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為何不繼續向西南或西北面擴張?

賽肯貝貝小殭屍


章武元年(公元221 年)春。

從劉備於成都登基開始,蜀漢其實一直都在向外擴張。除了沒有向西擴張外,其它七個方向都有擴張的實際行動或者擴張預案。只不過由於諸葛亮和姜維北伐的名氣太大,掩蓋了其它方向的擴張,導致這些擴張都不太有名。

下面分開細說。

先說蜀漢為什麼不向西面擴張。這個原因很簡單,蜀漢的西面挨著青藏高原,看似好像很近很近,一步就跨上去了。但實際上,當時從成都平原往西,根本就沒有上青藏高原的路。沒路怎麼擴張?歷史上第一次將青藏和四川盆地打通,是隋唐時期的吐蕃人。所以蜀漢不可能向西擴張。(中原王朝從四川向西藏擴張,那還要等到明清時期)


向東擴張——失敗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 年),由於關羽丟了荊州,劉備集團被困在了巴蜀之地。當時的蜀漢,面臨著一個抉擇問題——自己這個政權的前途在何方?

永遠待在蜀地行不行?

不行!不出徵,不對外擴張,與等死無異。

那麼,既然要擴張,應該往哪個方向擴呢?

首先,趙雲給出了意見,他認為應該北伐國賊曹丕——這是一個政治正確的意見。

但是,劉備認為應該向東,也就是向東吳方向擴張——這是一個穩定軍心的方案。

當然,也有人認為應該不要動,也就是什麼都別幹——這是一個混吃等死的臭招。

最後,劉備堅持了自己的意見,提兵五萬向東征討東吳(其中有一萬是蠻夷兵)。這便是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夷陵之戰。


關於這一戰的過程和結果就不提了。這裡只說說影響。影響有兩點:

第一、蜀漢瀕臨亡國!

除了四川盆地和漢中盆地之外,其它地區基本全部造反了。甚至就連離首都成都不遠的漢嘉郡(雅安市)也造反了。諸葛亮看似白撿了一個國家的統治權。但實際上,他繼承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政權,幾乎就相當於是二次創業

第二、確立聯吳抗魏的國策。

從劉備病死於白帝城開始,蜀吳和好。自此蜀漢便不再向東面和東南方向進行擴張。因為這兩個方向都是東吳的地盤。

截止這裡,八個擴張方向中的三個方向被徹底的Pass掉。

向東擴張是東吳,那是盟友。所以Pass

東南方向也是東吳,一個樣。直接Pass

向西擴張沒有路,勞民傷財。於是Pass


向南擴張——中途而廢

劉備病死的當年,諸葛亮回到成都,先派人平定了漢嘉郡的叛亂,穩定了蜀漢在巴蜀核心區的穩定。在經過兩年的休養生息後,蜀漢的經濟得以恢復後,於是對外擴張的討論再次被拿到了檯面上進行討論。

當時,他提出了擴張方案:一是北伐,討伐曹丕;二是南征,穩定後方

巴蜀本土士族代表譙周認為,咱們巴蜀是天府之國,自保足以。咱哪都別去,北方被曹魏佔了,佔了就佔了,反正我們也打不贏他們;南方的蠻族造反,反了就反了,反正他們那邊也都是窮地方,我們派兵去征討,太特麼不划算了。總之就是一個觀點,我們窩在四川盆地就行了。

荊州外來戶的代表諸葛亮認為,北伐是一定要北伐的,就算我死了,北伐這個政策也是要貫徹下去的。但是北伐之前,咱們的南方不能有隱患。所以我決定了,先南征,再北伐。總之就是打!我們不能這麼窩在蜀地等死。否則我對不起先帝,也對不起我年輕時的政治理想。



公元225 年,諸葛亮南征南中蠻夷。隨後大獲全勝,蜀軍主力回師成都。他這次軍事行動的成果,絕對是矚目的。首先南中數郡被重新收復,蜀漢的國土面積增加了;其次是南中蠻族的一萬多壯男被編入軍隊,部分地區乖乖上繳金銀丹漆、戰馬耕牛。蜀漢在南中的影響力加強了。

