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躍在宋元明時期的都掌蠻,為何會在明代遭遇彌天大禍?

張慧


都掌蠻生活在川南宜賓、興文(1573年以前稱戎縣)、珙縣一帶,這支少數民族崇尚武風,喜愛銅鼓。寨子裡的人去世後,習慣實行懸棺葬。在懸棺的旁邊還要畫上巖畫,把他們對世界的認知反映在巖畫裡。都掌蠻人火耕流種,過著“既飽且嬉”的生活。

根據學者研究,都掌蠻人與僰人有很大關係。據說僰人是夏朝遺民,商滅夏後,僰人變成奴隸,社會地位低下。公元前十一世紀武王伐紂,僰人積極參加了牧野之戰。因作戰有功,武王封僰人首領為僰侯,僰侯於是在蜀地建國,是為僰國。秦始皇徵巴蜀,一部分僰人逃往雲南,與當地民族融和形成白族;一部分留在當地的僰人與巴人以及晉朝時峰湧而入的僚人,經過千百年的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都掌蠻人。從某種意義上說,都掌蠻人即是僰人的後裔。這支延續了2500多年的古老民族,卻因為都掌蠻人桀驁不馴引來彌天大禍,造成滅頂之災,成為又一個消失的少數民族。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明朝建國之初,朱元璋為了安定四方,特別對蜀地制定了政策:“西南夷來歸者,既用原官授之”,相當於默許他們自治。都掌蠻表面臣服,仍然盜擾周邊,侵略鄰縣。他們利用所處環境的險要地勢,為所欲為,不把明朝放在眼裡。其中凌霄城、九絲城、都都寨等據點易守難攻,囤積大量糧食等戰備物質,可獨立支撐二至三年,曾經是南宋抗蒙城堡。

朱棣在位期間,都掌蠻襲擊高、珙、筠連、慶符幾縣,虜走不少糧食和財物。明朝中期,四川土地兼併嚴重,一部分失地農民也加入到都掌蠻隊伍中來。在這裡,還有脫逃的軍犯及早年逃入在寨的流民;蜀中大盜;重罪亡命的漢人。這些外來人員的加入無疑壯大了都掌蠻的勢力,為了制衡都掌蠻的發展,明朝急於把他們的控制權搞到手,不得不實行改土歸流政策。

所謂“改土歸流”政策,就是由中央政府選派官員,替代當地部落酋長,達到控制地方的目的。早在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試圖將都掌蠻居住區作為改土歸流的樣板進行試點,率先在珙縣、筠連等地設立官吏,駐紮軍隊。由於派遺的官員沒有很好地履行職責,在處理民族問題上不堅持原則,縱容和偏袒都掌蠻人,助長了他們的無政府思想,導致幾十年後,都掌蠻人公開挑戰朝廷。

景泰元年(1450)年,都掌蠻人對官派徵糧不滿,於高、珙、筠、戎四縣起兵反叛,將進山公差統統綁於樹上亂箭射死。隨後又攻佔郡縣,在長寧大行殺戳,生靈塗炭;公屋暑衙,盡皆焚燬;慶符、江安、納溪縣境都被搶劫。一時人心惶惶,明朝政府不得不高度重視。

成化元年(1465)三月,諸寨聯兵搶劫江安等縣,兵部令都督芮成掛帥征討,並附帶改土歸流任務。芮成本著攻心為上的宗旨來到敘州,先向都掌蠻宣佈朝廷招撫授官之意。都掌蠻大喜,認為朝廷拿他們無可奈何,於是酋長親率二百多寨主來敘州府衙赴會。正當芮成準備以懷柔之計與他們相談時,主剿派令御使汪浩趕至敘州。汪浩等人認為,這些寨主都是戰場精英,一可當百,若不趁此良機誅殺殆盡,後患無窮。於是,他們不僅將270餘人全部殺死,又捏造事實說他們毫無誠意。消息傳到山寨,都掌蠻人義憤填膺,發誓報仇雪恨。

