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兩位湘西將領的傳奇


晚清兩位湘西將領的傳奇

湘西的蒼莽大山盛產血性漢子。石 健 攝

範 誠

晚清時期,湘西有許多人加入湘軍,因戰功受獎,錄於史冊。像楊嶽斌、鄧紹良、田興恕、沈宏富等等,大都有傳,為人們所熟悉。這裡介紹兩位名不見經傳的將領,他們富有血性、作戰勇猛、個性剛烈、戰死沙場,其英勇事蹟驚天地、泣鬼神。他們是田玉梅和全玉貴。

田玉梅,字鼎臣,湖南龍山人。朱孔彰《中興將帥別傳》卷二十五有《田太僕別傳》,記錄著他的傳奇生涯。太僕,官名,始置於春秋,為九卿之一,掌皇帝的輿馬和馬政,也是舊時對綠林好漢的尊稱。

田玉梅少時愛好學武,放浪不羈,跟隨私塾先生讀書,覺得一天到晚學習“之乎者也”,毫無用處,便退學回家。他家附近十幾裡外有一個山洞,幽深險峻,人跡罕至。他躲在洞中獨居3年,一邊練武,一邊讀《陰符》《遁甲》等書籍。他膽子特別大,對妖魔鬼怪、毒蛇猛獸毫不畏懼。

二十歲時,他獨自到了京城,與人談星象,大言不慚地說,星象不吉,很快要打仗了。有人告發他妖言惑眾,被刑部抓住,關進監獄。不久,太平軍果然起事,田玉梅便被釋放了。

咸豐三年(1853年),他來到江南大營,拜見提督向榮,向他獻計擊敗太平軍。恰好江寧廩生張炳垣也上書向榮,準備在江寧城做內應,請求向榮選拔膽大者十人,協助他一起暗中行事。向榮挑選了8人,指派田玉梅為首領。張炳垣父親張介福曾當過湘西保靖縣知縣,張炳垣少有大志,遊歷湖南,與田玉梅友善。

田玉梅率領8人,身穿便服,夜間進城,與張炳垣接頭。張炳垣暗中又組織了幾十個人,一起做內應。

到了商定舉事時間,田玉梅帶人找機會登上城樓,奮勇斬殺太平軍。但這次向榮的官軍負約,並沒有前來接應。事情洩密,太平軍殺了張炳垣數人,田玉梅趁機躲在貯水的地窖中5天5夜,後來得以脫身。他出城時,又趁機偷襲,殺死太平軍軍官5人,守門的士兵十多人。此後,他三進三出江寧城,沒有被人發現,軍中人認為他是奇人。

此後,他怨恨向榮不講信用,藉機離開,投奔河南。

當時,太平軍佔據正陽關,清軍攻戰不下。田玉梅帶領川軍、楚軍協助圍剿。

一天夜晚,他率領壯士8人,沿著女牆登上城樓。當時狂風暴雨,電閃雷鳴。他與8人趁機大聲呼號,投擲火球,大鬧太平軍營。太平軍不知道他們來了多少人,驚慌失措。清軍隨後湧入,終於攻下正陽關。因功勳卓著,他被提拔為知縣,加五品銜,賞戴藍翎。

咸豐七年(1857年),田玉梅跟從欽差大臣勝保剿捻軍。當時,河南固始縣被太平軍圍困很久,內外隔絕,田玉梅率領偏師去支援。到了指定地點,他親自帶領精騎兵數十人,一舉衝進城中。又選驍騎數十人,組成一支勁旅,反覆衝殺,所向披靡。大部隊跟隨其後,前後夾擊,使太平軍腹背受敵,大敗而逃。固始解圍後,加運同銜,賞花翎,賜號卓勇巴圖魯。很快,補太康知縣,晉升直隸州同知。

咸豐十年(1860年)初,泰西義軍進犯天津,京師戒嚴,而皇帝正在北邊的木蘭場狩獵。田玉梅上書省府長官,請求濟師勤王。長官認為他狂妄,連下三道文書制止他。他把文書甩到地上,大罵:“犬馬都知道保衛主人,難道有食君王之俸祿而不為君王所急嗎?”於是,他親率其部出征。

行至汝陽沙官橋一帶,被捻軍大部隊阻攔,部下感到恐慌。他素來輕視捻軍,又急於北行,於是,慷慨誓師說:“我們是去勤王的,希望立大功,哪怕這些蟻賊阻擋?”於是,大聲呼號,帶隊向前衝殺,捻軍潰敗。追擊三十多里,援軍沒有跟上,跟隨他的僅僅十幾個人。敵人見他勢單力孤,反過來圍剿他們。他手持弓箭,其左右持刀槍,從破曉一直殺到太陽偏西,殺死捻軍無數。但因其後部隊被隔斷,不得救援,死傷慘重。最後,所有部下都戰死,他也被火槍擊中而亡,時年32歲。

大部隊趕到後為其收斂屍體,送回老家龍山安葬。皇帝下詔:“事聞,得旨優恤如典禮,贈太僕寺卿,賜祭葬,予雲騎尉世職,敕汝寧建專祠。”