後來有人說諸葛亮這次南征,一勞永逸地解決了南中問題。在《襄陽記》中更是說:”自是終亮之世,夷不復返。“

然而,事實並不是如此。

諸葛亮的部隊剛走,南蠻就叛亂,殺了蜀漢守將。其中有兩個郡的太守還是諸葛亮親自委任的(南中叛亂時,永昌郡有兩個人堅決支持蜀漢。諸葛亮大力表彰了他們的英勇行為)。可惜的是,諸葛亮的軍隊一離開,這兩個人就被南蠻幹死了。最後,幸虧建寧當地的土豪李恢出馬,才平定了叛亂。

由此可見,儘管諸葛亮名義上搞定了南中的叛亂。但實際上,蜀漢對南中的控制力,仍然是不足的。

不過諸葛亮沒閒心管南中的爛事。他的目標在北面,他要北伐曹魏,光復漢室。

於是,諸葛亮的南征因此便半途而廢。蜀漢的第一次向南和西南方向的擴張,也就此打住。


蜀漢向北、西北的擴張

關於諸葛亮的北伐,就不細說了。這裡主要談影響,有兩個影響:


第一、保證了蜀漢北面的穩定,使得魏國對蜀漢不敢小視,並且還拿下了兩個郡(曹魏放棄的武都郡、陰平郡)。

第二、用事實告訴了之後的繼任者,北伐是一條困難重重的路。於是,接替諸葛亮執政的蔣琬,直接將北伐方案叫停。雪藏了整整二十年之久。(只允許姜維以偏師對魏國進行小規模的襲擾)

另外,誰說蜀漢不向西北擴張了?岐山就在漢中的西北方向。實際上諸葛亮的北伐,尤其是第一次北伐,他的目標就是西北!蜀軍以趙雲為偏師出箕谷,吸引魏軍分兵。主力則兵出岐山,直撲隴西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這不就是在向西北擴張麼?



第二次向南擴張——依然中途而廢

公元234 年,諸葛亮去世。他死後,蜀漢的北伐政策被叫停。這一停就是二十年,直到二十年後才又開始向北擴張。而在這二十年中,蜀漢的主要擴張方向都是南面。

為啥是南面呢?前面已經說過了。諸葛亮南征的效果並不好,南蠻其實根本就不服,對蜀漢南面造成極大的隱患。就在諸葛亮病死的前一年,南蠻又反了,帶頭的叫劉胄。當時的庲降都督張翼搞不定,是諸葛亮派出馬忠協助張嶷才把劉胄乾死。


比牂牁郡劉胄造反更讓人頭疼的是,成都西南方向的越嶲郡,簡直就是個三不管的地帶。那些當地的蠻人雖然名義上歸順蜀漢,但卻一直不服從中央,諸葛亮一直到死,都沒有騰出手來收拾他們。比較搞笑的是,越嶲太守根本不敢去治所上班,只能遠遠躲在八百里外的安上縣,“遙領”越嶲太守……

初,越巂郡自丞相亮討高定之後,叟夷數反,殺太守龔祿、焦璜,是後太守不敢之郡,只住安定縣,去郡八百餘裡,其郡徒有名而已。——《三國志.蜀書.黃李呂馬王張傳》

由此可見,南中之於蜀漢,並不像想象中的那麼服帖。平定南中對於蜀漢來說,是一個長期且艱鉅的大工程,諸葛亮只是開了個好頭,但是並未完工。之後他就專心去搞北伐了,沒有往南中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即不留兵,也不運糧,玩“南人治南”。

