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印象中那些舞刀弄枪,打仗彪悍的“武皇帝”其实全是“文皇帝”

话说皇帝死后,人们都要根据其一生的所作所为或风格特征,给他弄了一个谥号,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武帝"和"文帝"了。"武帝"多是威猛雄壮、军事显赫的;"文帝"则相反,才华横溢的、仁慈爱民的、德行优秀的,都可以称"文帝"。不过,历史上有好多"武帝"和"文帝"都是文武双全,比如"武帝"里最著名的汉武帝刘彻和魏武帝曹操(生前没称帝,死后追谥)可都是文采风流,尤其是曹操,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文帝"呢,也类似,好多"文帝"打仗也是相当厉害的,其威猛程度与赫赫战功不亚于"武帝"们。今天咱就说说历史上那些建立了辉煌军事业绩的"文帝"们。

历史上最早的两位"文帝"是汉文帝刘恒(前202—前157)和魏文帝曹丕(187—226),前者休养生息,爱民如子,和儿子汉景帝刘启一起开创了名垂青史的"文景之治",后者篡汉建魏,制定了延续四百年的九品中正制,且个人也是大文学家,对繁荣灿烂的建安文学贡献极大。这二位"文帝"风格迥异,但都有个共同点——他们的老爸名气更大:刘邦和曹操。

你印象中那些舞刀弄枪,打仗彪悍的“武皇帝”其实全是“文皇帝”

这魏文帝曹丕打死也不会想到,他终结汉朝的四十年后,他的宝贝孙子、魏帝曹髦就被另一个"文帝"给弄死了,这个"文帝"在军事上比曹丕厉害,人家直接把三国变两国,剩下的两国中还有一个被他弄得名存实亡。他就是"野心路人皆知"的司马昭(211—265)。此君乃司马懿的二儿子,和他爹一样智商极高、手腕极强,但野心比他爹明显多了。司马懿死后,司马昭和他大哥司马师开始专权,把曹魏小皇帝当玩具,司马师死后,升级为大将军和大都督的他又独掌军政大权。小皇帝曹髦忍无可忍,亲自拔剑要和他拼了,结果被他手下一戈刺死。司马昭又立了个傀儡小皇帝曹奂(曹操的孙子),从此成为魏国实际上的统治者,称晋王。司马昭最大的军事业绩就是以邓艾和钟会两位名将统兵灭掉了蜀汉,收降了后主刘阿斗。他死后不久,其子司马炎就废了曹奂,建立晋朝,追谥老爸为"文皇帝"。

你印象中那些舞刀弄枪,打仗彪悍的“武皇帝”其实全是“文皇帝”

南北朝有个被追谥的"文帝"和司马昭一样,自己不称帝,把皇帝当傀儡摆弄,篡位的活儿留给后辈。他就是北周的开创者、鲜卑族枭雄宇文泰(507—556)。不过相比于晋文帝司马昭,这周文帝宇文泰打的仗要多多了。宇文泰原是北魏武将,狡诈善变,擅长用兵,横扫秦陇,不过他可不是为了北魏皇帝,一切全为自己,他打造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直接操纵了北朝和后来隋唐的政治。不甘心被大丞相高欢当猴耍的北魏孝武帝元修想让宇文泰帮自己,没想到宇文泰热烈迎接了孝武帝没几天就把这个倒霉皇帝毒死了,宇文泰另立了个傀儡——文帝元宝炬(这是个悲剧"文帝"),高欢也立了个傀儡——孝静帝元善见,他们把北魏分裂成为西魏和东魏,从此天天互殴。东西魏大战中,宇文泰尽显军事才华,尤其是沙苑之战以不足数万的人马大破高欢二十万大军,堪称经典战例。但宇文泰的西魏综合实力不如高欢的东魏,所以宇文泰一辈子也没能灭了高欢。宇文泰死后,他侄子宇文护拥立他儿子宇文觉建立了北周,追谥他为"文皇帝"。二十多年后,宇文泰的四儿子周武帝宇文邕终于灭掉了高欢开创的北齐。宇文泰集团对历史影响超大,其手下好几个武将都是本身厉害后代更厉害——杨忠是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李虎是唐高祖李渊的爷爷、李弼是隋末瓦岗军首领李密的曾祖父、独孤信的三个女儿分别是北周、隋、唐的皇后。而且宇文泰开创的"府兵制"也直接影响了隋唐的军事制度。

