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在宋元明时期的都掌蛮,为何会在明代遭遇弥天大祸?

张慧


都掌蛮生活在川南宜宾、兴文(1573年以前称戎县)、珙县一带,这支少数民族崇尚武风,喜爱铜鼓。寨子里的人去世后,习惯实行悬棺葬。在悬棺的旁边还要画上岩画,把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反映在岩画里。都掌蛮人火耕流种,过着“既饱且嬉”的生活。

根据学者研究,都掌蛮人与僰人有很大关系。据说僰人是夏朝遗民,商灭夏后,僰人变成奴隶,社会地位低下。公元前十一世纪武王伐纣,僰人积极参加了牧野之战。因作战有功,武王封僰人首领为僰侯,僰侯于是在蜀地建国,是为僰国。秦始皇征巴蜀,一部分僰人逃往云南,与当地民族融和形成白族;一部分留在当地的僰人与巴人以及晋朝时峰涌而入的僚人,经过千百年的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都掌蛮人。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掌蛮人即是僰人的后裔。这支延续了2500多年的古老民族,却因为都掌蛮人桀骜不驯引来弥天大祸,造成灭顶之灾,成为又一个消失的少数民族。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明朝建国之初,朱元璋为了安定四方,特别对蜀地制定了政策:“西南夷来归者,既用原官授之”,相当于默许他们自治。都掌蛮表面臣服,仍然盗扰周边,侵略邻县。他们利用所处环境的险要地势,为所欲为,不把明朝放在眼里。其中凌霄城、九丝城、都都寨等据点易守难攻,囤积大量粮食等战备物质,可独立支撑二至三年,曾经是南宋抗蒙城堡。

朱棣在位期间,都掌蛮袭击高、珙、筠连、庆符几县,虏走不少粮食和财物。明朝中期,四川土地兼并严重,一部分失地农民也加入到都掌蛮队伍中来。在这里,还有脱逃的军犯及早年逃入在寨的流民;蜀中大盗;重罪亡命的汉人。这些外来人员的加入无疑壮大了都掌蛮的势力,为了制衡都掌蛮的发展,明朝急于把他们的控制权搞到手,不得不实行改土归流政策。

所谓“改土归流”政策,就是由中央政府选派官员,替代当地部落酋长,达到控制地方的目的。早在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试图将都掌蛮居住区作为改土归流的样板进行试点,率先在珙县、筠连等地设立官吏,驻扎军队。由于派遗的官员没有很好地履行职责,在处理民族问题上不坚持原则,纵容和偏袒都掌蛮人,助长了他们的无政府思想,导致几十年后,都掌蛮人公开挑战朝廷。

景泰元年(1450)年,都掌蛮人对官派征粮不满,于高、珙、筠、戎四县起兵反叛,将进山公差统统绑于树上乱箭射死。随后又攻占郡县,在长宁大行杀戳,生灵涂炭;公屋暑衙,尽皆焚毁;庆符、江安、纳溪县境都被抢劫。一时人心惶惶,明朝政府不得不高度重视。

成化元年(1465)三月,诸寨联兵抢劫江安等县,兵部令都督芮成挂帅征讨,并附带改土归流任务。芮成本着攻心为上的宗旨来到叙州,先向都掌蛮宣布朝廷招抚授官之意。都掌蛮大喜,认为朝廷拿他们无可奈何,于是酋长亲率二百多寨主来叙州府衙赴会。正当芮成准备以怀柔之计与他们相谈时,主剿派令御使汪浩赶至叙州。汪浩等人认为,这些寨主都是战场精英,一可当百,若不趁此良机诛杀殆尽,后患无穷。于是,他们不仅将270余人全部杀死,又捏造事实说他们毫无诚意。消息传到山寨,都掌蛮人义愤填膺,发誓报仇雪恨。