都掌蠻人沒有公開宣戰,而是選擇用計。同年10月,他們到貴州詐降,貴州都指揮丁實以為他們迫於形勢,迷途知返,親自出城迎接。沒想到伏兵突然殺出,五千多官兵死於都掌蠻刀下。11月,都掌蠻設下計謀,誘惑頭號仇敵汪浩夜行長寧,汪浩中計,率部向長寧進發。由於夜間看不清路徑,人馬墜崖者死傷眾多。然後,都掌蠻沿江水南岸前進,二次踏平江安、納溪、合江等縣,官軍無法跟進,都掌蠻勢如破竹。幾縣官民被迫遷至江水北岸,汪浩的官船不敢停靠南岸。

1467年,鑑於官軍奈何不了都掌蠻的嚴峻形勢,兵部下詔令襄城伯李瑾為徵虜大將軍,率大軍進剿。明軍步步為營,鐵壁合圍。都掌蠻憑高據險,用標弩滾石招待明軍。為了保存實力,都掌蠻退入深山據守,明軍趁勢攻取百餘村寨。

成化三年,明軍燒燬村寨756處,繳獲米倉3811所,斬首1590人,擒獲300餘人,牛馬不計其數。第二年上報朝廷顯示,斬首增至3017顆,擒953人,燒寨1450處,銅鼓63面,馬牛羊、盔甲、標槍、弩、牌刀、旗號、弓箭不計其數。憲宗下旨繼續追剿。倖存的都掌蠻人盤據在凌霄城,九絲城,此二城峭仄壁立,險不可攀,方圓三十里僅一條羊腸小道進山。明軍二十萬大軍日夜進攻,都掌蠻日夜據守。四年時間,僅克大壩,明軍鎩羽而歸。

萬曆元年三月,四川總兵劉顯率14萬大軍再戰敘州。劉顯臂力過人,一人誅殺數百人,都掌蠻望而生畏。在劉顯的帶領下,凌霄城、都都寨被攻破。都掌蠻失去兩處據點,只得退守九絲城。明軍乘勝進軍,分五路日夜連攻九絲城。都掌蠻作垂死掙扎,決不投降。劉顯命令強攻,山上標弩滾石俱下,山下哀嚎遍野,明軍死傷無數,欲上不能。

九月九日是賽神節,天降大雨,山路溼滑。以阿大為首的都掌蠻人連日奔命戰場,深感疲勞,料定明軍不會進攻,便殺牛喝酒慶賀,盡情痛飲。怎奈明軍趁夜冒雨登山,殺入九絲城,四處放火,殺聲震天。都掌蠻人從睡夢中驚醒,有的被殺,有的燒死,有的墜崖,酋長阿大、阿二、方三均被殺死。繳獲銅鼓93面,擒斬4615人,還有戰鼓等戰利品一併送入京師府庫。皇帝下旨:“鏟削禍本,席捲雲徹”,兵部下令繼續追剿逃脫的餘孽。

至此,作為活躍在敘州的僰人後裔--都掌蠻人,基本上被消滅,從此淡出歷史。

朝廷對首領阿姓家族及後裔窮追不捨,務求斬草除根。阿姓人為避禍改為何姓,今在該地區的何姓發展到一萬多人。“何家掛巖子”,說的就是絕壁上的懸棺,是阿姓人死後掛上去的。


春秋風雲


都掌蠻作為一個民族,已經消失在現代人的認知中,唯一能讓它勾起我們的興趣的,就是震驚世人的懸棺葬俗和原始壁畫了。

都掌蠻為什麼會在明代消亡,而不是宋元時期,原因如下:

1、宋朝軍力薄弱,尤其是南宋時期,重心都在防禦北方,對於境內的這種野蠻彪悍的民族心有餘而力不足,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放任自流了。

