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老头合计205岁,带领153户村民创业,成功摘掉69人的贫困帽


#自拍我的故事# 大家好,我叫藤树文,今年65岁,是一个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农民。2018年,就在国家实施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闲不住的我心里萌生了一个创业的欲望,于是,我邀请了本组另外两个老人一起,迈开了脱贫创业的步伐。

我的家乡位于武陵山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隶属重庆市黔江区金溪镇长春村4组。这里山地、深丘居多,保水保肥差,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因此,被列入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

近年来,国家实施精准扶贫计划,给贫困地区带来了许多扶贫项目,看着别的村组干得热火朝天,我们却因年轻人外出打工,家里变得冷冷清清。我闲不住了,跑到政府要项目,没想到,政府没有嫌弃我的年迈体弱,看着我这股心劲,竟然批准了我的项目申请。

于是,我赶紧邀请本组两位老伙伴:68岁的滕树长和72岁陈正文,我们三人的年龄合计超过200岁。本该是儿孙绕膝、颐养天年的时候,两位兄长毅然答应了我的邀请,一起成立了一个农业专业合作社:顺青颉农业股份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后,会员选举我担任理事长,滕树长和陈正文担任理事,滕树楼等三人担任监事。我们立即开展工作,分头挨家挨户给村民做工作,让他们把自家的撂荒地拿出来参合,按“322”标准支付土地租金,即:田每亩300元/年、地每亩200元/年,荒山每亩200元/年。

有人问我,为什么找两个老头一起来干这件事情?因为我们村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在家的人也没人愿意干。于是,我把藤树长和陈正文作为首要人选。72岁的陈正文,曾经当过18年的小学教师,有文化,虽然年龄较大,但深受村民们的尊重,我特邀请他一起创业,在合作社主要负责带领社员生产和出纳工作。

滕树长,今年68岁,青年时期光荣参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50军149师447团战士。退伍后在黔江区太极乡当了18年的广播员,之后在乡计生办任站长,退休后回到家乡,他有乡镇干部经历,很有管理经验,在合作社负责财务工作。

我以前也担任过多年的组长,跟他俩一样,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容易取得村民的信任。没用几天功夫,我们就做通了153户村民的工作,共拿出800亩撂荒地参合。有了土地,我们就开始开垦荒地栽桑养蚕 ,并建了5个蚕棚。

成立了桑蚕养殖合作社,所有村民均可以在合作社干活,按男工每天工资80元、女工每天工资70元支付劳动报酬,现在平均每天有30余人参加劳动,每人每年可收入2万多元。

自合作社成立至今,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已帮助20户建卡贫困户69人实现脱贫,成功摘掉了贫困的帽子。43岁的藤建江,因智力问题以及母亲长期卧病成为了本村的特困户,我们吸纳他参加合作社,一年就收入了2万多元,实现了脱贫摘帽。

66岁的龚节元,他家有7.5亩撂荒地参合,每年租金收入1500元,他长期参加合作社劳动,每年可领取工资2万多元。在新疆打工七八年的郑仁琼也回来参合,去年就收入了2.5万元。在城里做蔬菜生意王世元也看到了合作社的希望,毅然丢掉做了十七八年的蔬菜生意回来参合。

藤树楼是我们村最有名的“撵鬼”先生,以前靠给别人“驱邪撵鬼”吃饭。由于他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威望,我就把他请进合作社,被选为合作社监事,去年,两口子在合作社务工,加上保底分红,账本上多了3万多元。于是他丢掉了伴随自己几十年的“撵鬼”法器,两年来,谁家请他“撵鬼”他都不去了。


合作社的形式一片大好,社员们也都看到了希望、得到了实惠,也更加信任我们。我们三个老头越干越有信心。我们每天5点钟起床吃早饭,天刚开亮就和社员们一起上山劳动,不搞特殊化,与社员同工同酬,从不多拿一分钱。

刚开始的两年,合作社每年蚕茧收入近20万元,由于在创业的初始阶段,成本费用较高。但是我们坚信,用不了多久,我们的收入会成倍翻番,到时候利润分红会给社员们更大的收益。

我们几位平均年龄将近古稀的老人,能够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这是我们这一生中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2019年夏季,我们三个老人扶贫创业的故事吸引了远在北京的媒体,中央电视台《深度财经》栏目、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 等采编记者专程前往采访,我们荣幸地登上了央视银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