都掌蛮人没有公开宣战,而是选择用计。同年10月,他们到贵州诈降,贵州都指挥丁实以为他们迫于形势,迷途知返,亲自出城迎接。没想到伏兵突然杀出,五千多官兵死于都掌蛮刀下。11月,都掌蛮设下计谋,诱惑头号仇敌汪浩夜行长宁,汪浩中计,率部向长宁进发。由于夜间看不清路径,人马坠崖者死伤众多。然后,都掌蛮沿江水南岸前进,二次踏平江安、纳溪、合江等县,官军无法跟进,都掌蛮势如破竹。几县官民被迫迁至江水北岸,汪浩的官船不敢停靠南岸。

1467年,鉴于官军奈何不了都掌蛮的严峻形势,兵部下诏令襄城伯李瑾为征虏大将军,率大军进剿。明军步步为营,铁壁合围。都掌蛮凭高据险,用标弩滚石招待明军。为了保存实力,都掌蛮退入深山据守,明军趁势攻取百余村寨。

成化三年,明军烧毁村寨756处,缴获米仓3811所,斩首1590人,擒获300余人,牛马不计其数。第二年上报朝廷显示,斩首增至3017颗,擒953人,烧寨1450处,铜鼓63面,马牛羊、盔甲、标枪、弩、牌刀、旗号、弓箭不计其数。宪宗下旨继续追剿。幸存的都掌蛮人盘据在凌霄城,九丝城,此二城峭仄壁立,险不可攀,方圆三十里仅一条羊肠小道进山。明军二十万大军日夜进攻,都掌蛮日夜据守。四年时间,仅克大坝,明军铩羽而归。

万历元年三月,四川总兵刘显率14万大军再战叙州。刘显臂力过人,一人诛杀数百人,都掌蛮望而生畏。在刘显的带领下,凌霄城、都都寨被攻破。都掌蛮失去两处据点,只得退守九丝城。明军乘胜进军,分五路日夜连攻九丝城。都掌蛮作垂死挣扎,决不投降。刘显命令强攻,山上标弩滚石俱下,山下哀嚎遍野,明军死伤无数,欲上不能。

九月九日是赛神节,天降大雨,山路湿滑。以阿大为首的都掌蛮人连日奔命战场,深感疲劳,料定明军不会进攻,便杀牛喝酒庆贺,尽情痛饮。怎奈明军趁夜冒雨登山,杀入九丝城,四处放火,杀声震天。都掌蛮人从睡梦中惊醒,有的被杀,有的烧死,有的坠崖,酋长阿大、阿二、方三均被杀死。缴获铜鼓93面,擒斩4615人,还有战鼓等战利品一并送入京师府库。皇帝下旨:“铲削祸本,席卷云彻”,兵部下令继续追剿逃脱的余孽。

至此,作为活跃在叙州的僰人后裔--都掌蛮人,基本上被消灭,从此淡出历史。

朝廷对首领阿姓家族及后裔穷追不舍,务求斩草除根。阿姓人为避祸改为何姓,今在该地区的何姓发展到一万多人。“何家挂岩子”,说的就是绝壁上的悬棺,是阿姓人死后挂上去的。


春秋风云


都掌蛮作为一个民族,已经消失在现代人的认知中,唯一能让它勾起我们的兴趣的,就是震惊世人的悬棺葬俗和原始壁画了。

都掌蛮为什么会在明代消亡,而不是宋元时期,原因如下:

1、宋朝军力薄弱,尤其是南宋时期,重心都在防御北方,对于境内的这种野蛮彪悍的民族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自流了。