2、元朝是蒙古人的天下,蒙古人本來政策就比較寬鬆,對於這樣的少數族群基本也是採取自治的方針,而且馬上民族對付這種南方瘴蠻又不擅長,所以也沒太放在心上。

3、明朝可就不一樣了,天下一統,四海皆平,沒有強大的外患,可以專心內事。

這個時候,民風驍勇,彪悍好鬥的都掌蠻就成了大明眼中的刺頭,而且都掌蠻所處的地方又是雲、貴、川交匯咽喉之地,它每次搞點事情,都會令三省震動,大大影響大明西南穩定。

儘管朝廷也嘗試著不訴諸武力,但派去的官員和招撫之策都以失敗告終,野蠻生長慣了的都掌蠻自由狂傲,對這種強權根本不屑一顧,血性好戰,不服管制的他們多次挑釁大明。

老朱家也不是吃素的,以明軍一貫的強勢堅決,對待這樣的心腹之患必須出重拳下狠手。

成化年間,朝廷曾派都督芮成過來招撫授官,都掌蠻酋長以及數百位寨主都應約談判而來,結果御史汪浩力主剿匪,趁機把這些都掌蠻的頭面人物全部誅殺,雖然確實不太地道,但從此都掌蠻與大明勢不兩立,形同水火。

有明一代,從洪武到成化,再到萬曆,一直不停地對都掌蠻用兵,務求根絕此患,在實力雄厚的大明鍥而不捨的剿滅下,弱勢的小小都掌蠻最終難逃滅族的命運。

以上,小哥愚見,歡迎指正!


小哥燴史


都掌蠻為僚人後裔,明朝時稱山都掌,乃今仡佬族之先民;分佈於今四川南部地區。唐時設都掌縣,元代歸蠻夷部宣撫司及上、下羅計長官司統轄。明初改土歸流,山都掌蠻歸屬永寧宣撫司(治今四川敘永縣),居住於今敘永、興文、珙縣、筠連、高縣一帶。

明英宗正統年間(1436—1449),山都掌蠻“屢歲出沒,殺掠良民”,鬧騰得地方不得安寧。

明代宗景泰元年(1450),山都掌蠻接受朝廷的招撫,總算是安寧下來。可是消停了沒幾天,他們又起事叛亂了,結果為都指揮周貴等鎮壓。天順六年(1462),朝廷再次招撫了山都掌蠻,可還是沒有安穩幾天,又造反了。到了成化元年(1465)三月,四川敘州府(今四川宜賓市)山都掌蠻又揭竿而起了,大壩等寨子的山都掌蠻分路劫掠江安、合江等縣。兵部將“蠻情”稟報聖上,明憲宗詔令總兵官李安會同永寧宣撫司相機剿撫,千萬不要釀成邊患。官軍合擊大壩,斬獲甚多。然“蠻性叛服不常”,官軍一撤,他們就又鬧事了。九月,四川巡撫、右僉都御史汪浩以復設土官為名,召集山都掌蠻酋長議事,誘殺酋長二百七十餘人。官府的陰招激起了“蠻民”更大規模的反抗,江安、納溪、合江、高縣、珙縣等九縣陷入戰火中,“所過屠城,赤地千里”,汪浩等官員無力平息,束手無策。1467年六月,朝廷命襄城伯李瑾為徵夷將軍、總兵官,討伐山都掌蠻。轉年八月,討伐軍進抵前線,分路進兵,屠殺三千餘人,擒獲千餘人,前後焚燒寨子二千座。朝廷改大壩為太平川長官司,山都、水都分地設官控制之,“諸蠻惕息,四川遂平”。

明武宗正德十年(1515),山都掌蠻與筠連縣民爭奪田地。爭田中,“蠻民”吃了虧,不由群情激憤,躍躍欲鬥。有位叫普法惡的人乘機鼓動“蠻”民起事,他以彌勒佛為號召,聚集彝、苗、僰等族人民群起造反,漢族流民謝文義兄弟等亦參加義軍,眾至數萬。起義旋為官軍鎮壓,普法惡陣亡。其餘部繼續鬥爭,二年後失敗。官軍大肆報復,誘殺降人,強佔田地,增派賦稅,迫使謝文義再次起義,最後為官軍所敗。

明穆宗隆慶年間(1567—1572),山都掌蠻首領阿大、阿二、方三等人據九絲山起事稱王,山勢險要,峻壁數千仞,易守難攻。有個叫阿苟的人,居於凌霄城,是義軍的耳目。明神宗萬曆十年(1573)九月,巡撫曾省吾與總兵官劉顯集結土兵、官軍計十四萬人前往討伐。官軍進至敘州,誘捕阿苟,相繼攻拔凌霄城、都都、九絲等要寨,擒獲三位首領。此役,官軍破寨六十餘座,擒獲大小首領三十六人,俘斬四千六百級,拓地四百餘里。殘存的山都掌蠻飄散四方,就此消失於茫茫人海中。嗚呼,“山都掌蠻”之名稱自此不復見諸記載。