你印象中那些舞刀弄枪,打仗彪悍的“武皇帝”其实全是“文皇帝”

既然提到隋文帝杨坚(541—604),那就说说这位文帝的"武功"。和周文帝宇文泰把西魏皇帝当傀儡玩一样,杨坚也是把北周皇帝当傀儡玩——这北周皇帝还是宇文泰的后代呢,这也够讽刺的。和宇文泰不同的是,杨坚直接篡位了,屠杀北周王室,建立了大隋,成了货真价实的皇帝。杨坚的军事业绩很辉煌,虽然他自己不亲自上战场,但很有战略眼光,他出兵灭掉了南陈,结束了西晋以来三百多年的乱世,又扫平江南分裂势力,还把北方草原上的突厥汗国给打衰了,为后来唐朝彻底灭掉突厥打下了基础。杨素、高颎、韩擒虎、贺若弼、史万岁,这些能征善战的大隋名将,都是杨坚手下杰出的军事人才。当然,杨坚的文治也很是了得,他缔造的"开皇之治"名垂青史,仅开科举这一壮举就影响中国历史一千多年。杨坚的儿子就是名气更大的隋炀帝杨广,他把大隋的辉煌推向了鼎盛,但也亲手毁了大隋。若非成王败寇,这杨广也应该是一位了不起的"文帝"或"武帝"。

隋之后就是巍巍大唐,我若说唐文帝很厉害,估计很多朋友不太熟悉吧?但我若说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呢?没错,李世民既是唐文帝也是唐太宗,因为唐朝开始,皇帝谥号的字数越来越多,所以人们就更习惯于称呼皇帝的庙号(如"太祖"、"太宗")而不是谥号(如"武帝"、"文帝")了。李世民开创的"贞观之治"算是其"文"的代表作,而其"武"则不亚于"文"。和杨坚不同的是(顺便说一下,李世民的奶奶即李渊的母亲和杨坚的独孤皇后是亲姐妹),李世民可是一位亲自驰骋沙场且自身武艺也非常厉害的军人。当秦王时,他扫荡隋末群雄:平陇西薛仁果、败河东刘武周和宋金刚、俘河北窦建德、降东都王世充,特封为最高军职——"天策上将"。打下大唐江山,李世民出力最多,他锻造的由精骑悍将组成的"玄甲军"堪称中国古代最强军团之一,大名鼎鼎的英雄猛将秦琼、尉迟恭、程咬金便是这"玄甲军"的统领。玄武门夺权后,身为皇帝的李世民不再亲征,而是以麾下名将李靖、李勣、侯君集等出击——灭掉东突厥、吐谷浑、高昌等不服大唐的诸国,他也被各族首领尊为"天可汗"。虽然晚年的李世民执意三次亲征高句丽都没能得胜,但这并不影响他大军事家的地位(曹操一生还有好多挫败呢),而且也确实为此后唐高宗李治彻底灭掉高句丽打下了基础。

你印象中那些舞刀弄枪,打仗彪悍的“武皇帝”其实全是“文皇帝”