2、元朝是蒙古人的天下,蒙古人本来政策就比较宽松,对于这样的少数族群基本也是采取自治的方针,而且马上民族对付这种南方瘴蛮又不擅长,所以也没太放在心上。

3、明朝可就不一样了,天下一统,四海皆平,没有强大的外患,可以专心内事。

这个时候,民风骁勇,彪悍好斗的都掌蛮就成了大明眼中的刺头,而且都掌蛮所处的地方又是云、贵、川交汇咽喉之地,它每次搞点事情,都会令三省震动,大大影响大明西南稳定。

尽管朝廷也尝试着不诉诸武力,但派去的官员和招抚之策都以失败告终,野蛮生长惯了的都掌蛮自由狂傲,对这种强权根本不屑一顾,血性好战,不服管制的他们多次挑衅大明。

老朱家也不是吃素的,以明军一贯的强势坚决,对待这样的心腹之患必须出重拳下狠手。

成化年间,朝廷曾派都督芮成过来招抚授官,都掌蛮酋长以及数百位寨主都应约谈判而来,结果御史汪浩力主剿匪,趁机把这些都掌蛮的头面人物全部诛杀,虽然确实不太地道,但从此都掌蛮与大明势不两立,形同水火。

有明一代,从洪武到成化,再到万历,一直不停地对都掌蛮用兵,务求根绝此患,在实力雄厚的大明锲而不舍的剿灭下,弱势的小小都掌蛮最终难逃灭族的命运。

以上,小哥愚见,欢迎指正!


小哥烩史


都掌蛮为僚人后裔,明朝时称山都掌,乃今仡佬族之先民;分布于今四川南部地区。唐时设都掌县,元代归蛮夷部宣抚司及上、下罗计长官司统辖。明初改土归流,山都掌蛮归属永宁宣抚司(治今四川叙永县),居住于今叙永、兴文、珙县、筠连、高县一带。

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山都掌蛮“屡岁出没,杀掠良民”,闹腾得地方不得安宁。

明代宗景泰元年(1450),山都掌蛮接受朝廷的招抚,总算是安宁下来。可是消停了没几天,他们又起事叛乱了,结果为都指挥周贵等镇压。天顺六年(1462),朝廷再次招抚了山都掌蛮,可还是没有安稳几天,又造反了。到了成化元年(1465)三月,四川叙州府(今四川宜宾市)山都掌蛮又揭竿而起了,大坝等寨子的山都掌蛮分路劫掠江安、合江等县。兵部将“蛮情”禀报圣上,明宪宗诏令总兵官李安会同永宁宣抚司相机剿抚,千万不要酿成边患。官军合击大坝,斩获甚多。然“蛮性叛服不常”,官军一撤,他们就又闹事了。九月,四川巡抚、右佥都御史汪浩以复设土官为名,召集山都掌蛮酋长议事,诱杀酋长二百七十余人。官府的阴招激起了“蛮民”更大规模的反抗,江安、纳溪、合江、高县、珙县等九县陷入战火中,“所过屠城,赤地千里”,汪浩等官员无力平息,束手无策。1467年六月,朝廷命襄城伯李瑾为征夷将军、总兵官,讨伐山都掌蛮。转年八月,讨伐军进抵前线,分路进兵,屠杀三千余人,擒获千余人,前后焚烧寨子二千座。朝廷改大坝为太平川长官司,山都、水都分地设官控制之,“诸蛮惕息,四川遂平”。

明武宗正德十年(1515),山都掌蛮与筠连县民争夺田地。争田中,“蛮民”吃了亏,不由群情激愤,跃跃欲斗。有位叫普法恶的人乘机鼓动“蛮”民起事,他以弥勒佛为号召,聚集彝、苗、僰等族人民群起造反,汉族流民谢文义兄弟等亦参加义军,众至数万。起义旋为官军镇压,普法恶阵亡。其余部继续斗争,二年后失败。官军大肆报复,诱杀降人,强占田地,增派赋税,迫使谢文义再次起义,最后为官军所败。

明穆宗隆庆年间(1567—1572),山都掌蛮首领阿大、阿二、方三等人据九丝山起事称王,山势险要,峻壁数千仞,易守难攻。有个叫阿苟的人,居于凌霄城,是义军的耳目。明神宗万历十年(1573)九月,巡抚曾省吾与总兵官刘显集结土兵、官军计十四万人前往讨伐。官军进至叙州,诱捕阿苟,相继攻拔凌霄城、都都、九丝等要寨,擒获三位首领。此役,官军破寨六十余座,擒获大小首领三十六人,俘斩四千六百级,拓地四百余里。残存的山都掌蛮飘散四方,就此消失于茫茫人海中。呜呼,“山都掌蛮”之名称自此不复见诸记载。


