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老頭合計205歲,帶領153戶村民創業,成功摘掉69人的貧困帽


#自拍我的故事# 大家好,我叫藤樹文,今年65歲,是一個在農村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農民。2018年,就在國家實施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閒不住的我心裡萌生了一個創業的慾望,於是,我邀請了本組另外兩個老人一起,邁開了脫貧創業的步伐。

我的家鄉位於武陵山集中連片的特困地區,隸屬重慶市黔江區金溪鎮長春村4組。這裡山地、深丘居多,保水保肥差,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因此,被列入全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

近年來,國家實施精準扶貧計劃,給貧困地區帶來了許多扶貧項目,看著別的村組幹得熱火朝天,我們卻因年輕人外出打工,家裡變得冷冷清清。我閒不住了,跑到政府要項目,沒想到,政府沒有嫌棄我的年邁體弱,看著我這股心勁,竟然批准了我的項目申請。

於是,我趕緊邀請本組兩位老夥伴:68歲的滕樹長和72歲陳正文,我們三人的年齡合計超過200歲。本該是兒孫繞膝、頤養天年的時候,兩位兄長毅然答應了我的邀請,一起成立了一個農業專業合作社:順青頡農業股份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後,會員選舉我擔任理事長,滕樹長和陳正文擔任理事,滕樹樓等三人擔任監事。我們立即開展工作,分頭挨家挨戶給村民做工作,讓他們把自家的撂荒地拿出來參合,按“322”標準支付土地租金,即:田每畝300元/年、地每畝200元/年,荒山每畝200元/年。

有人問我,為什麼找兩個老頭一起來幹這件事情?因為我們村的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在家的人也沒人願意幹。於是,我把藤樹長和陳正文作為首要人選。72歲的陳正文,曾經當過18年的小學教師,有文化,雖然年齡較大,但深受村民們的尊重,我特邀請他一起創業,在合作社主要負責帶領社員生產和出納工作。

滕樹長,今年68歲,青年時期光榮參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野戰50軍149師447團戰士。退伍後在黔江區太極鄉當了18年的廣播員,之後在鄉計生辦任站長,退休後回到家鄉,他有鄉鎮幹部經歷,很有管理經驗,在合作社負責財務工作。

我以前也擔任過多年的組長,跟他倆一樣,都有一定的群眾基礎,容易取得村民的信任。沒用幾天功夫,我們就做通了153戶村民的工作,共拿出800畝撂荒地參合。有了土地,我們就開始開墾荒地栽桑養蠶 ,並建了5個蠶棚。

成立了桑蠶養殖合作社,所有村民均可以在合作社幹活,按男工每天工資80元、女工每天工資70元支付勞動報酬,現在平均每天有30餘人參加勞動,每人每年可收入2萬多元。

自合作社成立至今,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裡,已幫助20戶建卡貧困戶69人實現脫貧,成功摘掉了貧困的帽子。43歲的藤建江,因智力問題以及母親長期臥病成為了本村的特困戶,我們吸納他參加合作社,一年就收入了2萬多元,實現了脫貧摘帽。

66歲的龔節元,他家有7.5畝撂荒地參合,每年租金收入1500元,他長期參加合作社勞動,每年可領取工資2萬多元。在新疆打工七八年的鄭仁瓊也回來參合,去年就收入了2.5萬元。在城裡做蔬菜生意王世元也看到了合作社的希望,毅然丟掉做了十七八年的蔬菜生意回來參合。

藤樹樓是我們村最有名的“攆鬼”先生,以前靠給別人“驅邪攆鬼”吃飯。由於他在群眾中有一定的威望,我就把他請進合作社,被選為合作社監事,去年,兩口子在合作社務工,加上保底分紅,賬本上多了3萬多元。於是他丟掉了伴隨自己幾十年的“攆鬼”法器,兩年來,誰家請他“攆鬼”他都不去了。


合作社的形式一片大好,社員們也都看到了希望、得到了實惠,也更加信任我們。我們三個老頭越幹越有信心。我們每天5點鐘起床吃早飯,天剛開亮就和社員們一起上山勞動,不搞特殊化,與社員同工同酬,從不多拿一分錢。

剛開始的兩年,合作社每年蠶繭收入近20萬元,由於在創業的初始階段,成本費用較高。但是我們堅信,用不了多久,我們的收入會成倍翻番,到時候利潤分紅會給社員們更大的收益。

我們幾位平均年齡將近古稀的老人,能夠帶領村民脫貧致富,這是我們這一生中做的最有意義的一件事。2019年夏季,我們三個老人扶貧創業的故事吸引了遠在北京的媒體,中央電視臺《深度財經》欄目、新華社《瞭望》新聞週刊 等採編記者專程前往採訪,我們榮幸地登上了央視銀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