這一切,在諸葛亮去世後被慢慢改變了。

公元235 年,蜀漢平南中行動正式開始

。當年年初,南中庲降都督的駐地,從平夷縣遷到了味縣。也就是從現在貴州的畢節移到了雲南的曲靖。蜀軍向南中延伸了幾百裡,這是強龍要壓地頭蛇的節奏。

蜀漢大將馬忠駐紮建寧郡後,靠著武力逼著南蠻對他又愛又怕。到了240 年,中央覺得時機成熟,該收拾越嶲郡那幫蠻人了。於是馬忠的部下張嶷被任命為越嶲太守,帶兵去教蠻夷做人。(順便也幫越嶲太守上任,不能總是遙領吧)

三年(240年)春,使越巂太守張嶷平定越巂郡。——《三國志·馬忠傳》



張嶷帶兵殺向越嶲後,恩威並施,不服的就直接殺。殺的越嶲蠻夷紛紛叫他“爸爸”。三年之後,張嶷風風光光地將越嶲太守的治所搬回到邛都縣。

在官三年,徙還故郡,繕治城郭,夷種男女莫不致力。——《三國志·張嶷傳》
延熙五年(242年),乃還舊郡,更城郡城,夷人男女,莫不致力。興復七縣。——《華陽國志》

隨後,張嶷又接到命令,將定莋、臺登、卑水三縣的蠻夷殺的服服帖帖,因為當地的鹽鐵漆等資源,都是重要的戰略物資。

我們知道,南蠻不是任人宰割的小白羊。張嶷能把他們收拾得服服帖帖,離不開中央對他的大力支持。張嶷遷回邛都縣後,在當地設置了七部營軍、四部斯臾。後來發現兵不夠用,中央又給他配備了赤甲、北軍二牙門和斯臾督軍中堅,確保能對叟夷的威壓。若是沒有中央的支持,這些事情都是不可能辦到的。

因此,蜀漢在諸葛亮死後,對南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對南中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張。將實際佔有的國土向西南方向進行了延伸,並鞏固了對南中的統治。

只不過,蜀漢北面有曹魏的壓力,東面也要防著東吳,加之它自身的實力不足,影響了向南擴張的速度。截止到姜維北伐前,蜀漢還沒有徹底搞定南蠻。

既然連南中蠻夷都沒有搞定,蜀漢也就不可能繼續向更靠西南的緬甸擴張了。

向東北擴張——腹死胎中

諸葛亮死後,蜀漢大將軍蔣琬另行規劃了兩條伐魏路線:一條是東征,即順著漢水、沔水東下,襲擊上庸、魏興,直入荊州;另一條是西進西涼,立足於關外,與曹魏共存。

建興十三年(235 年)四月,蔣琬被拜為大將軍。當時曹魏的遼東太守公孫淵,也想趕時髦做皇帝,自立為燕王,置列百官,公然與曹魏叫板。

蔣琬看到魏國內亂,便想趁此渾水摸魚,與東吳聯合出擊,興兵討魏。第二年,蔣琬帶領大軍屯住漢中,虎視眈眈。

可惜,當蔣琬開始下達出戰號令時,司馬懿已經平定遼東,勝利班師。落井下石的想法落空了,蔣琬和姜維只得打道回府。

回到成都後,蔣琬開始換思路,他下令蜀國工匠造船。姜維大驚:要南水北調,然後坐船去打魏國嗎?

蔣琬認為,諸葛亮多次從出兵秦川,那裡道路險峻,運輸艱難,終無所成。我們乾脆順著漢水、沔水東下,襲擊上庸、魏興(今湖北陝西交界處),直入荊州。

對於這個方案,朝中對蔣琬的伐魏路線產生了劇烈的反對意見。有些將領認為,沿漢水東下太冒險。萬一作戰不利,我們會逆水而退,很難撤兵。

蜀後主劉禪向來沒主見,蜀漢朝廷一直是誰說話的嗓門大,大夥就聽誰的。蔣琬一個人吵不過一群人,然後他就去漢中了。

惹不起,我還躲不起麼?