風光藝境


都掌蠻,我國古代一個在無休止的戰爭中消亡的西南少數民族,活躍於宋、元、明時期,大概在今天四川宜賓地區,明萬曆時被圍剿湮滅後再無記載,後人對其知之甚少,現在宜賓地區存留一些古代懸棺,把棺木葬在懸崖峭壁的一種葬式,就出自都掌蠻人。

圖為宜賓市博物館收藏一面宋代銅鼓,此為都掌蠻部的樂器和法器。

自古西南是少數民族聚居區,人種繁雜,中原王朝都統稱為“蠻夷”,《宋史·蠻夷傳》記載的西南蠻夷上百種,僅叫蠻的數十種,比如西箐蠻、淨浪蠻、烏蒙蠻、阿宗蠻、大路蠻、保塞蠻、風琶蠻、浮浪蠻、南廣蠻等等,這裡面就有都掌蠻,《宋史·蠻夷傳》記載,宋英宗時期,都掌蠻曾協助朝廷鎮壓烏蠻部落的叛亂。

圖為宜賓僰人懸棺,僰人,也為都掌蠻人。

當然,都掌蠻和其它少數民族一樣,生來善戰好鬥,時而臣服中原王朝,時而反叛,完全按自己性子來,宋朝只是維持個基本面,到了元朝時,雖然統一全國,在西南設立蠻夷部宣撫司,但對西南眾部的收服也無能為力,招誘、討伐、安撫等手段用盡,各蠻部依然叛服無常,都掌蠻也一樣,大軍壓進就躲,躲不過就降,軍隊走了就殺使者官員再次獨立,如此往返。

明朝剛建立時,依然推行土司制度,都掌蠻等蠻部不受任何影響,沒了外仗就是內鬥,反正不閒著,而我們都知道,明朝曾大力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就是廢除西南各部土司政策,政權收歸中央,由朝廷派官的改革,最早從洪武4年的“土流參用”開始的,於是西南各部土司首領與朝廷的矛盾不斷髮展升級。

譚綸,與戚繼光齊名的明朝抗倭名將,官至兵部尚書,都掌蠻部就是他所率領於萬曆元年所滅,圖為譚綸雕像。

朝廷為了從根剷除隱患,數次派大軍前往鎮壓,以都掌蠻為例,《明史》記載,成化元年和成化3年,兩次18萬大軍徵都掌蠻,焚寨2200處,斬首5000人,但有生力量未剷除,都掌蠻的叛亂變成了反明,且聯絡周邊各部,勢力愈演愈烈,嘉靖一朝半個世紀,都掌蠻都在跟明軍死磕,直到萬曆元年,明軍在兵部尚書譚綸的率領下,再次大舉征伐,以凌霄城為中心圍剿,焚燒、跳崖、餓死都不計其數,見者殺,擒者斬,戰爭結束時,都掌蠻僅剩不足4000人,男的被流放充軍,女的被籍入官府,都掌蠻部滅亡。


圖文繪歷史


都掌蠻是活躍於川蜀的少數民族,此民族崇尚武風、愛好銅鼓與巖畫,於巴蜀過著“火耕流種,既飽且嬉”的自由生活。如遇戰事,則各部落擂鼓聚合,男子披掛上陣抵禦入侵。因地處偏僻,宋元時期官府對其鞭長莫及,故都掌蠻過著自由自在日子。

明初,天下一統,西南少數民族紛紛歸順官府。都掌蠻都逆流而動,明裡對朝廷稱臣,暗中“時時盜邊,侵略旁小邑”,盤踞要地凌霄城佔山為王,四處騷擾殺掠,成為明朝西南之心腹大患。