风光艺境


都掌蛮,我国古代一个在无休止的战争中消亡的西南少数民族,活跃于宋、元、明时期,大概在今天四川宜宾地区,明万历时被围剿湮灭后再无记载,后人对其知之甚少,现在宜宾地区存留一些古代悬棺,把棺木葬在悬崖峭壁的一种葬式,就出自都掌蛮人。

图为宜宾市博物馆收藏一面宋代铜鼓,此为都掌蛮部的乐器和法器。

自古西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人种繁杂,中原王朝都统称为“蛮夷”,《宋史·蛮夷传》记载的西南蛮夷上百种,仅叫蛮的数十种,比如西箐蛮、净浪蛮、乌蒙蛮、阿宗蛮、大路蛮、保塞蛮、风琶蛮、浮浪蛮、南广蛮等等,这里面就有都掌蛮,《宋史·蛮夷传》记载,宋英宗时期,都掌蛮曾协助朝廷镇压乌蛮部落的叛乱。

图为宜宾僰人悬棺,僰人,也为都掌蛮人。

当然,都掌蛮和其它少数民族一样,生来善战好斗,时而臣服中原王朝,时而反叛,完全按自己性子来,宋朝只是维持个基本面,到了元朝时,虽然统一全国,在西南设立蛮夷部宣抚司,但对西南众部的收服也无能为力,招诱、讨伐、安抚等手段用尽,各蛮部依然叛服无常,都掌蛮也一样,大军压进就躲,躲不过就降,军队走了就杀使者官员再次独立,如此往返。

明朝刚建立时,依然推行土司制度,都掌蛮等蛮部不受任何影响,没了外仗就是内斗,反正不闲着,而我们都知道,明朝曾大力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就是废除西南各部土司政策,政权收归中央,由朝廷派官的改革,最早从洪武4年的“土流参用”开始的,于是西南各部土司首领与朝廷的矛盾不断发展升级。

谭纶,与戚继光齐名的明朝抗倭名将,官至兵部尚书,都掌蛮部就是他所率领于万历元年所灭,图为谭纶雕像。

朝廷为了从根铲除隐患,数次派大军前往镇压,以都掌蛮为例,《明史》记载,成化元年和成化3年,两次18万大军征都掌蛮,焚寨2200处,斩首5000人,但有生力量未铲除,都掌蛮的叛乱变成了反明,且联络周边各部,势力愈演愈烈,嘉靖一朝半个世纪,都掌蛮都在跟明军死磕,直到万历元年,明军在兵部尚书谭纶的率领下,再次大举征伐,以凌霄城为中心围剿,焚烧、跳崖、饿死都不计其数,见者杀,擒者斩,战争结束时,都掌蛮仅剩不足4000人,男的被流放充军,女的被籍入官府,都掌蛮部灭亡。


图文绘历史


都掌蛮是活跃于川蜀的少数民族,此民族崇尚武风、爱好铜鼓与岩画,于巴蜀过着“火耕流种,既饱且嬉”的自由生活。如遇战事,则各部落擂鼓聚合,男子披挂上阵抵御入侵。因地处偏僻,宋元时期官府对其鞭长莫及,故都掌蛮过着自由自在日子。

明初,天下一统,西南少数民族纷纷归顺官府。都掌蛮都逆流而动,明里对朝廷称臣,暗中“时时盗边,侵略旁小邑”,盘踞要地凌霄城占山为王,四处骚扰杀掠,成为明朝西南之心腹大患。