田玉梅十分血性,常常急人之難而拼死相救,發誓不相食言負約。在江寧時,有朋友陸某陷入城中,他潛入城中找了很久,終於找到並把他救出。問及當時城中的變故,陸說起張炳垣的犧牲,田玉梅竟嗚咽流涕,痛哭不已。

他的同時代人,平江才子、後任貴州按察使的李元度曾經評價他說:“田君,天下奇男子也。其蹤跡奇詭及死事之烈,周孝侯曷足加哉!”周孝侯是指周處,西晉大臣,東吳鄱陽太守周魴之子。少時縱情肆欲,為禍鄉里。後來浪子回頭,改過自新,拜訪名人陸機和陸雲,發奮讀書,留下“周處除三害”的傳說。元康七年,出任建威將軍,前往關中,討伐叛亂,戰死沙場。追贈平西將軍,諡號為孝。

再來說說第二位。

全玉貴,保靖縣人。幼年隨父到貴州經商,寄籍鎮遠。所以朱孔彰《中興將帥別傳》稱他為鎮遠人。但《光緒湖南通志》卷一九四有他的傳記,稱他為保靖人,並記載他寄籍鎮遠的經過。

現綜合幾個傳記,還原他的傳奇人生。

全玉貴少年時落拓不羈,稍長,入營伍,隸屬鎮遠鎮標。當時沒有戰事,他在地方部隊無所作為,百無聊賴。

道光二十八年(1849年),從徵雲南回族叛亂,保把總,仍歸鎮遠鎮標。

咸豐元年(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清廷調黔軍前往鎮壓。他隨軍進入廣西。每次作戰,他都身穿一件白色背心,標新立異,與眾不同。打仗時,更是身先士卒,十分勇猛。都統烏蘭泰一見,大為驚奇,讓他募健壯兵士300人,別為一營。

當時湖北人田學韜也很勇敢,與全玉貴齊名。烏蘭泰視二人為左右翼,每次作戰都以兩人為先鋒。

咸豐二年(1852年)二月,太平軍從永安突圍,全玉貴隨烏蘭泰率兵擊敗太平軍,生俘天地會首領焦亮。烏蘭泰窮追不捨,太平軍於是在龍寮口大洞山設伏,大敗清軍,擊斃長壽、長瑞、董光甲、邵鶴齡四總兵。當時,清軍統帥賽尚阿隱瞞敗績,誇耀功勞,偽造洪大全(焦亮)事蹟,說洪是太平天國領導集團人物,鋪張其事,向清廷獻俘。清廷賞全玉貴銀700兩,保舉都司。

後烏蘭泰在桂林戰死,田學韜也陣亡。全玉貴跟隨別的部隊作戰,戰功顯著。

太平軍進入湖南後,全玉貴隨向榮在後尾追,補貴州提標遊擊。後來追到道州,太平軍東王楊秀清帶領大軍蜂擁而出,清軍見狀,竟棄營逃走。當時營內堆滿了各種軍需物資,全玉貴不忍放棄,與其他將領商量如何保護,但誰也拿不定主意。

太平軍已經逼近,事情緊急,他只得單騎橫矛,立於橋上,挑釁太平軍:“我就一個人,你們敢來挑戰嗎?”楊秀清很謹慎,且不知道清軍大將已經逃走,觀察了很久,對下屬說:“這個白袍將我聽說很久了,現在看他氣勢很盛,言語粗野,必有埋伏,不可中他的詭計。”很快命令退兵。

全玉貴飛報他的上級。不久,大家歸來,全營無恙,軍中人都佩服他的勇氣。總督徐廣縉為他繪圖上報,記為首功,“白袍將”從此名聞天下,人人視他為唐朝的薛仁貴。

咸豐四年(1854年),太平軍佔領安徽廬州,清廷命江南提督和春統帶各路兵勇,以圖收復。和春以前在廣西、湖南見識全玉貴的勇猛,留下深刻印象,便調全玉貴赴援廬州,加副將銜,署壽春鎮總兵。

全玉貴來到廬州後,勘察廬州城外,認為平地可以紮營,但其前後都是敵軍的營壘,別人都不理解。他說,非出奇難以取勝,遂引兵直接到指定地方紮營。並下令:“以一半部隊紮營,一半部隊保護。”眾將士嚴陣以待,敵軍前來騷擾,他們且戰且築,很快將營壘建成。然後晝夜出擊,剷平太平軍營壘十多處,餘者均逃散了。在廬州城外與太平軍的交戰中,因奮勇當前,多次受傷。

在廬州攻城時,全玉貴被太平軍槍炮擊中,身受重傷,子彈入腹不得出,延至次年死亡,年僅23歲。廬州人覺得他死得英勇,便專門為他建了祠堂,以供祭祀。他的哥哥光炳、光才,皆從軍,於咸豐十一年戰死於杭州城;弟弟光祺於咸豐九年戰死於六合縣。

版權聲明:“大美湖湘”頭條號刊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目前本平臺尚未實行稿費制,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您通過私信進行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或依法處理。投稿/糾錯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