蜀漢延熙四年(241 年)十月,劉禪派費禕和姜維去給蔣琬做思想工作,讓他回來。結果沒想到,搞笑的一幕出現了。蔣琬、費禕和姜維一碰頭,這三個由諸葛亮指定接班人湊在一起一商量,居然達成了共識。

回去是不可能回去的,不北伐中原,我們死也不回去!

三個人在漢中揹著劉禪達成了分工協議:蜀軍計劃對涼州展開猛攻,蔣琬駐涪陵,姜維駐涼州,兩人東西併力,姜維為主,蔣琬鎮後,互相策應。根據這一協議,蜀不再圖謀關中,而是立足關外;不再圖謀消滅曹魏政權,而是與魏國並存。

然而,延熙六年(244 年)十月,正當蔣琬進駐涪陵,準備實施他的“東西併力”的戰略規劃時,他的病情加劇,不能理事,朝廷遂任命尚書令費禕為大將軍,代理蔣琬負責軍國大事。蜀漢內部為了維持穩定,於是蔣琬提出的“東西併力”的計劃就此擱淺。


向西北擴張—徒勞無功

公元253 年初,蜀漢大將軍費禕被刺殺。同年夏天,姜維取代了費禕的位置。他上臺之後,蜀漢立即停止了所有方向的擴張,改為向西北擴張。

姜維向西北擴張的理由很簡單:因為他是涼州天水人,他的擴張方向是自己老家。而涼州就在蜀漢的西北。

姜維在接替費禕之後組織的第一次北伐,是他十一次北伐中原的第六次。這次他憋足了一口氣,動員了幾萬人馬,大舉出徵。以蜀漢的國力,肯定是經不起南北雙線開戰的。於是254 年,在南方殺的蠻夷叫爹的張嶷就從越嶲郡被調回,加入姜維的北伐隊伍。然而同年張嶷戰死。他的死也標誌著蜀漢對南中重點經營的結束。

從254年—262年,蜀漢把重點全部放在了西北方向。可惜的是,姜維不給力,連續六次北伐都是無功而返。

公元263 年,魏國三面伐蜀。鍾會率領的主力魏軍從漢中進攻,鄧艾率領西路軍從西北方向的陰平郡殺向成都平原。

姜維十一次北伐,幾乎每次都向西北方向發動進攻。結果鄧艾就這麼反攻了一次,蜀漢就滅亡了。

最後做個總結:以蜀漢為中心,共有八個方向可供擴張。其中正西方向無路可走,直接排除掉。正東和東南方向由於是吳國,也直接排除掉。東北方向,蔣琬提出過設想。但是反對的意見太大,最後腹死胎中。

接下來是向北擴張,也就是直取關中。諸葛亮的後兩次北伐就是這個方向,但是難度非常非常的大,兩次都失敗了。

最後是正南方向、西北和西南方向,蜀漢也一直在擴張。其中西南方向,蜀漢花了二十年時間經營南中,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而西北方向更是蜀漢後期的主攻方向!姜維在這個方向整整打了八年之久。

因此,蜀漢並不是沒向西南和西北擴張。蜀漢確實是擴張了,只是礙於實力不足,每次都是無功而返。


Mer86


三國時期,蜀國明顯是最弱的一方,於是就有人提問:為何蜀國不向西南開拓疆土呢?對此,很多朋友也是腦洞大開,甚至有人想象蜀國將領土發展到印度洋。

那麼,蜀漢究竟有沒有向西南發展的機會呢?且看三國鼎立形勢圖:

單從地圖面積而言,東吳和蜀漢與曹魏的差距並不大,但為何曹魏被公認為最強大的一方?這還是基於人口而言,在公元263年,蜀國大約有一百零八萬人,而魏國則有四百四十三萬人,而到公元280年,吳國也才發展到二百五十六萬人,也就是說,魏國的人口比蜀國加上吳國的總和都要多。

或許有人又會說,人口不夠,那為何對外發展去掠奪人口?對於這一點,六甲番人認為,治國不是單純的數學題,還是要根據當時的經濟、地理、人文等因素而制定治國方略,我們可以再看下蜀漢當時的地理環境圖:

從圖中可以看到,當時在蜀國的西邊是青藏高原,不太適合人類居住,所以要發展只能往南邊方向了。

南邊那時還沒形成強大的國家,那個什麼蒲甘王朝,要800年後才建立,有點實力的也就是位於今天緬甸的驃國,理論上是可以往南打的。

可是,新的問題又來了,開疆闢土,需要人,也需要錢糧,蜀國能否支持?

