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40歲,帶領40名“娘子軍”專做紅薯幹,年銷300萬元


#自拍我的故事# 《今日頭條》的讀者朋友、各位網友,大家好,我叫王彥,今年40歲,來自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潮河鎮後魏家村。多年來,我和丈夫紮根小山村創業,帶領40多名“娘子軍”加工紅薯幹,從最初的年銷幾千元,到現在年銷300多萬元,我們已經堅持了14年。

我們村地處山區丘陵,地裡種出的地瓜甜度高,品質好,地瓜煮熟後,經過晾曬加工成紅薯幹,非常好吃。2005年,有外貿公司在村裡設點收購紅薯幹,出口到了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最火的時候,我們村幾乎家家戶戶都做紅薯幹。這是今年我在家裡儲存的蜜薯。

當時,我和丈夫剛結婚不久,本想打算外出打工的,但是看到村裡加工紅薯幹掙錢還可以,就加入了這個行業。開始做紅薯乾的時候,我連地瓜的品種都分不清楚,經過一年多的摸索學習之後,逐漸掌握了地瓜種植到加工成薯乾的技術。這是今年準備加工的蜜薯。


做生意的人都知道,市場行情起起伏伏,往往不受個人意願左右。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外貿公司倒閉,停止收購紅薯幹收購,全村大部分加工戶都不幹了,另謀出路。村裡曾經熱火朝天加工紅薯乾的熱鬧場面,一下子冷清了很多。圖為工人在用電爐蒸地瓜。

此後幾年,仍然有二十幾戶堅持加工紅薯幹,自產自銷。到了2015年,全村加工紅薯乾的農戶,加上我們也就只有十幾戶了,而且產量銳減,幾乎處於停滯狀態。當時我就想,只要能夠做出品質好的紅薯幹,就一定會有市場,必須得轉換思路,尋找新的出路。圖為工人在為熟的紅薯去皮。

當時僅剩的十幾家紅薯加工農戶,為了競爭,互相壓價,導致市場混亂,加工後不僅掙不到錢,有的甚至賠本。為了改變這種現象,我主動聯繫加工戶,統一經營思路,並組織成立了魏家薯幹專業合作社,全體加工戶“抱團取暖”,共同創業。圖為工人用專用工具切紅薯片。


我們統一收購地瓜,統一存儲,統一加工標準,統一價格,統一包裝,並註冊了商標,經過一段時間的運營,逐漸打出了我們自己的品牌。使地瓜種植戶,紅薯加工戶雙方受益,同時還解決了40多名“留守婦女”就業。圖為工人在擺放紅薯條。

回首十幾年的創業歷程,充滿了無盡的艱辛和酸甜苦辣。曾經因為掌握不好紅薯的存儲和紅薯乾的加工技術,白白浪費掉了幾千斤紅薯。曾經因為市場低迷,辛辛苦苦一年,連人工費都掙不出來。多年來,我和丈夫堅守在小山村,我對外負責營銷管理和生產技術,他負責內部管理和運營,我們配合默契,生意做得比較順手。讓我明白了“夫妻同心,其利斷金。”的老話。圖為工人在查看紅薯乾溼度。

我們做紅薯幹到現在已經14年了,市場行情每年都不一樣。我們的加工技術和管理每年也都在不斷的變化著。最初的那些年,加工紅薯幹是“水煮日曬”,看天吃飯,天氣晴朗的時候,產量就高,品質就好。如果遇到連陰天,紅薯幹容易壞。圖為晾曬好的紅薯幹晶瑩剔透。


後來,“水煮紅薯”就改良成了“大鍋蒸紅薯”,現在改進成了“電爐蒸紅薯”,不僅效率高,而且還節省了人工成本。晾曬環節,從最初的“露天晾曬”也改進成了“車間烘烤”,不僅提高了產量,而且紅薯乾的品質也得到了保證。這是我和丈夫魏本新查看紅薯乾的質量。

以前,我們加工的紅薯幹,因為是傳統“露天晾曬”,紅薯乾的乾溼程度不容易把控,品質保證不了,所以一家一個樣。如今,我們加工的紅薯幹,因為有了“烘烤車間”,徹底改變了“看天吃飯”局面,而且質量也得到了保證。這是我在記錄工人出勤情況。

在銷售方面,過去是主動上門跑業務,現在是在家等著客戶上門談業務。我們從“主動銷售”變成了“被動銷售”,這樣一個小小的改變,足以說明,我們在這個行業內堅持了十幾年所帶來的良好口碑和知名度。目前年產紅薯幹40萬斤左右,產品主要銷往山東日照、青島、濰坊、濟南等地,並經過電商,銷往全國各地。這是客戶上門購買紅薯幹。


這幾年,為了擴大業務量,我們又開發了純手工地瓜粉條。我們找來民間的幾位製作粉條的老手藝人,每年都製作7000多斤手工粉條,打造傳統手工製作品牌,得到了市場的認可。手工粉條比機器製作的高出一倍多,但還是非常暢銷。這是工人在製作純手工粉條。

圍繞紅薯的開發,我們還找來民間烙煎餅的手藝人,純手工烙地瓜煎餅,價格比機器製作的高出四五倍,仍然供不應求。目前40多名“留守婦女”在農閒時節,每個月在家門口就能掙到2500元至3000元左右,男勞力都在3000元以上。這是工人們在烙煎餅。

未來,我和丈夫將繼續堅持以紅薯幹為主打產品,以土味“鄉愁”的休閒食品為賣點,拓寬銷售渠道,為鄉親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把農產品賣到全國各地。這是我和丈夫在研究新產品手工粉皮。歡迎關注《新圖視野》,打開溫暖視界,感受百味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