公元1450年,四县都掌蛮公然反叛,攻城略地,屠杀无辜百姓。朝廷忍无可忍,遣重兵二十万征剿,最终无功而返。

1573年春,十四万明军再度征伐,终将都掌蛮彻底消灭,并赶尽杀绝“铲削祸本,席卷云彻。”幸存的都掌蛮隐姓埋名四处逃亡,最终消亡于明末清初。


2许云辉


民族\r

都掌蛮,是僚人后裔,僚人属于百越人的一支,都掌蛮被认为是今天仡佬族的先民之一。以都掌蛮为代表的僚人本来居于云南、贵州一带,自西晋开始逐步迁入蜀地,至东晋与成汉战争时期,开始有大规模的迁入,人口多达几十万人。这些人自称“山都掌”,有意为“总领掌管”之意,也作居住的山名,甚至是野兽的名称,后来汉人都将他们认为蛮人,因此后称“都掌蛮”。都掌蛮生活在今天四川的宜宾、兴文、珙县一带,都掌蛮崇尚武力,但是反复无常,一直以来均让各朝中央政府头痛不已。\r

宋代\r

宋代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采用的是松散的羁縻制度。羁縻制度始创于唐代,唐高宗时设立泸州都督府,管理都掌蛮在内的少数民族生活区域,到了唐玄宗时期,设立十个羁縻州由泸州都督府统一管理。羁縻制度分为三种,一种是在朝廷版图内,由朝廷设立的羁縻州、县,最高长官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世袭担任,要听命与朝廷,并听从朝廷调遣,另外两种则是内属国和外番国,与第一种区别很大。唐代对于都掌蛮在内的川南少数民族管理极为松散,所以矛盾冲突较少。\r宋代继承了唐代对于西南少数民族控制的羁縻州制度,且进一步加强了管理,在羁縻州、县内加派朝廷任命的监管官员。宋代之前,巴蜀地区承平日久,较为富庶,人口激增,这也加重了土地的兼并和拓展开发,致使多民族土地犬戎交错,矛盾和争议不断。宋代开始是都掌蛮与朝廷争斗高潮的开始,多民族间的攻伐不断,都掌蛮也大规模的侵扰朝廷直属州县。宋廷与都掌蛮的战争,反复伴随着招抚、投诚、剿灭、反叛,如此反复了近百年的时间,期间都掌蛮实力大减,几乎被外来的其他少数民族征服。\r

元代\r

南宋末年,蒙军入川攻宋,宋廷征发了大量川南少数民族参与作战,其中就有都掌蛮在内。随着南宋四川各级官员的投降,元廷开始逐步安排南宋降将招抚各少数民族,随后不久,都掌蛮归附,其首领也到上都觐见元世祖,并且得到了元廷的封赏。元廷汲取和吸收了宋朝羁縻州制度的经验和教训,逐步发展为土司制度,在大范围内设立宣抚司直接管理各土司,而土司直接纳入中央官员体系,但仍有部族首领世袭担任。各土司仍要听从朝廷的调遣,派兵纳捐为朝廷出力,但仍然冲突不断,虽然都掌蛮曾一度占了上风,可惜最终依然负多胜少,宋朝和都掌蛮之间的故事仍在上演。\r

明代\r

明代开始施行改土归流政策,即改土司制为流官制,说白了就是废除土司头目,改为任用朝廷派遣的流官管理少数民族聚居区。改以土官治土民的制度,直接由中央政府管理,必定要引发矛盾。为了避免矛盾,许多地区采取的是土流参用或者仍使用土司制度,但是在都掌蛮地区直接采取的便是改土归流。再一个是当时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其他州县百姓进入都掌蛮地区,与都掌蛮争地,这更引发了不断的攻伐杀戮,也给朝廷改土归流提供了借口。明朝经过数次征剿,期间关于灭族、反叛、杀降等等许多问题,但是一直有很多争议,说法也是层出不穷,总之,到了万历年间再无都掌蛮这一族。究其原因,无外乎地方少数民族争取与强力王朝之间的利益之争,长期的松散管理,也致使双方不能达成互信共识,一统在所难免,只是未免过于血色。至于剿杀的过程,大同小异,搜素一下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