蜀漢早期,諸葛亮南征孟獲時,孟獲僅有2萬兵力,諸葛亮也才用了3萬人,卻是幾乎動用了全蜀國可機動兵力來打這場戰爭,當時孟獲所在的南中地區在東漢時期已經屬於益州轄區內,諸葛亮七擒孟獲名義上也是平叛而已,再往南,就要面臨更復雜的形勢了。

不過,理論上還是有機會的,根據後來的《舊唐書》記載驃國在“在永昌故郡南二千餘裡,去上都 一萬四千裡。其國境,東西三千里,南北三千五百里”,大約是在今天緬甸的位置,驃國在唐朝初期有18個屬國,298個部落和9個城鎮,在三國時期應該更少,蜀漢如果不亡,還是有機會打下來的,也有機會發展到印度洋,前提是北邊和東邊無戰患。

但是,蜀漢有過不打仗的時期嗎?當然沒有。實際上,不單蜀漢,整個華夏民族在三國時期確實錯失了很多向外發展的機會,在嚴重內耗人口減少大半的情況下,孫權還能收復交州、新闢夷洲,如果早日統一,比如曹操赤壁大戰贏了,那麼後來又會是什麼情況?

可惜的是,歷史就是歷史,所以,我們只能眼睜睜看著三國不停地打,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人口不停地減少,最後迎來五胡亂華的痛點。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更多精彩,敬請關注。


六甲番人


蜀漢為什麼不往西南和西北方向發展?這是一個地理問題,不是歷史問題。

先來說蜀地的地理環境:四周都是高山,中間是成都平原,所以四川其實就是個盆地,中間有岷江、沱江、嘉陵江(這三條江在四川盆地內)和金沙江(已屬於川西高原)四條大江,所以才叫四川。

古代的蜀地,不包括現在的川西地區。不是古代的君王不想往西邊發展,而是因為川西地區乃是高原,地形複雜,而且西部屬於少數民族,諸葛亮出師表裡寫的是“西和諸戎”,也就是隻能和他們維持“和”的局面,你不打我,我也不打你。因為就算要打起來也很難,地形複雜進行軍事行動的成本很高,而且就算打下來也很難經營,因為氣候惡劣,無法生產,難有錢糧。再者,“諸戎”難以開化,兇很好鬥,就算打下來也難以維持局面。

同理,西南方向也就是現在的雲南地區,也是高原地形。蜀漢時期諸葛亮南征,七擒孟獲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諸葛亮在出師表裡寫的是“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也就是說這個地方的環境和川西高原差不多,無法生產,更不要說經營其地了。同時,諸葛亮深知這裡的蠻族難以教化,所以重在收服人心,才對孟獲七擒七縱,讓他心服口服,不敢再起來作亂。

至於西北方向,那就更惡劣了。也就是現在川西北和青海、甘肅地區。川西北和青海地區現在都是無人區,那疙瘩氣候寒冷,農作物根本無法生長,連牧民都無法在此放牧。而當時甘肅地區屬於曹魏的領地,想要發展那就要幹仗,難!