相比于大唐文皇帝李世民亲征的受挫,大明的文皇帝几次亲征倒是成果显著。他就是威名赫赫的永乐大帝明成祖朱棣(1360—1424)。和李世民类似,这位智勇兼备的军事统帅在夺权前就建立了炫目战功——当燕王镇守北平(今北京)负责边防时,他多次率军出征故元残余力量,大破强敌,使蒙古贵族始终不敢南侵。在和侄子朱允炆(朱元璋之孙)的夺权大战即"靖难之役"中,朱棣依旧亲自指挥,大战八次,过黄河、渡长江,直捣京城(当时明朝首都在南京,后被朱棣迁都北京),悲催的建文帝朱允炆被迫自焚。登基后,朱棣的"文"开创了璀璨的"永乐盛世",《永乐大典》无比辉煌,郑和下西洋千古流芳!对北方已分裂的蒙古各部族,为巩固国防的他亲率步骑五次出击,除了最后一次吓跑敌人、自己也病逝回军途中之外,其余几次都大获全胜:彻底击溃鞑靼(蒙古高原东部)首领本雅失里,数次打败鞑靼太师阿鲁台,还降伏了瓦剌(蒙古高原西部)首领马哈木和支持阿鲁台的蒙古兀良哈部。要么说《明史》认为朱棣的雄武才略和他爹明太祖朱元璋一样呢。

你印象中那些舞刀弄枪,打仗彪悍的“武皇帝”其实全是“文皇帝”

历史上最后一位"文帝"也是个打仗狠辣的军事高手,他就是清太宗皇太极(1592—1643)。正式以"大清"为国号的就是这位。皇太极他爸努尔哈赤四处征战时,弓马娴熟的他就屡立军功。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制度,皇太极统领正白旗。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被拥立为后金大汗,没多久他就亲率精兵突破长城防线,杀到北京城下,虽受挫,但成功施行了反间计——这成为明崇祯皇帝处死名将袁崇焕的因素之一(皇太极"反间计"和袁崇焕之死的关系到底大不大,尚有争议)。皇太极深知灭明不易,便开始以其"文"的一面假意和明朝友好,大力发展经济,增强自身实力,还重用汉族知识分子。同时又以"武"征服朝鲜逼其与明朝断绝关系,还两次征讨蒙古最强部落察哈尔逼死其林丹汗,统一了黑龙江流域。当觉得时机已到,他便正式对明下手,松锦大战俘虏了明军主帅洪承畴。明朝虽遭重创,但皇太极还没来得及灭明就突然死了,清军入主中原的活,由他弟多尔衮主导。

你印象中那些舞刀弄枪,打仗彪悍的“武皇帝”其实全是“文皇帝”

纵观这些"文帝",他们的赫赫武功不亚于那些"武帝"吧?其实,甭管是文帝是武帝,若想真正平天下、得民心、开盛世,那必须得做到"文武双全"才行。汉武帝刘彻、魏武帝曹操、唐文帝(太宗)李世民、明文帝(成祖)朱棣,他们,真的都做到了!

注:唐之前的"文帝",谥号全称基本都是三个字——"文皇帝",而唐之后的"文帝"("武帝"亦然),谥号第一个字是"文",或"皇帝"二字之前是"文",但全部谥号还有好多字,如李世民一开始的谥号也是"文皇帝",可后来隔段时间就给多加几个字,到唐明皇时,李世民的谥号就彻底变成了"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朱棣和皇太极也是。朱棣的谥号全称是"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皇太极的谥号全称是"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以上为李萌独家撰写,喜欢的,记得顺手关注我。

很多人问,你们写历史的怎么什么都知道,中国的外国的,没有不知道的,因为多看书就能什么都知道了。所以,这些天,我经常会给大家推荐一些历史类的书籍。

比如蔡东藩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为什么推荐这套书呢?那是因为毛主席都要放在床边案头的书,你真的不打算看看吗?

这部书是集《二十四史》及各类野史于一身的典籍,从秦汉说到民国(还加入了《慈禧太后演义》),总共一千多回,六百万字,是1935年会文堂铅印本的无删减版。当年,毛主席专门让人买了给俩儿子,自己带着一套从延安背到北京。可见这些故事有多么的有意思啊。先前已经卖断货,这次是预售期,大家赶紧不要犹豫了,下单入手,给孩子看,自己看,一人一本,增加对历史的认识。购买请点下面横幅,记得领五元无门槛券后再买。没有比这儿更低的价格了,查查你就知道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