公元1450年,四縣都掌蠻公然反叛,攻城略地,屠殺無辜百姓。朝廷忍無可忍,遣重兵二十萬征剿,最終無功而返。

1573年春,十四萬明軍再度征伐,終將都掌蠻徹底消滅,並趕盡殺絕“鏟削禍本,席捲雲徹。”倖存的都掌蠻隱姓埋名四處逃亡,最終消亡於明末清初。


2許雲輝


民族\r

都掌蠻,是僚人後裔,僚人屬於百越人的一支,都掌蠻被認為是今天仡佬族的先民之一。以都掌蠻為代表的僚人本來居於雲南、貴州一帶,自西晉開始逐步遷入蜀地,至東晉與成漢戰爭時期,開始有大規模的遷入,人口多達幾十萬人。這些人自稱“山都掌”,有意為“總領掌管”之意,也作居住的山名,甚至是野獸的名稱,後來漢人都將他們認為蠻人,因此後稱“都掌蠻”。都掌蠻生活在今天四川的宜賓、興文、珙縣一帶,都掌蠻崇尚武力,但是反覆無常,一直以來均讓各朝中央政府頭痛不已。\r

宋代\r

宋代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採用的是鬆散的羈縻制度。羈縻制度始創於唐代,唐高宗時設立瀘州都督府,管理都掌蠻在內的少數民族生活區域,到了唐玄宗時期,設立十個羈縻州由瀘州都督府統一管理。羈縻制度分為三種,一種是在朝廷版圖內,由朝廷設立的羈縻州、縣,最高長官由當地少數民族首領世襲擔任,要聽命與朝廷,並聽從朝廷調遣,另外兩種則是內屬國和外番國,與第一種區別很大。唐代對於都掌蠻在內的川南少數民族管理極為鬆散,所以矛盾衝突較少。\r宋代繼承了唐代對於西南少數民族控制的羈縻州制度,且進一步加強了管理,在羈縻州、縣內加派朝廷任命的監管官員。宋代之前,巴蜀地區承平日久,較為富庶,人口激增,這也加重了土地的兼併和拓展開發,致使多民族土地犬戎交錯,矛盾和爭議不斷。宋代開始是都掌蠻與朝廷爭鬥高潮的開始,多民族間的攻伐不斷,都掌蠻也大規模的侵擾朝廷直屬州縣。宋廷與都掌蠻的戰爭,反覆伴隨著招撫、投誠、剿滅、反叛,如此反覆了近百年的時間,期間都掌蠻實力大減,幾乎被外來的其他少數民族征服。\r

元代\r

南宋末年,蒙軍入川攻宋,宋廷徵發了大量川南少數民族參與作戰,其中就有都掌蠻在內。隨著南宋四川各級官員的投降,元廷開始逐步安排南宋降將招撫各少數民族,隨後不久,都掌蠻歸附,其首領也到上都覲見元世祖,並且得到了元廷的封賞。元廷汲取和吸收了宋朝羈縻州制度的經驗和教訓,逐步發展為土司制度,在大範圍內設立宣撫司直接管理各土司,而土司直接納入中央官員體系,但仍有部族首領世襲擔任。各土司仍要聽從朝廷的調遣,派兵納捐為朝廷出力,但仍然衝突不斷,雖然都掌蠻曾一度佔了上風,可惜最終依然負多勝少,宋朝和都掌蠻之間的故事仍在上演。\r

明代\r

明代開始施行改土歸流政策,即改土司製為流官制,說白了就是廢除土司頭目,改為任用朝廷派遣的流官管理少數民族聚居區。改以土官治土民的制度,直接由中央政府管理,必定要引發矛盾。為了避免矛盾,許多地區採取的是土流參用或者仍使用土司制度,但是在都掌蠻地區直接採取的便是改土歸流。再一個是當時土地兼併嚴重,大量其他州縣百姓進入都掌蠻地區,與都掌蠻爭地,這更引發了不斷的攻伐殺戮,也給朝廷改土歸流提供了藉口。明朝經過數次征剿,期間關於滅族、反叛、殺降等等許多問題,但是一直有很多爭議,說法也是層出不窮,總之,到了萬曆年間再無都掌蠻這一族。究其原因,無外乎地方少數民族爭取與強力王朝之間的利益之爭,長期的鬆散管理,也致使雙方不能達成互信共識,一統在所難免,只是未免過於血色。至於剿殺的過程,大同小異,搜素一下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