綜上所述,往西南和西北發展,不是蜀漢集團不想,而是不能,成本太高,得不償失。


lixiang1984


漢昭烈帝劉備死後,蜀漢在諸葛亮的治理下,吏治清廉、經濟繁榮、軍事強大。蜀漢的國力與魏國、吳國相比,沒有什麼優勢,所以蜀漢應該嘗試向其它方向發展。

蜀漢的西北方向,是青藏高原,致使蜀漢無法往此方向發展。然而蜀漢的西南方向,是廣袤的東南亞。當時東南亞的土地上,基本為原始形態的土著部落。諸葛亮本可開疆拓土主宰東南亞,但這些原因,阻礙了其向西南方向發展。


原因一,地理因素。與蜀漢接壤的東南亞地區,基本山巒疊嶂、氣候溼熱。憑藉古代的科學技術,難以開發廣袤的熱帶原始森林。而且每當雨季到來,漢族人也不適應幾乎天天下雨的天氣。——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原因二,人文因素。由於東南亞的土著人,與漢族人語言不通、意識形態不同,便會經常爆發衝突。即使如孟獲般,長期歸順漢朝的土著首領,也會時不時地反叛。於是諸葛亮不得不“七擒七縱”孟獲,以換取土著部落對蜀漢的信任。——東南亞土著人,不會如內地省份的百姓那樣,欣然接受蜀漢統治。



原因三,價值因素。諸葛亮以“匡扶漢室、還於舊都”,為其畢生的追求。所以當蜀漢國力強盛後,諸葛亮便揮師北上統一中國,而不是向西南發展主宰東南亞。——可惜諸葛亮北伐失敗,使蜀漢再也沒有實力往西南方向發展。


這就是為何,即使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後,蜀漢卻沒有繼續向西南方向發展。


愛暢想歷史


其實蜀漢一直在向西南和西北進行擴張。

歷史上諸葛亮在北伐前,曾首先率兵平定了南中(雲貴)的叛亂。但實際上嚴格來說,諸葛亮南下並不算是平叛,而算是攻佔南中,拓展版圖,因為此前,南中這個地方本來也沒有直屬於蜀漢。

在西漢時期,西南這個地方本就是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而且還各自建立有政權,比如歷史上著名的夜郎國,只不過這些地方政權名義上歸附漢朝,但在實際的管理過程中,還是自成一體的。

到了漢武帝時期,通過在西南地區設置郡縣的方式,逐步的將這些地區納入到漢庭的直轄當中,但這個過程非常緩慢。直到東漢末年時,劉璋父子對南中所能掌控的區域也僅僅侷限在犍為屬國和益州郡,而且即使是已經設置了郡縣,這些地方的郡守等官吏也是由南中大姓掌控的,朝廷對這些地方採取的是“西和諸戎,南撫夷越”的民族政策,也就是高度自治的辦法。

劉備入蜀後,以朱提為基地,向南中展開招降、安撫的政治攻勢,即最大程度爭取這些地方的擁護和支持,當時受劉備派遣進入犍為屬國任都尉的鄧方就是其中之一。史載:“時南中夷落未附者猶多”。所以,劉備去世時,南中對於蜀漢而言,並不算是領土,而只能算是一種藩屬關係,蜀漢並不能直接從這些地區徵調兵員和賦稅。

劉備夷陵兵敗後,除滇西永昌郡太守呂凱繼續擁蜀外,其他地方的夷帥都倒向了東吳,成為東吳的藩屬。所以,諸葛亮南征,雖然被後世解讀為平定叛亂,但本質上其實為蜀漢開疆拓土,也為了穩固後方。

諸葛亮的南征,攻心為上,攻城為下,最終不僅實現了夷帥們對蜀漢的臣服,更重要的是,諸葛亮打破了過去西南完全由南中大姓以及夷帥們掌控的局面,原有的四郡被重新分割,蜀漢朝廷任命的官員也開始掌握實權。自此,南中不僅真正成了蜀漢的版圖,而且蜀漢也可以從中直接徵調糧草兵員(無當飛軍就成了一支勁旅)。

那麼既然南中已經平定,為什麼諸葛亮不繼續向廣袤的西南進兵呢?有人就提出為何不乾脆拓展到印度?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蜀漢國力太弱。歷史上,國力鼎盛時期的秦王朝,尚且費盡周折才勉強將南越納入版圖,而此時國力不及秦朝十分之一的蜀漢,面對情況更加複雜的西南地區,顯然也是力不從心,因為攻城容易,攻心最難。即使諸葛亮有心繼續向西南進軍,蜀漢的國力也無法支撐起對這些地區的有效管理(包括軍隊駐紮、官吏任命、幫助西南各族同胞開發等

