡咱們就從影響觀漂,調漂的主要因素入手,說一下觀漂與調漂。

調漂與觀漂:都是多年實釣積累的心得(值得一藏)

一.從吃口看長相

有經驗的釣手,僅憑魚吃鉤的漂相就完全能判斷出這是什麼對象魚,在中魚後瞬間,就基本上判斷出這魚的大小。而後,採取相應的對策,這樣獲魚的機會當然就大了許多。大家都知道:大鯉魚吃鉤時漂穩重下沉,鯽魚吃鉤漂頓挫上升,底層小魚反映在漂上是頻抖,幅度小。上層小魚,中途截口,浮漂顯得很輕,而快進快出,等等。這些經驗從感性上告訴大家一般的規律性,為什麼會是這樣呢?

先籠統地說一下,決定浮漂語言的因素。

其一,是魚的品種不同,就是魚通過進化,每個品種間的主要食物分佈的水層,水域不盡相同。造成某種魚在某種水域固定的捕食方式,決定著它們吃鉤後的漂相語言,這一點從魚的體型長相也可以初步判斷出來。

比如咱們常見的鯉魚,它的長相就比較實用,首先口下位 易於吞食,掘食底棲食物,腹平直,這些特點都為其在水底生存提供了先天條件,因此鯉魚,包括一些與之相似的鯰魚、青魚等底棲魚類,吃鉤時漂像語言基本都是先一頓,而後,沉穩地向下走去,直到黑漂,有的在釣組的盲區內吞食頓口看不見,而直接黑漂。

調漂與觀漂:都是多年實釣積累的心得(值得一藏)

再說鯽魚,細端詳,與鯉魚有著明顯的差別,口位前,胸鰭偏上,體形偏圓,這一類的魚,鯿魚也可歸於此類,只是吃相有所不同,在底釣時,吃口反映在漂上多為送漂,鯿魚類尤其如此,漂快速起來後在那裡抖動。因為它們在水底斂食後恢復平衡時,抬頭所致。這點在傳統釣法中有突出顯現,在臺釣時由於可以調整的極為靈敏,因此在吸食時,漂上就會有明顯下頓,或驚慌,搶食等原因,快速黑漂也很常見,如果魚在很安適的條件下,你不抓那一頓,它肯定把漂給你送起來,釣浮這裡先不細說。

鰱魚呢它們的大頭是最突出的了,為什麼要長成這樣,大一點就可以多喝進點水,多吸食點食物。因此它們沒有咬釣的習性,但是它的趨食性可是天生的,所以,它的吃相不比鯽魚好太多,慢的上下點動 只是有時誤吞鉤後,遊走時才黑漂。

捕食性魚類,(不包括鯰魚等底棲類)它們身形健美,遊速極快,我最喜歡的是狗魚,簡直就是一個工藝品,它們吃鉤特點就是快,眼看著漂動去拿竿,有時都趕不上,就讓你滿河裡追竿,草魚按身型也可歸於此,但它比較另類,吃鉤特點是:在那裡很有耐心、文雅的品嚐,底釣時把漂送起來稍有點動(浮釣有時黑漂),當你提竿時本性就露出來了,衝擊力極強,不好對付啊。

其二,就是魚的大小。小魚包括兩方面:1是小型魚類。2是大型魚類的幼魚。

調漂與觀漂:都是多年實釣積累的心得(值得一藏)

大魚吃釣,在漂相上除了點頓,就是很穩重的黑漂,魚越頓的越慢,漂下走的就越慢。

小魚正相反,由於吃食慾望強烈,反映在漂相上可以用跳躍一詞來形容。而且漂顯得很輕的樣子,不同的是底棲小魚吃釣後漂下沉,中層小魚吃相是漂在一下一下的蹦,比如麥穗。上層小魚吃釣則是漂在水層上跑,比如白條、馬口之類。

其三,是生活環境不同,造成魚的食物構成改變,而出現的反常漂相。

比如,在人工投味飼料的養殖池子,魚養成了上浮索食的習性,鯉魚吃鉤有時漂只下沉一點,不黑漂。鯽魚等中小型魚,託著餌不動,漂上的感覺好象是沒有落到底。

還一些因素可以造成魚的吃相發生反常。比如:天氣,水溫,水底地形等。

以上就魚不同長相在吃鉤時浮漂語言的不同,做了一般性的說明,也就是說同一片水域的同一種魚吃釣的漂相是基本相同的,只要漂這樣動,就告訴我們是這種魚在咬鉤,但由於季節氣象的不同也會造成吃相的變異。

調漂與觀漂:都是多年實釣積累的心得(值得一藏)

二、看人下菜碟

看人下菜碟,這是一句土話,意思是根據來的客人不同,而準備不同的酒菜,這句俚語用來指導我們針對不同品種的魚來調漂。這裡要說明一下觀念的問題,我們設定浮漂,調整釣組狀態,目的就是為了讓浮漂更準確,更誇張地顯現魚吃餌的過程,進而準確判斷提竿刺魚的時機,而不是為了調漂而調漂。因此,我們要有針對性地去調漂,根據魚的吃餌情況,及時調整,讓浮漂把魚吃餌的語言說的更明白,更清晰,更詳細。

調漂與觀漂:都是多年實釣積累的心得(值得一藏)