相比繼續向西南挺進,北伐反而相對容易。因為北伐的目標區域原本就是漢文化傳統區域,百姓對蜀漢、曹魏,認同感是一樣的,不會認為你的文化、習俗不同而產生對抗心理,攻佔這些地區後,可以直接進行生產恢復,而不需要經歷開發這個漫長的過程。

歷史上,諸葛亮數次北伐,目標都是瞄準了西北地區,因為這些地方是曹魏統治的薄弱地區,蜀漢一旦攻佔,不僅可以對曹魏形成居高臨下的態勢,更重要的是,西北地區可以為蜀漢提供糧草、戰馬、兵員,即使不能短期內統一,也可以不斷蠶食曹魏地盤。比如第一次北伐時疆域拓展到了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後因戰略失誤丟失),第三次北伐時又攻佔了武都、陰平。

所以,總體而言,諸葛亮主政時期,蜀漢的疆域確實是從西北、西南兩面在擴展,只是因為多種因素在內,導致蜀漢的戰果並不大罷了。


秦皇漢武


公元225年,由於南中叛亂,諸葛亮曾向西南用兵,深入不毛之地,南方氣候惡劣,地理環境複雜,非人力所能及,諸葛亮雖平復了叛亂,但由於交通的問題,仍無法在此地駐軍,只能任用孟獲等當地勢力擔任官職。

此次勝利,得到了許多南部的資源,其實這也算向西南擴張了,但是不敢再向西南深入了,再向西南則是崇山峻嶺之中的雲貴高原,自然條件太惡劣,由於當時交通通訊條件的限制,根本不具備出兵的條件,而且大多皆是蠻荒之地,得之無益。根本無法徹底佔領,又加之事出無名,只能放棄。

而向西發展也一樣,西面已到青藏高原,山川林立,地勢險要,以當時條件根本無法穿越,用兵則會損失臣大,得不償失。

當時蜀國的疆域北至武都、東抵巫峽,南包雲、貴,西達緬甸東部。佔有今雲南全省,四川、貴州二省的大部,陝西,甘肅南部、廣西西北部等地。

諸葛亮用兵的宗旨是“漢賊不兩立,王室不偏安,”。只有這樣才會事出有名,充分調動蜀國的力量,實現先帝匡扶漢室,還於舊都的遺願。而且中原地區,人口綢密,繁榮富裕,比起西南荒涼地區強太多了。

其實諸葛亮一直想向西北方發展,佔領隴右地區。諸葛亮從公元228年到公元234年,一共進行了五次北伐,其中有二次是攻打祈山的,其目地就是佔領西北地區,再以其為根據地,向中原發展,可惜皆因蜀之國力條件的限制,沒有取得成功。

諸葛亮向西南用兵苦於山高路險,而且都是蠻荒之地,取之無益,徒增傷亡,向西北用兵則苦於魏國太過強大,根本艱以抗衡,所以被困於蜀地,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時光流失,而無所作為。這也是諸葛亮一生最大的悲哀。


三千年讀史看人生起落


窮唄。

三國紛亂,把漢朝的最後家底都打光了,到了後期已經是民疲財盡。

就手頭那麼點資本,需要對付的是外界虎視眈眈的敵人,實在抽調不出更多的資源去開發和投資,只要別來搗蛋就行了。

屯軍渭水河畔就是二合一的想法,既可以攔阻和伺機而動,又能開發增強資源。

不是沒想過,重點是囊中羞澀。


鴻哥iouyh福小鋪


去趟四川來個自駕遊就知道了,成都往西就是大山。現在很多地方人跡罕至,古代基本就是無人區。咋發展?


rome429


我倒要問,為什麼要去侵略別的國家呢?


ll999505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