比如我們要釣鯉魚等底棲魚類,因為它們的一些特性,無論你怎麼調整,必須保證,釣餌要全落到水底,這樣才為其索食提供方便。尤其在混養或有雜魚的池子,釣鯉魚則需把漂調頓,一般來說 要調幾釣幾,或釣高出一目或多目,水下子線的狀態,一貼底一拖底,為相對靈,子線彎曲墜懸起為適中,墜觸底為大頓,至於水面上漂為幾目,只要能使餌達到需要的狀態,又便於觀察幾目都沒關係,這三種情況所針對的是:鯉魚索食不積極,要靈釣,甚至要帶一餌調目。鯉魚吃食正常,就要使子線稍彎,為的是避免魚來索食,引起水流變化而使浮漂出現過多的假信號。調漂的方法是:空釣調目,找到底後,向上推浮漂,標準是魚吃餌兇,向上推的就多,大頓是為減少小魚乾擾而採取的辦法,而且準確性比較好。

釣鯽魚就要精細些了,總的原則是:根據它的吃食習慣,釣底或離底或半水或水皮,其中調漂的變化應以釣法、魚的狀態、氣候等等因素為主要出發點,具體應對。

首先是半斤以上的大鯽魚(雜交的不包括),它們的就餌比較小心,有時比小魚還要輕,一般要我用中號以上的漂,特別是在水深休閒釣時,

用線也要細一點,這樣可以把水線儘可能拉直,信號傳遞明顯。在調漂時,我一般都是調三釣二,或調二目半,釣二目一線,這樣調釣,除了便於觀察,還有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釣目越接近調目(釣組的平衡點),在外力的作用下,下沉、上浮的幅度就越大。同時,餌料要比較輕。

調漂與觀漂:都是多年實釣積累的心得(值得一藏)

這裡附加說明一下漂的靈敏問題:首先要肯定,不同形狀的漂在走水的過程、魚吃餌的過程中,信號反映是有很大差別的,這是因為它們在水中受到不同的水流阻力,正是利用流體力學的這些因素,才會有各種類型的漂的出現,釣各種類型的魚。

單就一支漂而言,靈敏與否應從整套釣組來看。在理想的情況下,浸在液體裡的物體所受到的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排出液體的重量相同。浮在水面的物體受到的浮力與物體的重力相等。因此我們的釣組調好後,在水中就處在一個平衡系統中,水面上的漂尾不論材質如何,其重量已被系統承擔,但其下沉時同樣會產生浮力,大小隻是這一段的體積決定的。所以大家看到現在的漂,尾部都比較細,目的就是讓浮力更下,下行更容易,漂更靈敏。還有一個主要因素是漂的大小,大,其付鉛就大,整體質量就大,在受到外力(魚吃餌)時,獲得的加速度就小,反映在漂上,變化就不明顯。(還是課本上的;加速度與外力成正比,與質量成反比)所以我們儘量用小漂。這是在理想狀態下。但是,我們活動的環境幾乎沒有理想狀態,而且魚是動物,沒有完全相同的情況,這就要求我們從實際出發,選用、調整浮漂。比如,風大,水深,轉水,我們就得用大一點的漂,除了便於操作。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魚在水底吃餌,其受力要通過水線傳導到漂上,我們才看的見,漂小水線過度彎曲,就損失了部分或全部作用力,漂上就很難看到信號。除非死鉤魚遊動。一樣的道理,釣小魚用大漂,顯然就不合理。

說遠了,接著講話題。

調漂與觀漂:都是多年實釣積累的心得(值得一藏)

釣二三兩大的鯽魚,在調釣方面是最具色彩,變化最豐富的。一般情況下,決定上魚量的主要因素是餌料。在底釣調漂方面,我比較喜歡掛一餌調漂:就是半水掛一餌調定設定的目數後,再不掛餌拋空竿,看一下單餌重量佔幾目,這一點是比較重要的。接著,掛雙餌找底,當達到單餌的調目時,說明下面的狀態是一懸、一觸。

魚情變化時,就可以根據事先知道的單餌吃目數,進行調整。比如我要讓餌在水下狀態是一觸一拖,就可以很簡單的把漂向上推一點點,這時上餌就輕觸底,下餌拖。要注意的是,在釣浮時、或下餌輕觸底時,一定要考慮到所用的漂,特別是現在比較流行的,漂接近尾部的幾目都要細於漂杆。這樣就是說:兩餌懸起,所佔的目數決不是簡單的2倍,而要多一些。掌握了相關的調釣變化,就可以針對不同的魚情、水情等,具體應對了。比如我們在釣滑魚時,就要把漂調的頓一點,一觸一拖或全拖或鉛著底,都比較實用。

調漂與觀漂:都是多年實釣積累的心得(值得一藏)

在休閒釣時,朋友們苦於調的比較靈敏後,漂走。非不得以不要加鉛,那樣會使漂變頓,獲魚量減少。解決的辦法是,向上推漂,加長水線,直到漂不走為止。這樣不會太多的影響釣組的靈敏。其中小技巧是:細線,大漂。

小鯽魚就沒有什麼好說的了,這樣的魚釣技是最主要的。正常情況下,選用小一點的漂,要短身、短尾的那種,翻身快,釣浮最好用了。

釣捕食性魚類,幾乎不用調漂,設定水層就完了。因為它們太兇猛了,你就是用竹筒子當漂它也能拖走。

以上說的是,針對不同對象,不同的調漂,目的就是準確抓到目漂魚。

觀漂講究的是分辨魚口,調漂的作用是讓我們更加清晰的看到魚口,共同特點都憑的是經驗。獲得這些東西的方法只有一個:去釣魚,釣不同種類、不同吃口的魚,釣多了經驗就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